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路径探析

2021-07-04石凤琴

科学与财富 2021年7期
关键词:措施

石凤琴

摘  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种植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当前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成为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升农作物品质,由此打造绿色品牌。基于此本文从水稻栽培主要技术入手,讨论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措施,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水稻种植效益;措施

近些年,国家致力于水稻的品种改良研究,在贵州诸多地区也在逐渐加强技术推广,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水稻种植的产量与品质都得到了提升,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种植效益,提升了水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水稻栽培主要技术

(一)育苗和插秧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育苗以及插秧会直接影响水稻产出质量,研究发现在育苗环节晚插秧会导致水稻淀粉沉积,而提前育苗和早插秧也会导致稻米的精米率下降,升高稻米胶稠度。采取插秧的方法如果栽培植株行距小同样会对稻米品质产生影响,密度过大会导致精米率下降,提升稻米硬度[1]。

(二)施肥技术

在稻米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的利用同样会影响种植效益,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大量氮、磷、钾、硅等肥料,其中对水稻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氮肥,其次为钾肥、磷肥和硅肥,氮元素的合理补充能够提升稻米产量,改善外观,提升稻米营养。

(三)除草技术

在稻米生长过程中,田间杂草会和稻米争夺养分,进而影响产量,为此要求农民做好稻田除草工作。长期以来,在除草过程中主要使用本田除草剂以及秧田除草剂,尽管该方法高效、低成本,然而多年使用后会出现药物残留问题。

(四)灌溉技术

优质稻米灌溉技术要基于根系促控的基础上,通常情况下生育前期采取浅水灌溉措施,进而帮助根系发育,提升植株活力。在分蘖后期由于稻田当中具有湿润性,可以增强根系活力,而抽穗之后需要实现深耕与浅耕交替,可以避免贪青晚熟。此外,在生育后期不能过早停水,而是适当延长田间持水时间[2]。

(五)病虫害防控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田会出现多种病害与虫害,进而导致水稻产量品质下降。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以及二化螟危害较为严重,需要科学采取防治措施。

二、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措施

(一)培育壮苗

1确定高产田

为了保证种植效益,达到高产稳产目标,农民需要做好分析工作:其一,确保水稻种植区域土壤湿度较大、松紧合理,并且要求种植区域远离化工厂、电子厂;其二,所种植区域要求雨量充沛,接近水源,便于灌溉;其三,种植之后需要对土壤环境检查,以此分析微量元素是否满足高产需要。

2选育高产品种

品种选择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与质量,栽培高产品种需要满足如下条件:首先,农民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分析水稻生育期以及当地积温、降水情况,掌握土壤酸碱性、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由此综合确定水稻品种。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成熟性,不得选择过早熟或者过晚熟的品种,也不能采取越区种植方法。当前退积温选种法得到了较多应用,要求种植区域积温低于当地活动积温100℃-150℃,由此确保水稻正常抽穗成熟。此外,还要考虑市场需求,选择的品种要有“三证”。

3加强育苗管理

做好育苗工作能够提升生产性能,所以在育苗前期需要加强品种选择,做好筛选、晾晒、消毒、催芽等工作,并且要合理选择栽培区域,之后培育壮苗、做床、施加充足的底肥,然后均匀播种并覆膜处理。在苗期管理需要做好补水工作,比如秧苗四叶期结膜喷水。在移栽时间的控制上通常为每年5-6月份,移栽的深浅、密度也要考虑气候、品种以及土壤环境。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采光需求必须做好密度控制,一般株距10厘米、行距10厘米。

(二)加强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水稻需要较多水分,所以农民必须做好水分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移栽之后需要寸水返青,由此确保水分充足。在分蘖期要求农民采用浅水灌溉和勤灌溉的方法,稻田内水高度控制在2-3厘米,由此促进生根和秧苗分蘖,结合秧苗分蘖数量排水,进而减少无效分蘖。与此同时,农民需要清除田间杂草,这样能够保证阳光直射到水面,逐渐提升水温,还能防治病虫害。后期需要尽早断水,由此促进水稻成熟。在抽穗杨花期也要保证水的深度合理,抽穗30天之后可以停止水分供应,如果是洼地需要尽早排水[3]。

2施肥管理

为了满足高产需求在施肥过程中也要提出严格要求,目前倡导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施肥过程中要保证施肥的均匀性,避免大量堆肥导致烧苗情况。施肥量的大小也要考虑温湿度以及不同生长周期所用的有机肥,主要为秸秆还田方法,由此增强土壤有机质,在秋收时可利用机械粉碎秸秆,然后撒播到稻田中,通过机械翻耕的方法实现肥料和土壤均匀混合,通常情况下返青期首次追肥,由此提升分蘖水平,追肥主要使用尿素,每公顷用量为15千克,追肥后4天内不得排水,确保稻田水深合理,充分吸肥。穗期进行二次追肥,这一过程中需要分析秧苗的生长情况,尤其是植株矮小以及叶片窄小的植株,更要保证追肥效果,抽穗后2-3周还要追加穗肥,并且每亩施加尿素3-5千克,保花肥主要是追加氯化钾,每亩用量2-3千克。

3除草技术

杂草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以往使用化学药剂存在残留问题,新时期倡导绿色种植理念,在除草的过程中尽量控制药剂含量,并且丰富除草方法,插秧前两周需要翻耕土壤,采取大水漫灌的方法,由此清除田间的杂草,播种前2-3天翻耕一次,由此將萌发杂草清除,后续经过两次大水处理基本能够控制草害,后续萌生的杂草主要采取人工处理方法[4]。

4病虫害防治要点

其一,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因地制宜的栽培,淘汰较差的品种。在种子处理环节主要是晒种与搅拌,由此增强品种的耐受性。为了预防稻瘟病恶苗病需要使用吡虫啉拌种或者浸种处理;其二,生物制剂的应用主要使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可在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孵化初期使用,并且能够保护害虫天敌,白僵菌主要是防治稻纵卷叶螟;其三,采用生态改进措施,农民可在田埂上种植禾本科杂草,进而满足一丛的生长需求,比如种植芝麻、大豆可以保护植株,增强抗病害能力。新时期也可以采用稻田养鸭结合的种养技术,并且在水稻栽植后一周将雏鸭放进稻田。在水稻抽穗期回收鸭子,每亩稻田可放养20只,通过鸭群进食有效减少杂草以及纹枯病出现;其四,合理用药。尽管化学防治方式见效快,不过依然存在药物残留问题,在具体防治中需要结合不同病虫害类型用药,比如稻飞虱防治主要使用醚菊酯、吡蚜酮;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防治主要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纹枯病防治主要使用申嗪霉素、噻嗪酰胺、井冈霉素A。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水稻栽培的技术因素较多,需要农民结合自然环境、市场需求合理进行品种选择,土地处理、密度控制、水肥处理与病虫害防治,进而通过多项措施达到稳产、高产目标,增强农民的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志豪.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南方农业,2021,15(12):29-30.

[2]杨立荣.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分析[J].农村百事通,2021,23(20):35-36.

[3]杨俊,吴凡,蔡正军.湖北大别山地区水稻-羊肚菌轮作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J].中国食用菌,2021,40(5):19-22.

[4]彭少成,农延林,唐国坤.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J].湖北农机化,2021,24(19):30-31.

猜你喜欢

措施
猪腹泻病防控措施
治疗猪气喘病的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