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绿道选线方法探索研究
2021-07-02黄碧琳
黄碧琳
平果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1 前言
县域绿道选线研究中,要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选线合理性,将绿道的潜在活力调动起来,使县域绿道规划更完善,提高可行性。加强项目的可行性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将当地文化展现出来,完善交通体系,提高综合功能性,实现和谐人居的绿道选线目标。结合对县域绿道特点的分析,制定可行的县域绿道选线方案,满足县域内的发展需求。
2 绿道规划的分类及功能
绿道应体现三个不同的功能,分别是生态功能和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功能,以及休闲娱乐方面的功能,不同尺度下的绿道规划,各有其功能优势,具体的绿道规划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落实到实际的绿道规划和选线方法方面,体现了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性。通过对绿道功能和形式的划分,我国在绿道的类型方面,主要以沿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公园道路绿植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三个大类型为主。国外的研究在实际的绿道规划工作中,由于绿道的面积尺度各有不同,又按照面积将绿道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分别是市区级绿道、市域级绿道、省级绿道和区域级绿道,绿道规划尺度各有不同,最终的规划目标区分开来。例如在绿道规划中尺度较大的绿道,对于历史遗产保护和生态功能较为偏重,尺度较小的绿道规划,更加重视提高道路连通性,使市民生活更加便利。绿道规划在两种尺度之间,则体现了一定的平衡性[1]。
根据对中国绿道规划尺度的划分分析,中国在绿道的规划尺度方面,将绿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尺度,分别为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和建成区尺度。区域尺度指的是地级市及以上的绿道规划,区域尺度绿道的建设目的是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使城市化建设对环境形成的负面影响能够降到最低。县域尺度绿道规划指的是县级行政管辖区域内的绿道规划,包括县级市在内,在规划目标方面具有综合性,偏重于实际的综合效益,目的是保护县域内的山水格局,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景观风貌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旅游品质,推动乡镇旅游业的发展,使绿色交通体系更加完善。绿道规划在建成区尺度中指的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绿道项目,能够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方便市民的出行。下文以县域绿道为例,详细分析了县域绿道的特点和选线方法[2]。
3 县域绿道的特点
图1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与发展,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关键的环节,由多个构成部分共同组建而成,其中绿道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开放空间网络,其中包含着多项要素,由公园、农田、社区、花园、河流、廊道、小型水体、溪流等要素共同构建起开放空间,形成完善的绿道建设。近些年针对绿道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绿道系统规划、美国马里兰州的绿图计划等,均实现了对绿道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探索。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尺度和区域尺度下绿道的系统规划广泛分布,针对绿道选线的方法也愈发完善方法,成熟度逐渐提高。与城市尺度和区域尺度下的绿道系统规划相比,县域绿道选线目前仍旧处于初期的探索和发展阶段,在县域绿道系统规划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县域绿道的系统规划研究缺少相关案例,在绿道选线的方式方法方面,尚未完全成熟[3]。
县级行政管辖是中国基础的行政管辖单元,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80%左右,在中国的生态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有大量的景观资源集中于此,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体现了县域绿道的独特特点。由于县域的尺度和城市尺度相比存在一定的适中性特点,因此在县域绿道规划方面,需要发挥绿道的交通引导功能,并且将生态保护的功能体现出来。县域绿道对于城镇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发挥空间大的优势特点,其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直接影响着旅游开发等产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县域绿道的系统规划具有较强的实施性,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全景。县域绿道系统规划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地区内的生态保护力度,县域绿道选线在规划落地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加强对实际现状的充分调查研究,选择合理的选线方法,明确选线的具体路径与范围[4]。
4 县域绿道选线的规划方法
县域尺度下的绿道规划中,结合其功能和建设目标,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目前我国的县域绿道选线方法研究中是以GIS技术运用进行选线分析工作,但是在选线的方法方面仍旧有待完善,目前处于尚未成熟的初期发展阶段。绿道选线中的主流方法就是GIS应用下的适宜性评价,但是由于选线评价体系的建设未健全,仍旧需要在选线方法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例如我国的江苏省宿迁市绿道规划的选线方法研究中,对于水体作用过度重视,导致最终基本是沿水系进行了绿道选线和布局。在适宜性的绿道选线评价基础上,却仍旧没有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实际的规划中,过度依赖交通线路,例如以建立绿道评价完善的体系为目标,导致实际的绿道选线和GIS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县域绿道选线的方法需要加强整体规划,根据对当地地域特征的实地分析和考察,建立起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GIS技术落实综合性评价,并结合人工修正等环节和有效措施,将绿道选线规划落实到实际。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连通,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灵活的设置步行道,结合服务设施、市政设施、标识设施等完善绿道设施体系。
4.1 规划目标
县域绿道的选线方法在目标规划方面,要结合综合目标的绿道规划进行对目标的优化设计,因为合理的绿道规划目标对于后续的显现评价导向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决定了未来的城市规划导向。县域绿道的选线需要考虑县域区域内悠久的地区历史和良好的山水格局,在我国的县域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前景广阔,建立高速交通网络,加强县域绿道的生态保护作用,有利于构建起更完善的生态格局,将旅游资源串联在一起,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在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综合考量下,县域绿道规划需要综合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步慢,在市场竞争力弱的客观条件下,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中,应突破地形条件的限制,设置合理的绿道选线规划目标,保证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相结合,强化县域绿道选线的可实施性[5]。
4.2 评价指标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结合县域绿道的生态保护需求,保障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包括地质指标、水文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等。通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依托县域内的自然山水格局,县域山水格局在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避免破坏山水格局,应加强对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力度,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县域绿道选线规划中,要将自然山水景观和文化底蕴展示出来,保护原有的自然山水格局,提高景观效果,对现有的山水格局进行大力维护,提高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对于原有的优良山水基地要构建起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力。结合地质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评价指标,在县域绿道的选线规划中构建起山水文化休闲的良好格局,推动城市未来更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对资源的评价指标要根据资源分级和辐射范围分级进行合理的划定。将县域内的旅游资源串联和梳理起来,加强绿植建设,对县域旅游格局进行优化,致力于构建精品游线,使人们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旅游休闲服务,深入调研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建立起资源空间分布评价模型,结合对合适影响因子的分析,提高对县域绿道选线的规划效果。针对可实施性的评价,设置公交枢纽、特色乡镇道路等指标内容,依托道路进行绿道规划,人们的换乘节点体现在公交枢纽位置,此处人员聚集,绿道中特色乡镇作为关键的服务配置中心,应加大利用效率,对现有设施价值进行挖掘,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县域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4.3 评价方法
评价县域绿道的适宜性,主要是以多因子叠加法和阻力模型法为核心评价方式,在人工修正的方式下,最终对绿道的选线进行确定。人工修正中需结合县域绿道的规划,将实际道路串联起来,通过人工修正,提高绿道规划的可实施性,遵循完整性、连通性的原则,落实人工修正。依托原有的规划道路及现有道路进行绿道建设,保证绿道景观和主题与线路相符合,打造有特色的整体绿道风貌。绿道选线建设的过程中,需始终强调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关联,结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当地的乡镇规划,做好全方位的衔接。加强对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方案的了解和掌握,致力于提高县域绿地选线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以文物保护的要求为主,优化串联文物的绿道规划[6]。
5 结论
综上所述,县域绿道作为基本的常见交通模式,要结合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保证合理的绿道选线方法。建立起舒适的县域空间环境,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规划全面、多层次的服务,将当地的风光文化展示出来,提高县域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