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诊改实践研究
2021-07-01裴晓敏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为指引,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开展课程层面诊改。实践研究表明,通过将诊改思维方式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精细化的校园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树立质量意识以及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质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诊改;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质量监控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依据与诊改相关的文件精神,要求各高职院校以诊改为抓手,在学校、专业、课程等五个层面构建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促进三全育人。而课程教学作为育人的核心环节之一,其教学效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鉴于此,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学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地基與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重点介绍课程层面的诊改工作。通过构建两链、“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诊断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1-4】
1 课程简介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面向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总计72学时,为理实一体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进行地基处理以及深基坑支护等的能力。
2 课程诊改前基础情况分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诊改以2017年底的情况为基础,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进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的诊改工作。因此,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从基本学情、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现有教学资源等方面对2017年底的课程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2.1 S优势
(1)课程团队现有4名专兼职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占75%,本科学历占25%。团队教师年龄均在30岁以下,偏年轻化。青年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在各类省级乃至国家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2)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2.2 W劣势
(1)建筑教研室虽已有绘图、测量、材料、力学等总计6个实训室,但就《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尚缺乏必备的校内土工实训室,实训条件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2)教学队伍年轻化,职称层次偏低,皆为助教,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
(3)校企合作步伐慢。
2.3 O机会
(1)“十三五”时期,是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追赶超越,建设省级优秀高职院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土建类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
2.4 T挑战
(1)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考虑到高职学生入校时普遍存在的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以及团队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的现状。因此,如何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核心竞争力是团队青年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3 课程诊改设计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诊改工作的开展秉承“自主诊改、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小步快进”的总体设计原则。深入贯彻执行“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要重点做好规划标准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评价这六项工作。其体系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构建两链、构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和设计质量监控点。
3.1 构建目标链
根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学院《追赶超越创建省级优秀高职院校实施方案(2017-2021)》、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2018-2020)、学院课程建设规划(2018-2020)、工程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程的建设方案,并明确了建设目标:即立足于院级合格课程,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达到建设院级重点课程的目标。
3.2 构建标准链
依据学院课程发展规划,确定课程建设方案。对照课程设计标准、课堂管理标准、课程条件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构建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从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到国家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标准链。
依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结合《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成院级重点课程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建设的标准,如下图1所示。
3.3 构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依据“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确定课程目标是建成院级重点课程,依据课程建设目标标准,组织实施,监测预警,诊断改进,促进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其“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如下图2所示。
3.4 设计质量监控点
根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层面所设定的质控指标体系,围绕规划与标准、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的内容,共设定了27个质量监控点。
4 课程诊改运行
4.1 组织实施
为持续推进课程诊改,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学院、二级学院、课程团队三个层面的诊改组织机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团队成立课程诊改小组,统筹安排、合理分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保质保量地推进诊改工作。
4.2 监测预警改进
由于学院的信息化平台尚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因此监测预警主要采用线上监测与线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改进存在的问题。
4.2.1 线下监测预警
线下监测主要是通过人工统计数据的方式,实现监测预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开展学院层面不定期的教学检查以及分院层面每日的教学检查,对日常教学情况进行通报。
(2)课程团队每周召开一次课程诊改推进会,督促团队成员落实相关的任务。
4.2.2 线上监测预警
线上监测主要是利用蓝墨云班课、建筑云课、学习通等APP发布各类学习任务,实时记录教学数据,实施动态监测,从而达到预警和改进。
4.3 诊断改进
课程团队对照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对设计的建设任务进展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诊断,通过设定的课程诊改质控点,深入分析诊改课程的规划与标准、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诊断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例如,针对学生平时成绩优良率有待提升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项开展专项练习,不断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未达到要求的问题,团队教师利用寒暑假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并且积极备考一级建造师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针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比率未达标的问题,团队教师积极对接企业实际,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案例。
4.4 激励以及诊改成效
通过学院的各类职称评审、绩效奖励、教坛新秀评选等制度以及学生加分措施激励,《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诊改的直接成效和间接成效显著。
4.4.1 直接成效
直接成效主要是“用數据说话”。经过三轮诊改,2018年、2019年、2020年的目标达成度分别为:63.0%、85.2%、92.6%。其中,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三轮诊改的质控点达标率分别为44.4%、66.7%、77.8%。在课堂教学方面,三轮诊改的质控点达标率分别为50.0%、75.0%、100.0%。各质控指标达标率明显提升,诊改成效显著。
4.4.2 间接成效
首先,诊改使课程团队梳理了现有的课程文件、教学资源,构建了目标标准和质控点,为后续修订课程文件、完善课程资源明确了方向。其次,诊改激发了师生的内生动力,使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教师对诊改理念的认识不断加深,自主诊改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等以及职业幸福感大幅度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校期间“学有所得”,逐步树立优良的学风,学业成绩及评教满意度稳步提升。
4.5 下一步努力方向
诊改没有终点。针对《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三轮诊改后仍存在的参编校本教材为零和实训学时不足的问题,课程团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与企业通力合作,力争实现校本教材零的突破。同时,将完成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室的项目申报及建设工作,缓解实训教学的压力。逐力提升教学质量。
5 课程诊改工作启示
将诊改思维方式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梳理现有的教学资源,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从而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这对于高职院校实现由“粗放型、基于经验型”的静态化管理向“精细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化管理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树立质量意识,构建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诊改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裴晓敏,陆晓挺基于诊改理念的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案例[J].知识文库,2020(12):163-165.
[2]阳世龙,喻强,吴春波.《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与教育,2020,34(2):77-82.
[3]周士敏.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1):23-27.
[4]陈海霞,申幸幸.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诊断与改进实践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2):27-29.
作者简介:裴晓敏(1993— ),女,陕西白河人,硕士研究生,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