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以厦门工学院商学院国际班为例

2021-07-02柯晶莹陈巧惠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语师资国际化

柯晶莹,陈巧惠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人才的作用在各个领域显得愈来愈重要,其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新阶段实践的代表形式,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等特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生力军”,面对新时代的人才新要求,如何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探索适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民办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1]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包括国际交换生项目、中外联合办学及国际班试点等。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关系需求,对接国内外优质科教资源,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2018年,经过认真筹备与组织,厦门工学院于同年9月建立了商学院国际班并同步开展招生工作,开始对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二、厦门工学院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一) 国际班培养目标

商学院国际班按照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构架实验班课程体系,以投资学为平台,实行小班化教学,开展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系统集成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国际化发展,知识基础扎实,在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商业管理人才。[2]

(二)组织架构

商学院国际班隶属国际商学部,实行“学术特区”制度,采用首席教授负责制,并设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教学助理各一名,负责各项行政和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聘请国际上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国际学术委员会,指导国际商学部的相关工作。

图1 国际班组织架构

(三)培养方式

在遵循投资学专业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国际班借鉴、吸收了海外高校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在学生的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导师制,按本硕连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导师根据国内本科阶段培养要求和国外硕士阶段培养要求,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学习计划,因材施教,培养中西合璧的优秀的现代化高端人才。

(四)课程设置

国际班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通识课、学科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课5类课程。

表1 课程模块及学分比例分布

在公共通识课及学科通识课中,除必修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经济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外,通过适度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国际班增加了大学英语的学时学分,并在本科三年级增设了雅思课程,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英语学习与运用的能力,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专业课程方面,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国际班的课程就采用了中英文结合、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在以英文影印版教材为主要教学工具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的课堂作业及考试以英文方式完成。通过过渡型的英文教学模式,从低年级开始锻炼学生适应英文教学的能力,并强化学生英文学习的信心,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专业研究等打好基础。同时,利用商学院已有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基地中的设施设备,借助学校“互联网+”、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国际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锻炼学生的应变、判断、决策和组织指挥能力;国际班还开设多门仿真实训课程,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使学生接触企业核心业务,了解和熟悉业务的程序与流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商务综合实践能力。

此外,本科二年级时,国际班会对学生深造、就业的意向进行摸底,并依此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选择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跨专业选修,补充对专业领域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扩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团队建设

国际班聘有多位知名高校的教授担任教学顾问,为国际班的培养计划、教学设计、师资培训等提供有力的支撑。国际班首席教授由获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在海外高校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专家学者担任。

厦门工学院商学院自身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进取向上、勇于创新、严谨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加强国际班双语师资力量,学院积极引入拥有海外留学背景、英语水平优秀以及专业能力扎实的青年教师,同时,依托校际合作关系,积极引进能够教授专业课程的外籍教师开展全英文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多元的教学体验。

为规范国际班双语/全英语教师的管理工作,结合考察学习与调研工作的结果,国际班制定了国际班双语教学教师管理办法(草案),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开设要求、教师资格认定及工作量的核定作了详细说明。

(六)人才选拔

国际班人才选拔遵循“优生优培,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高考录取进校后二次选拔的方式,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进行招生。为做好国际班人才选拔工作,根据学校迎新工作的安排及转专业工作的部署,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转入商学院国际班投资学院专业工作方案,确认转入条件、考核办法及办理流程等事项。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国际班对全体学生实行全程严格淘汰制度,要求学生专业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否则将予以淘汰。为规范国际班专业转入和转出的工作,国际班编制了《商学院国际班转专业工作实施细则》。[3]

同时,国际班还制定了相关的奖学金、助学金评选办法,在吸引更多优秀新生的同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

(七)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强化学生的国际化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对人才国际化、专业化的需求,学校不断开拓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渠道。2019年,学校先后与台湾辅仁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美国天普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书,给国际班学生提供了各类短期学习、留学的机会。

同时,国际班重视学生的行业能力培养,一直积极对接相关行业的企业,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企业参观交流,还邀请行业专家入校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积累行业知识与技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此外,利用学校的对外交流平台,国际班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志愿者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对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班人才培养的实践上,学院做了许多探索与努力,但整体而言,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课程建设处于初步阶段

国际新形势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

受民办高校自身的局限,学院对双语课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力有不逮,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与国际课程相接轨。目前,国际班的教学虽然采用英文原版或国内影印版,但在教学内容的吸收、转换环节,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且部分课程未有合适的英文教材可以选用。此外,虽然国际班人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但学生在接受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时,仍有些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师资紧缺形势都较为严峻,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偏于年轻化的问题,能够进行双语教学、拥有扎实专业基础的教师较匮乏。师资有限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较繁重,且多数教师国际化教学经验欠缺,致使教师对开展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热情不足,师资队伍的建设受限。

此外,受厦门市外籍师资的客观因素影响,外籍教师的引进与留任有较大难度,且厦门市外籍师资多以英语课教师为主,教授经济类课程的外籍教师也较为稀缺。国际班自开办以来,仅成功开设一门全英文课程,教学连贯性难以保证。同时,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外籍教师在适应本校教学管理方式上有困难,对外籍教师的引进与留任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在外籍教师、双语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学校已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但仍存在不足,专业课程外籍教师聘用标准不明确,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激励、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外来人才的引进与自有师资的参与均效果不佳。此外,国际班奖助学金制度有待进一步补充,目前奖学金评定标准、依据及奖学金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争议,对学生的激励不足。[4]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不足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够丰富,学生可以选择的学校不多,虽然学校陆续与多家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本科、硕士生的联合培养,但截至目前,国际班学生还未能获得去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此外,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不够,主要以企业参访、学术讲座为主,学生易感到疲劳,对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国际班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未能很好地接轨,学生缺少专业技能锻炼与运用的平台。

四、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强化国际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始终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升为目标。在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培养原则,在借鉴海外高校的国际化培养课程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定位,剔除陈旧、过时课程,通过必修、选修课的开设、课程的精简,将国际化课程与本土课程进一步融合,构建系统性的、有衔接性的课程体系。

对于没有英语教材的课程,由学校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学院组织优秀教师编写本土化双语教学的英文教材。同时,加强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运用学习,利用互联网及学校的国际教育资源,探索与海外高校开设共享精品课程的合作。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国际化课程的课证融通,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术技能相结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最大可能与国际接轨。

(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提升

师资建设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积极引入外籍师资资源,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仍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务。外籍师资的引入主要在于聘用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时,依托学校国际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的便利,通过共享教学,与海外教授建立合作。

在“引进来”的同时,更要加强自有教师的国际化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偏于年轻化,但也更容易适应国际化对教学的新要求。一方面,依托学校教师发展学院,结合教师发展规划,学校应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让教师学习、了解最新的国际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或支持教师到国内外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安排相关专业国际业务证书的培训;对于语言能力不足的教师,可以组织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教学,以“传帮带”结对模式,在相互学习中一同巩固、加强国际化教学能力。

(三)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友好交流,依托学校和实验室的海外高校合作关系,探索合作办学可能性;同时,借助政府力量,积极开展中外高校国际化合作项目。此外,结合国内外企业人才需求,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订单式苗圃培养计划,为外企、中外合资企业等推荐符合其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拓宽国际化实践的渠道。

猜你喜欢

双语师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