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内摄像法在PHC桩桩身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2021-07-03曹佳寅
曹佳寅
(上海永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1705)
0 前言
在建筑勘探工程建设过程中,孔内摄像法的应用较多,目前俨然成为重要的检测手段。本文桃浦中央绿地二期项目的场地地基情况较为复杂,地下两层单桩最大抗拔荷载可达到17660kN,其中基础埋深标准区域为8m,为有效对PHC桩桩身质量检测,确保工程桩基基础施工质量过关,采取孔内摄像法对AS3桩进行缺陷检测,明确缺陷区域范围以及大小等,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施工对策。
1 孔内摄像法
孔内摄像法为桩身质量检测方法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到建筑勘探工程中,该技术方法结构简单,如图1所示,主要由摄像系统、定位系统、显示电脑以及连接电缆等配套设施组成。
图1 孔内摄法检测
(1)摄像系统为核心部分,涵盖探头、LED照明等部分,通过安装摄像探头,可以实现光学信号的进一步转化,方便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同时达到桩孔内检测的目的。
(2)定位系统则依靠数字定位技术,利用其定位装置可以获取相应数字影响,进而显示目标物体的方位坐标,进而实现精准检测。
(3)显示电脑用于显示各类影像,能对一些数据信息等进行存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连接电缆则用于数据与电源连接[1]。
PHC管桩桩身孔内摄像检测时,将预制内腔中的竖向孔作为实时监测观察通道,再利用孔内摄像装置以及配套设施等对其内部缺陷进行拍摄,呈现的数字信息传递到显示器后,方便施工人员直观观察,从而判断桩身弯曲、裂缝等缺陷情况,还能记录整个拍摄过程,方便后期人员逐帧进行观察与分析,进一步判断桩身完整性、缺陷位置等,更有利于后期进行修补与处理,顺利完成管桩施工任务。
2 工程概况
桃浦中央绿地工程项目,根据勘察结果得知场地地质条件,如表1所示,其地下室及连通道为该项目主要构筑物,整体工程建筑占地面积为4.791万m2。工程采用管桩基础,为顺利推进施工,要求提前做好基桩及围护体系质量检测,主要采取低应变检测、静载荷试验检测等检测技术措施。然而,在实际进行检测过程中,由于场地复杂,单桩最大抗拔荷载为17660kN,故而检测难度增加,为验证低应变检测结果,后续又应用孔内摄像检测技术方法。
表1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和桩端土极限端阻力参数
3 检测结果分析
3.1 常规方法检测结果
3.1.1 试桩的静载荷试验
(1)前期试桩的静载荷试验。本工程桩基工况较为单一,埋深标准区域为8m,局部区域11m,单桩最大抗拔荷载为17660kN。结合实际情况与设计单位要求抓紧进行检测。在前期试桩静载荷试验时,设计单位要求预先采取钻孔灌注桩工艺开展施工,桩直径为700mm,桩长50m,桩身强度C35,进入试验后,设计其极限承载力为2600kN。
针对试桩进行试验后,其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与设计其极限承载力2600kN符合,所以,前期试桩静载荷试验可以确定其极限荷载,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项目桩基设计要求。
(2)后期试桩静载荷试验。由于预期设计的钻孔灌注桩工艺应用成本过高,为节省项目成本,设计单位对其工艺设计进行变更,将φ700mm钻孔灌注桩桩径改为φ500mm的高强预应力管桩,与此同时,将抗拔桩φ600mm钻孔灌注桩桩径改为边长为400mm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在试桩进场时进行后期试桩静载荷试验[2]。
在逐次进行试桩检测过程中,其加载荷载值在不断变化,第五根试桩SZ4试验开始后,静载荷试验加载至第九级荷载值,第120min时,出现沉降量超过标准限值的现象,难以满足其沉降量稳定的标准,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荷载值。
3.1.2 低应变动测法
为更进一步分析静载检测的结果,结合工况,决定再采取低应变动测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具体采用LPT-E桩基动测仪,配置传感器设备,工人手持手锤对桩体进行敲击,传感器会接收到反射波,传送给桩基动测系统,最后输出结果,具体的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桩基低应变动测试验流程
该检测主要使用该设备对设计变更后的φ500mm高强预应力管桩AS3#(PHC500AB(100)-6,15,15)桩进行桩身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判断,将检测数据输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AS3桩身完整性检测
由图3可知,该桩在深度12.55m左右有明显的缺陷波反射,不符合要求,为验证桩身缺陷程度,决定采取孔内摄像这种新的技术检测方法,进而对桩身缺陷位置、程度大小等进行验证分析。
3.2 孔内摄像法检测结果
本项目桩身检测采用RSM-DCT(D)钻孔电视成像仪,其检测系统示意图如图4所示,摄像头、滑轮、连接电缆与显示设备等为其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具体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PHC管桩中间存在镂空空洞,可直接将其设备检测探头放入其中,操作十分方便[4]。
图4 检测系统
根据该检测技术手段呈现结果可知,如图5所示,基桩AS3#(PHC500AB(100)-6,15,15)在12.55m左右位置处确实存在明显缺陷,与低应变动测法检测结论相印证,进一步明确具体缺陷位置等,最终将检测报告进行上报。
图5 缺陷图像
经过分析,因为检测出的缺陷位置处于基坑开挖面,所以不属于设计要求有效桩长部分,故确定在基坑开挖后再次采用高应变法对其转身完整性进行验证。
最后经过在现场采集了检测数据,经数据分析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分析后,验证其完整性和承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3.3 讨论
低应变法在桩身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规定对低应变检测作出说明,如果桩身存在裂隙等,其预制桩检测时,可以再采用高应变法加以验证,而管桩检测则可以采取孔内摄像法进行再次验证,以免出现误判以及漏判的情况[5]。
然而,在低应变检测评定过程中,被评定为桩身完整的情况下,并没有对桩身做扩大检查的相关要求。而本工程在试验桩检测时发现其检测结果异常,桩身10m左右存在缺陷,后面经过孔内摄像法证实确定在12.55m左右存在缺陷。由此说明,虽然静载荷试验可以确定桩身承载能力的大小,但是对桩身缺陷类型以及位置还是难以明确,而且还可能存在误判的现象,难以被发现就匆忙施工,不利于后续施工补救,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有关单位可以选择后续继续应用孔内摄像技术,该技术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等优点,深度精度可以达到0.1mm,精度达到0.1°,便于直接观察PHC管桩孔内缺陷情况,为有效的检测验证手段之一。
4 结论
PHC桩桩身质量检测时,要求施工单位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然而,检测方法多种多样,特具特点与应用优势。作为常见桩身质量检测方法之一,孔内摄像法的应用深受重视。在本文项目桩身质量检测环节,施工单位选择采取该技术方法进行检测,通过使用RSM-DCT(D)钻孔电视成像仪对PHC管桩AS3桩身进行孔内摄像检测,可以发现其内部12.55m处存在较大缺陷,进一步明确低应变动测法的检测结果,更为精准可靠,所以,孔内摄像法值得在桩身检测中加以推广应用,确保其检测指标符合基本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