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渗技术应用分析

2021-07-05买帅陈兆坤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8期
关键词:防渗墙坝体墙体

买帅 陈兆坤

1. 倪河水库灌区管理所 河南 唐河 473000;

2. 南召县水利局工程技术工作站 河南 南召 474650

引言

修建水利工程可以在发电、运输以及防洪保旱等方面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是高效惠民利民工程,但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渗漏问题,需要相关单位加强重视,及时应用对应的防渗施工技术保障水利工程堤坝密闭性,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1 水利工程防渗施工面临的问题

水利工程发生施工开展过程中,受到水利工程项目所属地域情况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矛盾,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许多设计人员并不具备发现施工中主要矛盾的能力,就导致其设计出来的施工方案与实际施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施工顺利进行。同时,施工过程中受到监理管理效率以及整体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影响,最终使用的施工材料可能与预期之间存在差异,劣质施工材料的使用寿命、包括使用稳定性等都相对较差,严重者则会导致工程应用后出现渗漏问题[1]。

2 水利工程防渗施工技术

2.1 水利工程灌浆防渗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地域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影响,会使用多种灌浆防水施工技术来开展对应施工工作。

图1 劈裂灌浆施工技术简图

其中高压灌浆防渗施工技术主要利用灌浆高速喷射来影响原有土层,继而形成更加坚固的水固结体,可有效提高防渗能力。该方法的施工工艺相对比较简单,且最终成品质量较高,在防渗方面可以收到较好的作用,但是受到设备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详细检查土壤承载能力,否则可能会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帷幕灌浆防晒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地基的防渗施工中,可以与隔水层和混凝土的底板等连接起来,在地基防渗施工中应用相对较多。水利工程坝体防渗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劈裂灌浆防渗施工技术[2]。通过对水坝的应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劈裂坝体的轴向来开展灌浆处理工作,可以实现注浆与坝体的有效融合,这就实现了低成本防渗施工的目的。下图为劈裂灌浆防晒施工技术的注浆简图。

2.2 水利工程防渗墙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会应用多种方式来完成防渗墙施工,其最终的施工成果相对较高,水坝的渗透性较以往明显降低,同时施工成本相对较少,可以创造相对较高的施工效益。常见的防渗墙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冲击成槽法。在施工过程中,送人员可以使用冲击的方式造孔,后期通过注浆法向钻孔内注,再按照顺序对成型孔进行整合时期成为整齐的槽段。可以收到相对较好的防晒效果,但是施工效率相对较低。一般来说,施工人员人员会先进行第一段灌注施工,然后再灌注第三段,第二段放到最后灌注,这样可以使得最终灌注的槽孔形成连续的防渗墙,整体防渗效果相对较好[3]。其次是抓斗成槽法。该类施工方法的应用方案是通过挖槽将地方中的土带出地面。通过连续施工来打造规定的长宽高与规定相符的槽段,再按照规定使用导管进行浇筑施工,形成混凝土板墙即可。灌浆施工法的施工步骤冲击成槽法基本相似,最终会灌浆形成板墙,施工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在沙层中使用该类施工技术时要注意水槽降幅,否则可能仍会形成渗漏。再次是锯槽法。施工人员会在锯槽机的帮助下坝体对倾角进行不同的切割,再使用相关技术对相应的倾角进行处理,通过控制器前进速度,可以利用排渣系统将切割后的剩余时直接运到外部,此时同步进行泥浆护壁处理,最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可以打造相对高质量的防渗墙,其墙体厚度较其他墙体也相对较厚,可以适用于卵石粒径相对较前的砂砾石地层施工中。最后是多头深层搅拌法,是指施工过程中通过多头深层搅拌机钻出成型孔,在对该类成型孔进行混凝土重复搅拌处理,可以使浆液与原有墙体深度融合,墙体防渗效果也会明显提高。一般使用该类方法城墙的深度最多不超过22m,但是施工过程中,成本相对比较低,因而在砂土和黏土等土层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渗漏问题是当前较为常见的问题。相关施工单位等必须加强重视,及时分析水利工程出现渗漏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所处区域的土层特点以及坝体渗漏特点等适应针对性的防渗施工措施,在灌浆防渗施工技术和防渗墙施工技术等的帮助下,进一步加固坝体,提高其整体防渗性。

猜你喜欢

防渗墙坝体墙体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周宁县滴水岩水库大坝坝体防渗加固处理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浅谈新旧防渗墙接头连接处理施工技术
水库砌石拱坝安全复核及坝体补强加固防渗处理
水电站围堰防渗墙中钻劈法施工应用探究
水库防渗墙施工技术与应用
爆破作用下坝体浸润线变化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