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研究

2021-07-05

辽宁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生评价

刘 男

(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地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它呼唤着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对话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途径,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种“谈话的艺术”往往是青年教师容易忽视、难以掌握的,导致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其教育教学效果。因而,剖析师生对话策略的问题,探索改善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师生对话的内涵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有效的师生对话可以促使学生觉醒,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改造世界。师生间的对话,既是教学,又是教育,既能实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本文的“师生对话”是指,基于尊重、信任、理解和平等的立场,围绕学科知识和生命价值,以语言为中介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从而产生语言互动、思维交流和观点碰撞,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年教师作为刚走向教学岗位的特殊群体,由于教学实践经验少、教材研究不够透彻、对学情把握不准等因素,在师生对话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倾听意识淡薄

有效对话以教师的倾听为基础。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敏锐地判断答案的对错,准确地捕捉有用的教学信息,理解声音背后的原因和思想,从而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有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失聪”现象:学生回答错误听不出来,学生的答案不是教师预设的就简单敷衍,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捕捉不到……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青年教师总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怎么“教”上,而不是学生怎么“答”上,他们对自己关注得多,对学生关注得少,没有把目光投放在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

(二)教学语言不专业

言简意赅和易于理解是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有的青年教师在语言设计上忽略儿童的年龄特点,不知道哪些该多讲、哪些该少讲以及怎么讲学生才能听得明白,导致无法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语言;有的青年教师课堂语言专业化、成人化,学生难以听懂;有的青年教师教学语言啰嗦、重复、冗长,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青年教师讲课语调平平,缺乏激情,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还有的青年教师提问很笼统,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教学语言也会出现一些情况:如“重复发言型”,将学生的答案再说一遍,既没有引导作用,也没有鼓励作用;“不了了之型”,对学生的答案产生疑问,因为不好断然否定,就用“这是你的想法”来简单回应;“强加意愿型”,只顾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不注意倾听学生回答,或者怕影响教学进程,明明学生回答的是另一个意思,教师硬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评价;“评价单调型”,对学生的回答不外乎“好的”“不错”“你真棒”,语言简单、枯燥,让学生仅仅知道对或错,但不了解对错的真正原因;“讥讽挖苦型”,在学生总是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上来问题时讥讽挖苦,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设计能力欠缺

问题设计不合理是青年教师在师生对话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频率过高

青年教师课堂提出问题的频率往往高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在讲授《要下雨了》一文时,一节35分钟的课提出了54个问题;一名音乐教师在讲授“大风车”一课时,提出了57个问题;一名科学教师在讲授“塑料”一课时,提出了72个问题。

2.问题表述不精准

很多青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听懂,问题是否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一名青年教师在上“评选吉祥物”一课时,在学生明确可以使用“举手”和“投票”两种方法进行评选后,想要讲怎样使用这两种方法,于是提出问题“怎么样举手呢?”一个孩子站起来,一本正经地演示了一个正确的举手姿势,并回答:“这样举手”。听课的其他教师忍不住笑了起来,上课的教师不知所措,又问了好几遍才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空耗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这名青年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听课的其他教师因为了解教材,知道她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所以听得懂,但是学生不知道。如果她将这个问题换成“怎样用举手的方式来评选吉祥物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3.问题的提出缺少实际意义

上述提到的音乐课“大风车”,有很多这样的对话场面“师:学会了吗?生:学会了。”“师:你拍对了吗?生:拍对了。”“师:我想问一下这段音乐听起来有没有戏曲的感受?生:有。”像这样只是需要学生配合,而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在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

4.问题难以引发深度思维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因为担心学生的答案自己无法应答,往往倾向于提出封闭式或选择式的问题,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一名青年信息教师在讲授“绚丽的烟花”一课时,出现这样的对话情景,“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烟花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大小、形状怎么样?生: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原本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然而教师的第二个问题把答案局限在大小和形状上,降低了这个问题的思维深度。一名青年数学教师在讲授“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师:(将长方形对折之后问)对折了之后,我们发现这两个边都怎样?生:相等。师:好,那这样对折呢?生:相等。师:所以长方形的两组对边都?生:相等。”这名教师始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边上,让学生被动地说出“相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到“对边相等”,没有得到任何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果这名青年教师把这些封闭性的问题换成开放性的问题,如“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将长方形折一折,你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就会让学生呈现更好的学习状态。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折”和“对边有什么特点”上,这种放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表达,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5.问题碎片化

对琐碎的问题进行整合也是青年教师亟待提高的问题。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在讲授《小英雄雨来》一文时,一连串提出三个问题: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小”是什么意思?“英雄”指的是谁?从而展开一问一答式的对话,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空耗,实际上这一个教学片断,可以用一个问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来代替,也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6.常用“乒乓球”式问题模式

所谓的“乒乓球”式问题是指一问一答的模式,表面上是师生对话,实质上是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目标,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输。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在讲《要下雨了》一文时,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计:小兔子首先遇到了谁?小白兔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小燕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小兔子又遇到了谁?小白兔是怎么对他说的?每提出一个问题,找一两个学生来回答,问题本身缺乏创造性和挑战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还使课堂成为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剥夺了其他学生参与学习的权利。

(四)教学形象缺乏亲和力

青年教师有年龄上的优势,他们充满青春气息,朝气蓬勃,有活力,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发挥出这样的优势。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经验,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模仿其他老教师树立威严以达到震慑学生的目的,以至于在课堂教学环节放不开,表现出面无表情、语气生硬、缺乏亲和力等,使学生失去和教师对话的兴趣或者畏惧教师的威严而不敢对话。

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策略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从教学实践研究出发,形成一定的教学策略,力求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师生对话能力。

(一)以民主的氛围促使学生敢于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对话与沟通。”只有民主的氛围才能够实现“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被誉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我—你”平等主体的关系,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扉便被称之为“对话”。另一方面对话“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求胜败的交流。”因此,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抛弃“权威意识”,维护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弯下腰来和学生对话,尊重学生发言的权利,以及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关系。

2.对学生的回答始终持有欣赏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证明,促进思维活跃的两个重要条件是自由、安全。怎样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安全”的呢?除了建立以尊重为前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加强学生敢于表达的心理建设。教师要树立“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的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始终持有欣赏的态度。一个学生的“不懂”或“错误”,正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课堂不仅需要正确的声音,更需要错误的和不同的声音。这就需要青年教师要保持冷静和热忱: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予鼓励;当学生提出质疑时,表扬他的批判精神;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鼓励他的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说、爱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他们勇于交流比教师的教案重要,教师的任务是用安全感和信任感支撑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3.教师的语言具有真情实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智慧和心灵的。”要想打动学生的心,教师就应当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与学生交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敢于、乐于、真诚地与教师对话。

(二)以有效的倾听引导学生乐于对话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没有倾听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堂是多种“声音”相遇的地方。青年教师到底怎样做才能听懂这些声音?

1.表现出倾听的意愿和兴趣

教师应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的神情、耐心的态度表示出对学生发言感兴趣,切不可因“权威”被怀疑、原定的教学计划被破坏而表现出恼怒,因自己的学生不成熟甚至浅薄的见解而表现出不屑,或因学生表达不流畅而表现出不耐烦。教师应怀着谦虚的心态,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2.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

青年教师上课时容易出现着急的心态。学生回答断断续续,教师就直接替他说出来;学生的回答没有切中要点,教师就直接打断;学生回答得比较冗长,教师没有耐心听下去,就取而代之。一名青年信息教师在上“二进制”一课时,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如何转化成二进制,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先思考十进制数,需要用到哪几根手指上的数字相加能得到,再把十进制数用手势表示……”还没等学生说完,教师马上抢着说;“弯曲的手指,我们就用0,伸直的手指,我们就用1表示。”教师这样的抢答源于这是她要板书的内容。她不仅打断了回答问题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其他倾听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弯曲的手指用0表示,伸直的手指用1表示”这个表述上,而不是集中在转换思维上,可谓本末倒置。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沉得住气,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不代替、不打断、不抢答。

3.积极理解学生表达的内容

青年教师的课堂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回答的对与错,而忽略了声音背后的内容。是谁在说话?他回答正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声音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一名青年英语老师在讲授这样的一个知识点:He usually (go)to school by bus.很多学生填对了,然而学生阐述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说“usually是经常的意思”,说明次数很多,所以用go的复数形式goes;有的同学说He是单数第三人称,所以用go的单三形式goes。教师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仔细倾听,才能充分理解学生表达的内容。

(三)以恰当的语言挖掘师生对话的深度

1.追求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

青年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熟悉学生所理解的语言,才能把教学内容成功传递给学生。一名青年教师在执教五年级音乐《卢沟谣》一课时,在导入环节说:“卢沟桥一边是历史的崎岖,另一边是和平的坦途,八百年的风雨迷障,它积淀了沧桑,绘制了庄严。”这种诗意的表达和生涩的词汇,五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容易让他们在上课之初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师可以用简朴的语言讲述卢沟桥的历史故事,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使其了解《卢沟谣》的创作背景。

2.追求准确简练的过渡小结

一是长话短说让表达更清晰。在导入、过渡、小结等教学环节,如果语言过于啰嗦,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一名数学教师在讲解“栽蒜苗”一课时,组织学生学习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在学生回答出部分画法的时候,教师着急地说到:“还要干什么?蒜苗的高度,也就是要确定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还要确定什么?每个小格表示多少?这是我们昨天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候的要求,那么今天我们要来画折线统计图,除了这些要求以外,还多了什么?”,教师说了这么长的一段话,其实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画折线统计图需要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确定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小格表示多少。教师说得越长越容易干扰学生理解,同时浪费宝贵的时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设充分,对过渡、小结的语言进行精心设计,避免自己语不达意,说话冗长,空耗时间。

二是避免鹦鹉学舌和口头语。在“找找你课堂中的废话”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复述学生的回答和口头语几乎是每名青年教师都会存在的问题。有一名青年信息教师这样反思:“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我都要再重复一遍学生的答案,有时不停地说‘好’这样的口头语,这是无效的语言。”“好,非常好,同意?对吧?”这些口头语是课堂教学的“常客”。有个青年教师一堂35分钟的课无意识地说了31个“嗯”和“啊”,除此之外她还说了很多个“好”“非常好”。重复学生的答案和口头语这两个习惯如果能够得到纠正,将节省出大量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留给学生,他们会学到更多知识。

3.追求精益求精的问题设计

一是精减提问次数。青年教师的课堂,往往充斥着太多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思考和回答的时间。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精简问题,将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去掉,将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将封闭式、选择式的问题转化成开放式的问题。

二是简洁严谨地表述问题。青年教师往往由于课前没有充分准备,或者上课比较紧张,说话比较随意,造成提出的问题本身不够严谨。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教学中重要的问题一定要反复推敲,做到简单、准确、严谨。

三是明确问题的指向性。青年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常常只考虑到自己明白这个问题,不站在学生角度去想,造成很多所问非所答的情况。一名教师在讲授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包装”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环节,她问道:“你能提出一个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图中的数学信息很多,学生马上举手提出非常多的乘法问题,但就是没有提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间宝贵,老师非常着急,只能自己生硬地引出问题。如果教师在备课之时能够预想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从很多角度来答,将问题的方向再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四是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对问题的要求很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以下方面:简单的问题和困难的问题相结合;善用启发性的问题;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探究、总结和感悟;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利用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五是用追问形成突破和生成。学生精彩的发言会成为课堂的生成资源,学生呈现的错误也会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契机,这两点的把握往往是青年教师欠缺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到共识,完成教学难点。所谓的教学契机,它就藏在学生的发言里,如果教师能够敏锐捕捉,适时追问,就能利用对话创造出精彩的课堂。

4.追求务实有效的课堂评价

青年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内容往往以简单的“对”“你真聪明”等进行评价。学生的发言合乎教师的预设,教师就做出诸如“说得很好”这样肯定性的评价;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教师就会做出诸如“不对”这样否定性的评价。这里的肯定性评价貌似尊重学生的成果,给学生以自信,但过于草率和敷衍;否定性评价过于简单粗暴,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固守着自己预设的答案,仅关注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和思维的深度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而是要实现激励和引导的功能。

一是发挥评价的引导性功能。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在教学《火烧云》一文时,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她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声音很响亮,字音准确,要是再读得有趣些就更好了”“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太美了,太有意思了,同学们也听得入迷了,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你这样把这一自然段读得更加有趣。”在这样的评价中,不但回答问题的学生得到了肯定,其他学生也知道了这一自然段朗读的重点,跟着去模仿和尝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样的评价就是引导性评价。

二是凸显评价的激励性作用。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评价正是点燃火焰的火种。青年教师往往愿意用“很好”“非常棒”“你真聪明”去鼓励学生,作用不明显,甚至让学生觉得敷衍、没有份量。一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老师说“你真聪明”不如换成“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你博览群书,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具体地评价学生好在什么地方,会引起他们的认同感,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对其他学生也具有榜样示范和引导行为的重要意义。

此外,评价也要把握时机,简单的问题不必时时评价,低年级学生的评价次数要高于高年级,学困生比学优生更需要鼓励性的评价。

(四)以多维对话体系拓展师生对话的空间

青年教师在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提前预设答案,学生思考时揣摩教师意图,因此成为教师思想的代言人;二是课堂成为教师和优等生的对话,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如何打破这样的教学僵局?

1.对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尽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可以多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给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和时间。开放性问题能够呈现出理解的独特性、全面性,有利于思想交流和碰撞,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并从对话中提升感悟。

2.利用生生评价建立多维对话体系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课堂要实现全员参与,教师就要反复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并拥有自己的理解,从细小的差异中学习。如果儿童之间相互倾听的关系能够形成,儿童就会稳定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建立一个多维对话的课堂。当然,教师要有目的地创建生生评价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评价的习惯和教师自身的习惯,才有利于打开师生对话的空间,进而实现更有意义的教育。

(五)以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把握对话要点

有的放矢地回应每一名学生的发言,并将这些发言联系起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之前,先要静下心来与教材进行对话。教师对教材吃的越透、想得越深,就越能开拓对话的空间和思维,对于学生的发言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纵然师生对话的策略有很多,青年教师依然要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因为教师能够解决学生任何的答案的前提是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水”,这源源不断的“水”就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功力。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师生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