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1-07-01王志芳谢世豪
王志芳 谢世豪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副产品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物质之一,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发展生存。虽然目前饮食安全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且受到了消费人群的普遍关注,但是各类农产品安全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引起了公共和社会的关注。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
目前,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过程中,其选择的意识逐渐开始变化,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对于农产品的购买侧重点也逐渐从价格转向品质。如在某些大型超市中,虽然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的价格昂贵,但是由于其不含有污染物质,因此也受到了欢迎。由于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要求的转变,也促使了众多农民开始转变种植模式,向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开始偏移,以求得在市场中获得竞争地位,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1.2 农产品安全质检水平提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存在众多先进的检测手段能够对各类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且对于农产品生产地和各大市场均已经建立了标准化的监督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并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农产品检测流程和产地溯源系统等技术标准。在保证消费者安全的情况下,间接地促使了各大无公害农作物生产基地的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逐渐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 存在问题
2.1 传统种植观念依然存在,生产者安全意识不足
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中,生产者认为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能够减少农作物中的病虫害和提升作物产量。因此,对于某些地区的生产者而言,其农作物安全种植意识仍然有所欠缺,再加上传统经济模式中过分地追逐产量,相对忽视质量。这些农民的普遍观点为,目前生产出的农作物价格较低,产出和投入比例有所失调。虽然这些生产者也认为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产模式非常契合目前人们需求,但是其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目的是降低农作物种植中的风险,提高最终的产量,这些生产者从未涉足绿色生产模式,不愿意承担该种模式带来的风险,即以产量下降带来的绿色农作物培养。
2.2 标准化生产模式与家庭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
传统的农作物生产销售流程为,农民种植,成熟后收获并进行销售,再由市场或消費者进行购买,在这个流程中,农民只扮演者种植和收获的作用。而在标准化的农作物生产流程中,对于农作物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都使用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来规范,这样才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农作物,但是目前农作物的生产模式普遍还是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因此,分散经营模式也很难满足高质量、标准化的流程。
2.3 检测技术无法保障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和规范的检测流程,但是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其仍然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和监测流程,农产品的监测力度也不足,管理体制也较为落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策略分析
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离不开市场、生产者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因此,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生产者应树立健康、高质量的农作物生产模式,积极探寻新型绿色农作物种植模式,通过生物防治病虫害和使用有机肥料的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支出。其次,对于政府而言,应加强农作物安全性的监察力度,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形式确保农作物的安全性。最后,市场应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管理,并设置生态农作物示范点,向生产者普及绿色农作物生产模式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通过建立市场抽检、质检制度,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责任市场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