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机理和策略
2021-07-05沙丽华崔建京郑淑清
沙丽华,崔建京,苏 冰,郑淑清
(大连教育学院,大连樱华高级中学)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即“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随着一些省份实施新高考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然而,一些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为招生考试服务的现象,忽略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正如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不应仅停留在“考试招生制度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应是“学生成长中的综合素质评价”。依据国家文件的要求,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作用、实施策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是我们研究的初步结论。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评价实施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程序。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还关注学业水平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表现;不仅关注学生发展结果,还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一方面通过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个性特长教育,通过创设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为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使学生明确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手段,以评价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那么,促进学生发展(用于学校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与用于高校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什么关系?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类型,既具有鉴定、选拔、监督、管理功能,又具有导向、激励、诊断、教育等方面的功能。综合素质评价用于高校招生,主要发挥的是选拔鉴定功能;而综合素质评价用于学校教育,主要发挥的是教育功能。用于高校招生和用于学校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关系在于: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用于高考招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和诊断功能,同时兼顾其鉴定、选拔功能,为高校招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机理
学生发展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内部作用即自我发展,一个外部作用即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引领作用和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学生自我发展与外部作用在目标、内容上是一致的,但多数学生的自我发展不是自发的,它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引领,尤其是有效的教育内容、方式和评价。外部作用以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式引领学生发展,这些方式不仅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而且评价贯穿学生发展始终,即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各个环节中的问题,调整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外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作用机理是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核心,将教育和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评价反馈作用不断调整,形成学生自我发展内部循环和外部作用大循环,最终促进学生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机理图解
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整体。“综合素质”不是各类素质的“组合”“组装”,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发现不同素质间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起来、变成个性整体。辽宁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要求针对不同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如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主要是写实记录,学业水平主要是通过考试测量进行等级评价。如何将这些评价内容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呢?教师评语具有整体印象法特点,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面貌。因此,辽宁省综合素质评价特别要求“在日常活动结束时,要针对学生表现做出即时评价;每学期末,写出期末评语;在学生毕业前,写出毕业评语。”即时评价、期末评语和毕业评语是教师在对学生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跨学科的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不是分数,而是成长状态,即学生全面发展情况;通过即时评价及时对学生发展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对学生发展(如目标、内容、方式)进行调整,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与分数相比,即时评价和期末评语对学生发展影响更大。
旅顺中学谭老师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给赵同学写了一段评语:“正直木讷的小伙子,对待卫生委员工作兢兢业业。即使你很渴望和同学们说说笑笑,也还是不惜因多次督促卫生清扫‘得罪’同学,用‘牺牲’自己利益的方式,换来了班级的卫生不被扣分。一次精彩的值日班长演讲让我为之震撼,原来你这么有才,还有幽默感!在学习上,虽然你存在困难,但是你做到了‘屡败屡战’。这次考试成绩的小小进步就是对你坚持努力的肯定。想要和同学们交往,你需要改变下自己的交流方式,注意说话的语气要平和;想要成绩提高,除了上课认真听讲,你还要晓得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个评语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性整体进行的全面评价,评语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特点,而且还指出学生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策略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机理,我们发现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通过目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评价等关键因素促进学生发展。为此,以综合素质评价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围绕这五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相应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发展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目标决定学生发展方向,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明确学生发展目标,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一套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经过系统设计的完整育人目标体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其次,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厘清二者关系能够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细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克服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最后,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方面及其表现与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及其表现进行比照,细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操作,如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思想品德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等进行比照,重复的部分可以进行融合,不同的部分可以取“上位”者,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二)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体系
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了能够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需求,2020年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减少了必修课程,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一些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通过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学生发展规律,不仅转变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关注人才培养特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需求,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课程体系。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多元智能等有关理论为实践基础,通过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确立“育人至上,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国家课程为立足点,校本课程为生长点,社团活动为拓展点,隐性课程为支撑点”的课程体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生的个性、个需、特长、特点发展的需要得到全面的尊重、满足,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特别是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得到全面而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兼顾“高等院校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需求。
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表面是填表格、录入平台等,填写的内容是学生平时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方面表现的成果,但其背后是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因为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将课程、活动等与评价结合,能够发挥评价的教育、反馈功能。
(三)实施“导教评”,引领“学思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了学习的过程,把握了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了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我们提出实施“导教评”引领学生“学思做”的教与学策略。“导教评”的教学策略与“学思做”的学习策略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展开的,教师的“导教评”是为学生的“学思做”服务的,且“导教评”“学思做”的教与学策略更强调教师的“导”。“导”是指通过教师导的行为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活动:
第一,教学之前的导谓之“引导”,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愿望和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之中的导谓之“指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点拨提升认识、理解的高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即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之后的导谓之“辅导”,主要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解答学习中和课后作业中的遇到的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因此,着眼于学的导,不仅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能够较好地解决以教代学、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学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为了引导教师的设计思维由“教”转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研制了单元“备课模板”,让教师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还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学科学习工具,这些学习工具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度加工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尤其是学科学习工具的设计使用,使教师通过教学去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整合相关课程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有研究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广泛教学形式。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本研究认为社会实践由学校组织,家庭、社会共同协助,学生自愿参加的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宏观综合性效能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等。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拓展校外知识,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属性,了解岗位的要求、发展前景,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学生社会实践内容、考察方式作了明确阐述。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强调“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据此,像农业生产劳动、军训、商业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勤工俭学及研学旅行等这些实践活动应以综合素质评价为统领,利用校内外资源,整合相关课程和活动,如与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生涯规划教育等课程进行整合,通过一项实践活动,实现多个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同时加强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统一规划组织管理,保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场所、岗位、安全和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创新综合素质评价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综合素质评价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其贯穿于学生发展始终。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工作既有分工,又要有统筹,把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再搞一套综合素质评价”的不当做法,确保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够常态化实施。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管理员队伍,平台管理员不仅熟悉平台操技术,还要了解相关教育教学管理的政策。
第二,规范课程开设和考试,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制定学分认定办法,修满学时考试合格方可获得相应学分。采取等级评价,要考虑各等级比例的合理性、不同地区与学校等级的对等或等值,要重视等级评价中的科学性问题。
第三,指导学生记录原始资料,注意平时的课程、活动成果的积累,研制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不要把综合素质评价片面理解为填写表格、填报平台。
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校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并能与省级平台对接,使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操作简便、顺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