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价值研究

2021-07-03

客家文博 2021年2期
关键词:东山粤港澳大湾

何 鸣

一、背景情况

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0月于澳门举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中,广东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首次提出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系的倡议[1],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视角,唤醒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门地区,形成巨型的跨地区空间。如何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整合利用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是宏大的新课题。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结果,广东省拥有37156处不可移动文物,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地区数以万计的文化遗产资源,该如何进行有效地组织和串联,同样是个全新的课题。放眼全球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或许能够找到思路和答案。

19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颁布标志着“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概念的诞生,世界遗产的类型开始丰富起来。在文化遗产领域,从单一孤立的文化遗产单体的类型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性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更多的维度。如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最早的文化线路世界文化遗产如1993年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卡姆波斯拉朝圣之路。另一方面,独立于世界遗产体系的美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虽然国家历史较短,美国却进行较早的探索,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有效结合,诸如“美国国家历史游径”(American National Historic Trials)[2]、“城市遗产路径”(City Heritage Trail)[3]和“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4]。这些都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外延拓展,使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走向体系化、集合化,是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新理念新观念,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5]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和线性文化遗产的思潮与实践,能够给广东与港澳地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以历史为纽带,以文化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之间的合作。借鉴文化线路的理念与实践,既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的路线相关,又不受不同地区和文化区域的限制,还拥有多元、多层次的价值构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一定主题为线索,来串联三地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三地跨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联系。基于族群和文化同源的研究,对粤港澳三地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摸查与分析,并借鉴文化线路的理念之后,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孙中山史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华侨华人文化、古驿道文化、近代商埠开放文化、近代西学东渐文化、海防史迹、美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等主题线路。

二、结构形式、空间形态与价值层次

确定主题线路就如何进行有效地组织和串联三地文化资源的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为构建跨区域、大尺度的文化线路提供了线索。主题线路的实质是大湾区内跨地区了大尺度文化线路,通过主题文化的历史线索串联起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不拘泥于具体路径的文化线路。主题线路能够有效地解决组织和串联的问题,同属于特定主题线路中的文化遗产资源点,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形成线索,彼此联系并在这些城市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线路,即文化遗产游径在大湾区层面的顶层架构。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在契合特定主题的文化遗产资源密集的片区,构建实体游径。将较为密集的主题文化资源整合形成长度适中、适宜游览、品质较高的实体游径,为游客提供历史文化和休闲游憩的实体空间路径,这种实体游径在游赏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与大湾区层面的主题文化线路相比,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地区的实体游径,其实质是同一主题串联的文化遗产游憩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微观层面的组成单元。

在文化遗产领域,众多主题下的文化遗产资源点,不同主题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特点:整体上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绵延分布;局部看在重点城市的特定区域成片分布。因此,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结构形式相契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空间组织形态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的大湾区层面和微观的文化遗产集聚片层面。在大湾区层面上,粤港澳三地共有的文化遗产资源点分散在各个城镇及乡村地区,考虑到三地城乡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粤港澳三地“一国两制三关贸区”的特征,在宏观的大湾区层面从“文化线路”的研究角度出发构建文化遗产资源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即不束缚于实体路线,而是通过同一文化主题和历史链条将分散的资源点粘合起来,突出文化资源点间的关联性。在文化遗产聚集区层面上,把文化遗产资源点较为集聚、文化历史价值较高、现存文化遗产资源点保护情况较好且对外展示游览条件较好的片区(即文化遗产集聚片),构建长度适中、适宜观光游览、步行骑行品质较高实体游径,为游客提供了解历史和休闲游憩的实体游径。[6]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既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遗产线性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在文化遗产领域,保护和利用是建立在价值研究的基础之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价值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图1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空间组织形态

立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湾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体系下找到定位,在大湾区层面,其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内历史的文化遗产载体,能够反应一定的历史史实;第二,对于提升粤港澳湾区内的价值认同、加强湾区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联系有重要价值;第三,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大湾区历史文化联系,丰富大湾区文化精神生活,推进大湾区文化繁荣有着重要价值。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空间组织形态,可以看出其实质是一种规模性的文化遗产,其文化和价值内涵拥有更多的维度。既包含了文化线路的文化内涵,又归属于一般文化遗产片区的价值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价值研究,也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包括宏观层面对主题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与微观层面对实体游径的价值评估。

三、如何认识主题文化线路的“线性价值”

在宏观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实质是特定主题的文化线路,作为一种线性保护和利用的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线路有所不同。它不是天然地具备如大运河、圣地亚哥•德•卡姆波斯拉朝圣之路交通线路的物质载体,但是将契合一定历史主题的文化遗产资源点人为地组织起来,这种文化遗产的线性保护便具有其独特的“线性价值”。这种文化遗产游径的线性价值,不依附于交通线路上,却体现在文化遗产的集合之中。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与丝绸之路等文化线路相一致的是,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整合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个新的整体因此也具备了比组成要素的总和更多的价值,并获得相应的文化意义。因此应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其价值,并且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各部分价值要素之和。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线性价值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前文论述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是以特定游径主题将大湾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串联组织起来形成跨区域大尺度文化线路,主题文化线路如何选线和走向,这是由文化遗产的分布所决定的,不同主题的文化线路的走向也有所差异,反应在线性价值的认识上应该做出区分。对于某一主题的文化线路,要重点关注游径不同部分及其所处的不同环境。例如近代华侨文化遗产游径,在大湾区内近代华侨文化的物质遗存,虽同属于统一主题的文化线路,但在广州、台山和开平却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遗产聚集形态,在广州形成了华侨洋房片区,在台山形成了侨墟,在开平形成了碉楼与村落。这种独特环境形成的丰富和多样的风格特色,反映了环境与主题文化线路的价值形成的密切关系。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还强调时间、空间和文化概念,其线性价值还在于整合文化资源。以古驿道、海上丝绸之路和海防史迹三个主题为例,以古驿道文化、海丝文化与海防文化为纽带,不仅串联起文化遗产资源点,还串联起村镇和城市,形成了海陆联系的链状文化遗产形态,也将岭南的古道、海丝和海防文化整合起来。在这种文化资源融合的状态下,同时契合古驿道文化、海丝文化和海防文化的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凸显强调主题文化线路各个节点共同形成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四、实体游径的价值评估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大湾区层面是特定主题的文化线路,在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区是特定主题文化线路下的实体游径。以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为例,在大湾区层面,华侨华人文化线路串联起了广州、佛山、中山、珠海和江门,形成了实业救国径、群英故里径和五邑侨乡径。在广州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区,形成了“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在江门则形成了“开平碉楼群华侨民居”实体游径。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价值研究,在大湾区层面要解决认识其“线性价值”的问题;而在实体游径的微观层面,实体游径从属于特定主题的文化线路,作为该文化线路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价值构成既有文化线路层面的价值内核,这是属于共性的部分;而在个性方面,每一条实体游径的价值构成又有所差异,对实体游径的价值研究需要对每一处实体游径进行价值评估。

一般来说,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7]几个方面的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实体游径是文化遗产的集合体,其价值评估也应从这几个方面来适用。接下来以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实体游径的价值评估为例进行说明。

图2 华侨华人主题文化线路

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的实体游径价值评估,以广州的 “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价值评估的历史价值部分为例。该实体游径位于广州越秀区东山口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起了逵园、春园、简园、明园、慎园、均益路5号、秦牧故居、保安前街13号民居、培正学校建筑群。若孤立的对某处侨房文物建筑进行历史价值的评估,往往会从追溯建设年份、出资人、建造人,讨论建筑艺术风格,有关历史事件等几个方面切入;而串联起成为实体游径后,实体游径的历史价值也不能仅限于此。

广州“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历史价值有三个方面,第一,反应了华侨对东山房地产的投资和东山开发建设历史。紧随着教会对东山的初步建设步伐,华侨是东山早期主要的居住群体,华侨群体以房地产投资的形式参与了东山的早期建设。第二,见证华侨对东山片区的投资过程。华侨对东山的开发建设最初以个人为主,美洲归侨黄葵石在龟岗及以西投资购地,杨廷蔼在平江岭小丘片区投资,随后开始有投资机构介入,嘉南堂实业团和南华置业公司,通过吸收华侨、归侨存款或海外华侨的直接投资用于房地产投资。第三,促进推动了广州模范住宅区运动。1928年6月,广州东山模仿住宅区兴建之际,美洲华侨杨廷霭、朱光成、李天保等向市政厅呈文:“窃侨等前赴美洲营业,目睹该国各城市郊外,建立平面模范住宅,对于警察卫生之设施,厘然具备,不觉心醉,……正拟约同各归国华侨十余同志,建设园林小舍,效仿美国家庭之小植牧。”华侨成为建筑新观念的倡导者和引入者,在建筑技术、功能布局及建筑形式等方面为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另外,受到侨居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东山洋楼风格多样形态丰富的主要原因。不管怎样,这种思潮的影响最终也体现在当局政府对泛东山片区(马棚岗、竹丝岗、松岗、梅花村)的模范住宅区运动。[8]

在艺术和科学价值方面,广州“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也有着孤点所不具备的内涵。“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中的简园和附近的润园,代表着东山片区侨房民居的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简园为代表的富商政要府邸,简园由南洋烟草公司的简琴石建造,造型独特,外墙采用水泥砂浆喷涂成毛面,平面布置灵活,空间划分较大,层高较高;一类是以润园为代表的私人住宅,由华侨出资建设,清水红砖墙,平面布局以功能为主,一般有标准层,用于自住和出租。[9]简园在建筑风格上与20世纪在美国西南海岸盛行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相似,在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上是20世纪初广东地区全新的中西折衷风格,这是简园在“东山洋楼”的类型中与润园等的民居建筑所能细分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实体游径的串联凸显出来。表现在艺术和科学价值上,体现了“东山洋楼”多种类型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类别与造型风格,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建筑艺术风格的见证,也反应了当时建筑科学的时代印记,对于研究当时广州新中西折衷建筑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的组织,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东山片区的侨房建筑的联系,让同属共同历史街区的建筑进行“交流”,提高了东山片区历史街区的可读性,不仅让普通民众欣赏历史街区历史风貌,还提高了游赏过程中的故事性,加深了游赏的内涵与深度。这对于东山片区提升吸引力与活力,普通民众的社会教育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的文化价值,与其历史价值关系密切。当时来到广州东山片区的华侨,他们对东山的投资和建设,一定程度推动了当时广州建设“模范住宅区”。“东山小洋楼”实体游径所见证的华侨历史,对于繁荣华侨文化、团结海内外的侨胞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实体游径是在特定主题文化线路的文化资源密集区组织串联起来的,其历史价值既包括主题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资源点历史价值的集合,又延伸到实体游径的线性价值。孤点的文化遗产资源点从单点价值到集合价值的飞跃,简单的历史片段得以联系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历史,也是实体游径历史价值的飞跃。同样的实体游径的价值评估在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几个维度,都需要从联系的角度进行,各个维度的价值评估,都大于各个文化遗产资源点价值的简单相加,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认识。

五、余论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脱胎于线性文化遗产和文化线路的理念,在大湾区层面构建了多个主题的文化线路,在微观层面打造了特定主题文化线路下的实体游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空间组织形态,提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价值研究的两个层次。在宏观的文化线路层次,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它的价值,并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文化线路的价值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定主题的文化线路强调时间、空间和文化概念,其价值还在于整合文化资源。在微观的实体游径层次,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五个维度的价值评估,都应整体考虑;单点到线性集合的文化遗产资源点,不是价值的简单相加,特定的主题作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线性集合使实体游径的价值实现飞跃。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价值内核,是贯穿于特定主题文化线路与实体游径的“线性价值”,实现了文化遗产资源点价值到线性集合价值的飞跃,简单的历史片段得以联系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历史,这对于文化遗产的线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线性价值”的认识,就意味着在大湾区尺度下,文化遗产的历史研究和价值提炼从单点孤立走向了多点系统,保护将走向集合和系统,保护的模式从单点保护转向线性保护乃至区域保护,保护的内容拓展成周边整体环境、非遗民俗和空间肌理。

猜你喜欢

东山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东山由义井
2022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红红的苹果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