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
2021-07-04陆冬菊周兰艳陈国华
陆冬菊,周兰艳,陈国华
(广东省江门市植保桂农营销有限公司 江门市 529000)
柑橘溃疡病是由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pv.citri)引起的柑橘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具有易传播、难防治的特点。柑橘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检疫对象,其中包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阿根廷、伊朗、南斯拉夫、土耳其、匈牙利、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我国也将该病害列为进境和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在我国,柑橘溃疡病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江西以及云南、贵州、四川等南方柑橘种植区[2-4]该病可感染柑橘的枝条、叶片和果实,在表面形成类似火山口状病斑,不仅影响柑果实外观,发病重时能导致柑橘树大量落叶、落果,严重影响柑橘的品质和产量[5]。溃疡病菌可随风、水传染,当年雨水较多时较易发病,经害虫啃食的叶片伤口处也易感染溃疡病。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手段最为有效。本试验选取几种常见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对该病菌防效较好的药剂,为田间生产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47%春雷·王铜WP(日本北兴化学株式会社)、20%噻唑锌SC(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噻菌铜SC(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场地设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保湾村,种植品种为沃柑,2 a生挂果树。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每处理按行处理,面积约为60 m2,依次为A:47%春雷·王铜WP 500倍液;B:20%噻唑锌SC 500倍液;C:20%噻菌铜SC 700倍液和CK(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
1.4 施药方法和时间
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容量15 L,根据试验设计用量按行施药,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每行调查柑橘3株。于春梢抽发期,芽长约3 cm时第一次施药(4月13日),喷药前无病害发生。以后每14 d施药1次,前后共施药3次。施药目的为预防柑橘溃疡病,前2次施药后,基本没有病害发生。第三次施药后10 d,枝梢长到15 cm左右,再进行病情调查。
1.5 调查方法
药前秋梢叶片尚未发病,因此未做病情基数调查。末次施药后10 d对秋梢叶片进行分级调查,每处理调查2株柑橘树,每株树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进行,每个方位调查2个枝条的全部叶片和果实,根据病斑数量,病斑分级标准见表1,计算病情指数[6]。
表1 柑橘溃疡病病害分级标准[6]
1.6 防治效果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果)数×对应分级数值〕/〔调查总叶(果)数×9〕×100
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7 数据统计
数据处理使用Excel 2010和SPASS13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显著性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
2 结果与分析
3种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3种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均表现出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防治效果较好的是47%春雷·王铜WP。47%春雷·王铜WP对新梢溃疡病的预防效果为84.25%,明显高于20%噻唑锌57.21%的预防效果和20%噻菌铜61.34%的预防效果。47%春雷·王铜WP对柑橘果实溃疡病的防效达到87.25%,明显高于20%噻唑锌和20%噻菌铜SC对柑橘果实溃疡病的防治效果。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本次试验发现,对于柑橘春梢溃疡病的防治,47%春雷·王铜WP的防效表现最优,无论是对新梢的保护还是对于果实溃疡病的防治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试验药剂。4—5月温度回升较快,雨水开始增多,并且该时期柑橘春梢较幼嫩,这样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柑橘溃疡病的发生和传播,春梢溃疡病防治不好,会直接影响挂果树的果实的品质,因此,春梢溃疡病的防治非常关键,在该时期需要选择治疗性和保护性都较好的药剂。通过本试验验证47%春雷·王铜WP在柑橘春梢溃疡病的防治方面表现较好,适合在柑橘生产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