精准教学 有效拓展
2021-07-05周乔林
周乔林
摘 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正确认识学习美术的意义美术课程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学习金缮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国家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复兴,金缮的课程就在于传承与发展,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方可感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与追求。
关键词:金缮 文化生活 技法 教学
一、研究起源——残缺之美,世界著名艺术品残件
陶瓷是最可以直观反映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艺术品。但瓷器也很脆弱,在农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锔钉修复的日常瓷器,一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前物质贫乏,破碎的瓷器不舍扔掉,就用锔钉连接。现存最著名的残器,就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一件被锔钉修复过的南宋龙泉窑花口碗,著名儒学家伊藤东涯对这件文物进行了详细记录。当时足利将军十分喜爱这件瓷器,但因为历史的变迁,流传几代后,碗底部有了冲线,传说当时被带回中国想找一件一样的,但南宋王朝早已不在,龙泉再也烧不出这种瓷器,最终打锔钉修复完后,送回日本。日本继修复蚂蝗绊茶碗后,慢慢演化出了不同流派,主要的分为“蚊足” “无衣” “百川”三大个流派,以无衣最为珍贵,至今都有作品流传于世。
除锔钉外还有一种日本的修复手艺在近年来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就是金缮。金缮以大漆作为媒介,黏合器物的碎片,再在表面施以金粉,它可以极大程度地还原器物最初的样子,甚至残损都可以修补,使器物有一种残缺的美感。中国是最早使用天然大漆的国家,至今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漆器就出土于宁波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很多人不知其实金缮最早就起源于中国的髹漆工艺,我们宁波的泥金工艺就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漆艺工艺一种,就工艺而言,金缮就是泥金漆艺的其中一道工序,是漆艺的一个分支,与瓷器相结合呈现出的美。
二、金缮的意义
在明代黄成的《髹饰录》中第18章“尚古”就提到:“补缀:补古器之残”,可以看出明代用大漆修复艺术品的工艺已经很普及。当髹金工艺传到日本后,被日本匠人充分开发利用,出现了日本特色的金缮技艺,这已是15世纪末的事情了。几百年的历史恍如隔世,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但在故土中国却鲜有耳闻。金缮是研究文化的活化石,是发扬传统文化很好的的媒介,所以我们要重新发掘它的文化内涵。
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提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
我校开设金缮课程,目的在于结合传统文化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培养具有文化认知、审美能力的学生。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除了实用,更有文化艺术价值可以挖掘。陶艺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有比较完善的设施设备。笔者收藏有大量各年代窑口的标本瓷片,结合学校特色,在拓展型课程中开展金缮的课程,结合现代瓷器的制造、修复,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华文化所带来的愉悦性,增强文化认同。
三、金缮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对话古代工艺,提升文化内涵
大多学生及家长重视文化课分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美术音乐艺术类课程,但因为时间、地域、设施等多方面原因,很多文化素养类知识无法真正深入,对于传统文化缺少认知。虽然很多家长陪孩子去過博物馆,多数也是走马观花,对于文物的感受管中窥豹,无法真正了解文物。
文物的背后反映不同时代的经济社会情况,就像是一件证物,真实地反映当初的现实。为此,笔者以大量古瓷器标本及器物为例,实物讲解瓷器背后的历史、不同年代器物的不同造型,并展现不同颜色的大漆修缮效果。金缮不是单纯的将碎片黏合,更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美的传递。让孩子真正“上手”一件文物,才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用心的修缮,才能对器物倍感珍惜,对于文化有深刻认识。
(二)探索金缮技法,寻求缺陷之美
众多出土和传世的瓷器中,多数都有残损和破坏,以前收藏界有一句话“瓷器有毛边,不值一文钱”。而现在,我们更加关注文物的价值,完整的器型实属难得,但有些残件原本已经一文不值,但经过我们的双手就可以让它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让“不值一文”的残件也可以“价值连城”。金缮在残器的修复过程中,毫不掩饰将物体本身破碎痕迹表现出来,并需要在碎裂的痕迹上进行艺术手法的加工,这也是金缮的艺术残缺之美的魅力所在。如何在破损的瓷器上表现艺术之美,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案例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片破碎的杯子,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东西将它们粘和起来?
生:可以用胶水。
师:古代的胶水一般用鱼鳔或者糯米,在粘和瓷器的时候也会用到蒜汁或者蛋清,这些是我们身边很容易寻找到的东西。但是有个缺点。
老师将热水倒在粘和的杯子中。
生:又碎了。
师:准确的说是脱胶了。但有一种材料粘和后不会有这种后顾之忧
老师拿出生漆:漆有极强的粘性,所以有个词叫做“如胶似漆”来形容两人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下用生漆来修复这个杯子吧。
用面粉加开水,按一定比例调和大漆,使之变成粘稠状,用牛角刮刀均匀涂抹在瓷器的伤口,然后进行对接粘贴。晾干一段时间后,用刀片刮去多余的残留物。待到完全干透后,施以金地漆按裂纹方向描线。等金地漆呈现半干湿状,完成左后一道工序,贴金箔完成作品。
修复的材料如面粉、开水都是身边之物,获取不算难。对于学生而言操作简单,难点在于碎片间的对缝衔接,需要极强的耐心,不可心浮气躁。如果粘和不牢,可用胶带固定。金地漆描线需要一定的绘画技巧,线条的粗细随伤口的形状而变化,富有韵律和节奏,也可借鉴中国画中的线条(社团的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多有线描国画的基础),艺术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基于传统。
案例二:
金缮不仅仅是对于瓷器本身复原,同时也包括修复者自身的审美素养,对于残器的理解再创作。比如很多情况下,瓷器有缺失,将大漆与瓦灰用牛角刮刀调和,填充到缺口,放进密闭空间后,等完全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反复几遍后使器物形体完整,最后上漆。这种情况下,修复时间跨度比较长,一两次的拓展型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批作品在一个学期的跨度内才可以展示,因为原件有部分缺失,所以个人创作的成分可以比较多,对物体的造型肌理的识别和解读,对于缺失的部位可以用漆画的手法去装饰,也可以根据器物缺失部分的想像来让作品更加富有当代气息。艺术不仅传承传统,更要学会创新。
修復不仅仅是工匠,更要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
(三)开展文化讲堂,开办金缮展览
将修复的小知识和经验相互交流,说说各种年代的瓷器特征。定期举办“小小学术研讨会”,将修复的东西在美术室进行展览。
案例三:《金缮的描线方式交流探索》
师:用金缮修复,描金线的部分微微凸起(图一),不光有视觉美感,也有触觉美感。比如中国木雕把件中蟾蜍很多,正是蟾蜍身上凸出的颗粒让人上手有触觉感受。
生:我不喜欢让这种凸起过于强烈,平顺的拼接可以让过渡更加自然(如图二)。
生:我想用与物体接近的颜色进行上色,这样还原的感觉更好。
师:这也是一种理念!
生:将线条尽量细化,描线过粗对于器型会喧宾夺主。
生:粗细的变化可以富有节奏感,与绘画也师出同源。
......
师:现代的金缮可以不拘泥传统,有想法可以大胆去实践。
(四)“尽缮尽美”,开启生活之窗
学习金缮不一定为了修复古代文物,修复不单纯是为了把破损的东西完善,更是一种生活和审美理念,金缮在传承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层面的意义。我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们不仅拓宽学生知识面,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要建立文化的自信。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相融合,当我们用自己亲手修的杯子的时候,就已经让艺术真正走入生活,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金缮作品。
四、结语
很多人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过于教科书式的知识点灌输会让学生感觉到空洞,所以通过某种技艺来感受文化是比较可行的办法。金缮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在外人眼里看似高不可攀,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通过拓展型课程,学生初窥其真实的面目,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真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当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法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可以将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金缮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文化也就在我们的身边。将传统融入现代化的审美趣味,让美术的核心价值落地。
参考文献:
[1]黄成.髹饰录[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中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