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
——基于海西州职校的个案调查

2021-07-02张海云

关键词:海西州柴达木技术学校

张海云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青海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立足当地区域特色和产业资源,采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不断推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同样面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和模式实施等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肩负技能教育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中高职教育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省的创建,以民族教育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本文主要探讨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

一、海西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青海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共有11所,分别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或海西)的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和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这两所职校两副牌子、一套领导班子)以及格尔木职业技术学校,海东市的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民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循化县职业技术学校、乐都区职业技术学校、平安区职业技术学校,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的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和囊谦县慈行职业技术学校。其中,高职学校有两所,分别是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是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中高职衔接的职业学校,其余7所均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海西州职校发展历程

海西州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较为曲折,2004年,为满足海西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经由教育厅批准,正式将原州民师、州卫校、州财政干校等多个学校和单位合并成立为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立之初仅是一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势头良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极大推动了海西州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当地各类企业及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仅靠原来的职校规模无法满足当地社会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推动海西经济发展,青海省政府于2014年在德令哈市批准建设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和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营方式,共用一个校园,招生和教学管理分开运行。这种建校模式为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中职阶段的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升学平台和途径,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去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高级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自成立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以来,海西州职校和柴达木职院协同发展,合理经营,共同完成了为海西各地初高中毕业生、社会人士等提供更多专业技能培养和就业培训等多方面的任务,进一步完善了该地区的教育结构。

格尔木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于1984年,是当时海西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职业培训学校,建成时间早于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近20年。格尔木市位于我国西部的地理中心区域,是国家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冲、加强西南边防建设的保障基地、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也是青海省2个国家级陆路枢纽站所在地之一。格尔木建市之功能定位是稳固西南边疆的后方保障城市和连接西藏与青海(边疆与内地)的物资流动集散地,同时也是青海省最初的资源开发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基地。具有这种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的格尔木市在城市建立之初便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一直以来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所以格尔木职业技术学校的使命感因政治和经济意义而更为突出。

(二)资源能动背景下的职校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的发展类型决定了教育发展类型的多样性,而教育发展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以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和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为主的海西地区职业教育优势和特色专业不同于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和青南三州及海东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青海其他民族自治州的职校有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培训类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海南、海北州的职校为例,几乎都开设了藏医、藏药、唐卡、藏绣这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特色技艺和文化的课程,也开设有畜牧兽医这类专门针对游牧地区牧畜医治方面人才需求类的课程。根据对海西三所职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学生们对于海西地区没有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或课程设置的办学模式并没有排斥情绪,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青海省内其他各州县,他们大都是因为高考或中考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选择职校。对他们来说,选择职校的主要原因在于职校的就业率高。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虽然也希望能或多或少接受民族文化或者民族技艺等方面的课程教育,但在得知学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或者专业时也没有感到失望或者出现转学等想法,原因在于他们大都认为相较于民族文化类课程,学校开设的工学、理学类课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一份工作。尽管少数民族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有些陌生,但是为了找到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认为是可以忍受的。可见,对于民族学生,特别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去选择职校教育的学生而言,能否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最为重要。考虑到海西州三所职校的专业设置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这一巨大优势,并且紧紧依托当地的盐湖化工、钾肥制造等工矿企业推进校企融合,应该是海西职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这种发展模式摒弃了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的民族地区就该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发展的名片和主打方向等类似的观念。正是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职业技术学校长足发展的坚实后盾,才能实现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专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二、海西州三所职业学校调查情况

(一)中、高职学校现状及专业特色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与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一园两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资源共享、管理有别、一体运行”,两所学校由一套领导班子管理运营,老师和学生分属两部,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属于中等职业部,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高等职业部。中职部和高职部以现今在职业教育领域较为热门的机电、化工、汽修、医学护理等为主要培养专业。在中职部经过学习的学生如果有继续升学的诉求,也可以选择同样的专业进入高职部接受进一步培养和训练。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机电、化工、医学护理、汽修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开设石油化工类、加工制造类、医学类、交通运输类、教育类等5大类14个专业,各专业均建有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紧紧依托青海柴达木循环产业试点园区的产业优势,基于海西州工业发展规划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及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下设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医学护理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公共基础部等9个系(部)14个专业,开设了20多个适应地方产业特色、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方向,所设专业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关联密切。

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接受短期培训800人左右。相继开办化工、财会、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法律、汉语言、行政管理、机械加工、焊接、计算机网页设计和网络建立、汽车修理、幼师、数控、机电一体化等近20个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专业,承接并顺利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涉及电焊工、计算机、美容、餐厅服务等工种。2018年,组织精准扶贫户及农牧民参加技能培训,主要工种有维修电工、锅炉操作工、育婴员等。针对格尔木市兴建盐湖光伏城、发展学前教育等实际,及时开设了化学工艺、电气运行与控制、学前教育等新专业,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庆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行业企业支撑联系。格尔木市政府与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青海师范大学盐湖学院,推动合作办学模式纵深化发展。

目前,海西州中职、高职教育瞄准光伏、光热、风电等新能源,金属镁及镁基合金、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还有白刺、沙棘、野生黑枸杞、藜麦等特色植物,高原牦牛、藏羊等生态畜牧精深加工及盐湖旅游等产业开设了新兴专业,打造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

从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近400家大中型企业,每年有近5000个空缺岗位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柴达木职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习就业搭设了理想通道,可以为毕业生做到100%推荐就业。

(二)生源现状

2019年海西地区职校生源以本省为主,其中以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省内生源870人,占总人数的94.97%;省外生源46人,占总人数的5.03%(如图1)。生源覆盖8个地级行政区(2个地级市、6个自治区),其中以海东市生源为主,占省内生源总人数的36.32%,其次是海南州、海西州、西宁市,占比分别为13.91%、13.10%、12.64%。民族学生人数比例达90%以上。

图1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生源地分布一览表[2]

(三)职校生的就业情况

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877人,就业率达95.74%,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其中有九个专业的就业率均处于95.0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就业率达到100.00%,实现了完全就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完全符合制造型社会的大量需求,为我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和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表1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表[3]

相比于2017届和2018届,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呈现多元格局,其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教育”等领域。可见,一方面,这与柴达木“聚宝盆”的优越资源条件相关,紧紧盯住盐湖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聚焦海西州“五千个产业集群,先后建成以化工、机电、电气、医学护理等示范专业”,处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难免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学校竭力打造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

图2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图[4]

2017届就业生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55%,国有企业占比为20%。2019届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单位类型为其他企业,占比达到59.52%;其次为医疗卫生单位(16.53%)和国有企业(6.50%)。就业单位规模主要集中在51-200人(30.09%),其次是50人及以下(28.70%),由此可见,中小微企业的用人需求逐渐提升,相比大企业,中小微企业更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选择。因为中小微企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特点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兴趣、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2019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青海省内就业(91.45%),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青海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海西州(28.73%)和西宁市(26.11%)。

图3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图[5]

毕业生对学校硬件设施、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设置及实训基地等保障度有较高的认同。海西州中职和高职教育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达成“订单培养协议”,建有高标准的化工、机电、计算机、汽修、医学护理、学前教育等校内实训基地,配置了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实习实训工位数4034个。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使得海西州职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发展,完善了当地教育布局和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服务社会的有效度与贡献度。

三、海西地区职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铸魂育人的工程方面专门成立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以下简称思政部),思政部承担全院中职部和高职部的思想政治、德育、美育等综合素养培育和提升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持续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创建思政品牌,并且出台特聘教授专题讲座相关制度,制定《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教学计划》,在锻造职校生“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上持续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推进课程思政,开设院本教材

围绕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工程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和美育,通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针对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现状,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认同,普及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常识,以便学生能切实融入集体、融入校园、融入社会。完成了院本教材1本,1本正在修订中,主要以民族团结和省情、州情为主,旨在将思政课程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转变思政课程功能,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从过去强调思想政治课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转变为课程体系兼顾学生发展,新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之前先打牢历史基础知识。调整课程结构,设置演讲与口才、省情、州情、现代礼仪修养等课程,并在选修中分为限选和任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每周1次专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文化课程与兴趣相结合,学会与会学相结合。

(二)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打造思政教育特色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围绕“实践教学、以老带新、经验交流”三个主要内容展开,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开展法律案件分析实训课,培养学生课堂知识应用能力。在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开展“五位一体”课堂手抄报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并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比。打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精品课程,结合海西民族地区及学院以蒙古族、藏族学生居多的区域特色,设立民族团结教育专题,从民族分布、民族文化、民族饮食、民族故事等各个方面开展民族团结课程教育。

(三)结合州情实际,构建“四个一”的课程教学体系

“四个一”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是围绕一个核心,即立足海西州州情特点,进行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主题教育,增强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知晓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度;开展一次调查,针对少数民族思想特点和学习、生活体验,通过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教学;评选一篇征文,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我爱我的故乡”主题征文活动,班级内评选一篇优秀征文,增强对学生“五个认同”“四个自信”教育;举办一次竞赛,每学期开展一次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普及民族知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参与度。

(四)开展领导干部、特聘教授上讲台活动

学院坚持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专题讲座,每学期开学伊始,院领导面向职校生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会议精神解读、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四爱三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主题开展思政教育;每月开展至少三次的特聘教授专题讲座,讲座面向“七系”(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医学系、汽车工程系、教育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中、高职学生,主要有《新时代的宪法保障》《中美贸易摩擦》《走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党史知党情 强党性》《民族区域自治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弘扬工匠精神,提高职业素养》等。

(五)开设“形势与政策”专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思政部举办“形势政策热点分析”专题讲座,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体系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及当前中美关系及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来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共享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专题报告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爱与感恩教育》《敬畏自然教育》《敬畏知识教育》等十一节专题思政课,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六)设立“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专题讲座

为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期开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以“品传统精髓 树当代风采”为主题,以经典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名度为标准,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爱祖国、爱家乡、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等为专题,通过对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和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的讲解,把德育工作贯穿到了学生的诵读学习中,用多元化的专题讲座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多元一体教育是民族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维度,是中国民族教育有别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6]

除此之外,在海西州博物馆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培养职校生综合素养。另通过青海民族大学创作的《青春之光》、省、州委组织部和州委党校创作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开路精神》等情景式党性教育课培养职校生的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职业教育的思考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需要在教育法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相关内容的教育才能完成。[7]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教育,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民族职业教育无疑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向来被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重视。

(一)民族地方职业教育在体现地方性知识的同时要高度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立足地方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要将地方性知识纳入民族职业教育中,将传统的手工艺、服饰、种植等技术纳入教学中去,聘请民族、民间高超技艺人才进入学校开展多元一体的跨文化教育。要将地方性知识引进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可根据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将地方性知识和民族特色技术作为普适性课程的补充,还可以从整体上改变课程构架,凸显地方性知识和技能,比如通过对优秀传统技术的培养,满足本地区民族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生态文化紧密相关的民族工艺、旅游、医药,以及立足于特殊地理环境的地方种植、养殖、深加工等类型的人才培养适合于这种完全凸显地方性知识的模式,所以,青海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要紧紧抓住2017年出台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机遇,形成体现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体系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树立地方文化品牌的同时,要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的大数据分析评估,建立终身学习框架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起体现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工匠精神职业观,培养体现职业素养的企业文化认同,培养通用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使职业素养成为职校生底气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设计融通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主题教育的职业素养培育构架,让职校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潜移默化的成效,从而使职业教育在承担育人、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

(二)民族地方职业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职校生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促进民族地区职校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职业生涯教育在理念上以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在理论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实践方面,培养勇敢探索职业规划的精神。职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将“五个认同”思想融入师生的头脑和行为中,切实增强各民族师生自觉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能力。同时,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和方式,搭建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品牌,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党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只有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引导民族地区职校的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因此,第一,更加重视民族地区职校学子的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对什么是实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所谓实际就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各种现象的综合,就是始终坚持以民族地区服务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人们之所以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用这种科学的认识去指导人们实践,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近些年实践发现民族地区的产教融合度低,无法形成“产教合一”“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相应的学校应该大力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科学的认识后再指导实践;第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学校要设立调查访问箱,不断听取民族地区职校师生的宝贵意见,提升办学质量,不断进行实时跟踪与监督,努力探索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线。

(三)根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推进模式和改革内容,建议开设“中外科技史”“中外科学家”等励志型专题讲座,照亮职校生的青春年华

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科专业体系相比于本科阶段的学科专业体系要更加偏重于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的训练,本科阶段各专业开设的文理互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资源丰富,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既有艺术类课程,也有文理渗透类课程,包括国际文化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建议农、工、理类学生修读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管、法类学生修读自然科学类课程;艺术类学生修读自然科学类课程或综合类选修课,从而丰富职校生的知识结构。另外,还可以搭载省外对口共建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共享或者专题讲座形式将前沿的知识信息传递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中,以高起点追平发展滞后的差距,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前沿理论和政策的专题开设,有助于民族地区职校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祖国观的形成。

猜你喜欢

海西州柴达木技术学校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The Oppression over Women and the Opposition of Women in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柴达木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