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世界理论视阈下的《黄鹤楼》诗词认知解读
2021-07-02刘向红陈细波张琼燕
刘向红,陈细波,张琼燕
(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直被颂为经典之作。该诗的创作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同时又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读者带入了中古时期,接着马上又将读者拖回到现实,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种种情思交融在一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它的凄婉和苍凉。运用文本世界理论来分析和解读该诗词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挖掘该诗的精髓,使之绽放出更多的光芒。
一 文本世界理论
文本世界理论(Text World Theory)最初由已故教 授Paul Werth 在 其 著 作Text World: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1999)中提出来的,接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认知诗学专家Joanna Gavins 于2007 年出版专著《文本世界理论导论》(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进一步推动文本世界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从而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究其原因是文本世界理论采取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去“洞察人类交际的心智过程,包括语篇的在线生产和接受语篇的心理表征、人类大脑对语篇的概念结构的管理以及语言交际中各种语境因素对语篇认知加工的作用”[1],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中。
根据文本世界理论,一个特定的语篇可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语篇世界(discourse world)、文本世界(text world)和次级世界(sub-world)。语篇世界是“读者和作者所进行的跨越时空的交际”[2],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和至少两个以上的参与者;文本世界从语篇中产生,是“语篇参与者根据语篇信息以及所拥有的共享知识,在大脑里建立起来的一个心理表征、一个心理时空、一个文本情景”[3]。在构建文本世界的过程中,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指示信息和指称信息;另一个是人们大脑中对世界的认知、记忆和想象。指示信息确定文本世界的时间和地点,指称信息确定出现在文本世界的实体,即人物、物体、抽象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世界建构成分,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次级世界是由文本世界的时空维度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新世界,是存在于文本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因此,在文本世界理论中,语篇世界是第一层次,是“一种建立在真实外部语境基础上的心理构建”[4];文本世界是参与者根据语篇信息以及共享知识在大脑中所构建的世界,记忆和想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文本世界中的指示参数发生变化时则会产生次级世界,即产生文本世界的转换。
一个文本世界除了“世界建构成分”(worldbuilding elements)外,还有“功能推进命题”(function advancing proposition)。世界建构成分是文本中事件发生的背景,而功能推进命题则引入新信息,推动文本世界中的叙述向前发展。“功能”意指“动态的、语境驱动下的文本加工过程,是意义和目的的在线交际,而不是通过语言代码传递预定信息的交际”[5];“命题”是一个简单情景的表征。所有的情景可以是路径表达,也可以是修饰表达。“‘路径表达’指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或情景连接起来,而‘修饰表达’则是指一个实体与某种特性连接起来”[6]。路径表达和修饰表达都是功能推进的体现形式,这些形式与文本世界中的人物和事物有关联,因此,Gavins认为文本世界中的功能推进主要涉及“物质、心理、关系和存在四类过程”[5]。文本世界理论的功能推进以简单命题和单层次功能推进为单位进行分析,采用一种从简单命题到复合命题、从单层次功能推进到多层次功能推进,乃至最后呈现出主题思想的功能推进模式。
二 文本世界理论下的《黄鹤楼》认知解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这首诗立意高远,在时间上给人带来历史的纵深感,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开阔之感,但最终带给读者的却是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此诗借传说起笔: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仙人驾鹤,本是虚无,却以无作有,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孤寂。而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表达了岁月的流逝难以复返;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依然不断,表达了诗人对世事茫茫、沧桑的感慨。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由此引发思乡的愁绪。从诗一开始的虚无“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到此时此刻的真实所见所感“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染出诗人登楼远眺时的愁绪。而此时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只见眼前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由此一种深深的思乡愁绪涌上心头。这种跨越时空的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建立在相应的认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在下文中,笔者拟从文本世界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黄鹤楼》诗句中的文本世界的构建和功能命题的推进,以期从一个新视角来领略该诗的无穷魅力。
(一)《黄鹤楼》的文本世界
《黄鹤楼》一诗涉及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次级世界三个层次。当读者和诗人在跨越时空交流的时候,语篇世界就形成了;而读者根据语篇信息和自己的背景知识,构建相应文本世界,即诗人登上黄鹤楼,发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叹;从黄鹤楼俯视长江两岸,描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江山胜景。通过追昔抚今,抒发了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从初始文本世界分离出来的次级世界。
一个文本世界包括“世界建构成分”和“功能推进成分”。《黄鹤楼》一诗的文本世界构建成分涉及的指示信息:时间是唐代的某一天,地点是在黄鹤楼;指称信息:物体有“黄鹤、表物体的黄鹤楼、白云、树、芳草、故乡、烟波”;人物是诗人自己。通过功能推进命题,文本的叙述继续向前推进,即昔人→驾黄鹤而去,黄鹤楼→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空悠悠,汉阳树→历历在目,芳草→碧绿,故乡→在何处,烟波→使人愁。世界构建成分和功能推进命题形成了《黄鹤楼》一诗中的文本世界构建(见图1)。
图1 《黄鹤楼》一诗中的文本世界构建
文本世界的生成既要考虑文本世界生成的内在属性,又要考虑文本世界生成的外部因素,因为文本既是语篇自身的产物,又是读者大脑思维活动的结果,读者通过诠释和解读文本,实现与诗人跨越时空的交流和互动。当初始文本世界在时间、空间等参数出现变化时,或转而讲述语篇参与者,或语篇角色的某种态度,或某种认知时就会分离出次级世界,即文本世界的转换。文本世界可转换一次,也可转换多次,从而形成多重文本世界。阅读《黄鹤楼》一诗时,读者心中会产生多重心理表征,即多重文本世界。第一层文本世界是首联,借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感叹物是人非;第二层文本世界是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第三层文本世界是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第四层文本世界是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漂泊怀乡之情。图2 中呈现了《黄鹤楼》一诗中的多重文本世界。
图2 《黄鹤楼》一诗中的多重文本世界
(二)《黄鹤楼》文本世界中的多层次功能推进
新信息的引入推动文本世界的叙述不断向前发展,即文本世界的功能推进。其推进方式主要是通过物质、心理、关系和存在等过程来实现的;此外,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通常以简单命题为单位和单层次功能推进来逐步理清文本的脉络和叙述的发展,然后再由简单命题到复合命题、单层次功能推进到多层次功能,最后达到揭示文本主题思想的目的。
《黄鹤楼》这首诗歌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是两个简单命题,前句是一个是物质过程——故人驾鹤而去,功能是情节推进;后句是一个存在过程——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功能是景色推进,这构成了第一层次的功能推进。接着,这两句合起来又构成了复合命题,仍然是一个景色描写,属于景色推进,这是第二层次的功能推进。起始的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破题之笔,其作用是“起笔推进”,即第三层次的功能推进。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是两个简单命题,前句是物质过程,功能是情节推进;后句是一个存在过程,功能是景色推进,这是第一层次的功能推进。两句合起来构成复合命题,仍然属于景色描写,因此景色推进是第二层次的功能推进。从全诗的整体看,这两句是承接首联,故而第三个层次的功能推进为“承笔推进”。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的第一层次的功能推进皆为两个景色推进,两句合起来构成第二层次的功能推进:景色推进。在这一联中,诗人的叙述已从时间转向了空间,构成了第三层次的功能推进:转笔推进。尾联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这一简单命题,是诗人对自己的反问,属于诗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情感推进,“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情感推进,他们是第一层次的功能推进。两句合在一起为第二层次的功能推进——仍为情感推进。最后两句尾联是全诗高潮,是诗人表达其创作意图的真实体现,在整个语篇结构中起到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悟、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是第三个层次的功能推进——合笔推进。至此,《黄鹤楼》全诗的文本世界结构的功能推进过程为:起笔推进→承笔推进→转笔推进→合笔推进,这与中国古诗词的起、承、转、合是一脉相承。事实上,在《黄鹤楼》一诗中,无论是首联和颔联所写的虚幻,还是颈联的写实,皆是为尾联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抒怀所作的铺垫,即诗人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诗人的人生失意和漂泊怀乡之情,从而实现其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通过对《黄鹤楼》文本世界中的多层次功能推进的分析,语篇层次的脉络与叙述的推进逐步突显出来,最终达到作者借景抒情的目的,实现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三 结语
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文本世界理论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黄鹤楼》一诗中文本世界的建构和多层次功能推进的分析:一方面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把握诗词的语义结构脉络,了解诗词文本的内在属性;另一方面,使读者认识到文本世界既是由文本驱动的,也是语篇参与者所建构的,即读者可利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记忆、感觉和相关的语境,动态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中,实现读者和诗人跨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而功能命题的层层推进有助于理顺语篇叙述的脉络和推动叙述向前发展,从而最终揭示文本主题思想。总之,从文本世界理论角度解读中国经典诗词,与传统的文学评论方法和以文本为主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它突显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和跨越时空的交流,为中国诗词的解读和赏析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