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永盎然
2021-07-01吴健
吴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铁路事业“雄姿英发”。图为乌鲁木齐高铁站。
新中国诞生,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新民主替代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所谓“民主”,保障了中国最广大人群获得政治解放和人身尊严。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肖恩·戈尔登曾指出,用中国政治话语讲述,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回答了“为了谁,服务谁,依靠谁”的国体问题。与此同时,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党和国家,能否在治理上体现出优势,又涉及一个有效性问题,即政府权力能否有效行使,也就是通常說的政体问题。
毫无疑问,代表性强(即能代表多数民众意志和利益)和有效性强(有效汲取和配置资源)的治理模式,无疑是“好的治理”。“无论谈论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还是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以及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自我革命,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而不考虑这一‘共识,就无法理解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戈尔登指出,站在历史场景下思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整个20世纪都对新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充满吸引力,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原理,而列宁则在苏联对此原理进行实践,发展了以工业化为基础、由政府领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落后国家对马列主义感兴趣的原因,因为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践性。尤其在惨遭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榨的贫穷农业经济国家,应该由国家来筹集必要资本来推动工业化,造福人民而不是少数资本家。“如果不是因为新中国头三十年的‘原始积累,也就没有后几十年国家改革开放的‘二次积累。”戈尔登如是说。
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最高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就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可能停留在新民主主义这一过渡性阶段,必须进一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从当时国内社会状况看,推翻“三座大山”以及土地改革完成,数亿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这又必然使中国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批准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著名的“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看中国是否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条件,首先取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取得重大进展,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说,这是检验共产党执政有效性乃至能否给人民带来幸福感、获得感的一大“试金石”。
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上交出第一份重要答卷是1953-1957年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完成时,全部指标都已完成,而且绝大部分大幅超额完成。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为588.47亿元,超过计划38%;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25%,与日本并列世界第一,也大大超过同一时期其他发展中国家4.8%的年均增速。“一五”计划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好,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为年均15.5%,平均每3至4天就有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建成投产,3.5年就能收回投资,超过或相当于日本(3年)、美国(4年)、苏联(5年)的水平。让人有“当惊世界殊”之感的是,短短五年间,工业总产值在国家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43.1%上升到56.7%,改变中国几千年来总产值以农业为主的状况,尤其诞生了旧中国所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飞机、汽车、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等),而且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内地新兴工矿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扭转了旧中国工业严重偏向沿海的畸形布局。
“让人振奋的是,这一奇迹又以最广大民众受益为目的。”上海档案馆馆员、党史专家李红介绍,“一五”计划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一个范本,那就是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中,国家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国民收入积累率大多控制在年均24.2%左右的合理范围,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一五期间,国家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低工资、多就业政策,基本上解决城市劳动力失业问题,实现人人有饭吃。像在上海,1957年与1952年相比,市民人均消费水平指数增长超过30%,而物价指数同期仅上涨9.5%,城市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长3倍多,老上海人闻之色变的‘如狼似虎的恶性通货膨胀一去不复返,仅此一点,共产党‘说到做到的作风,让上海人心服口服。”无独有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与麦克法夸尔合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也评价道,“一五”计划是令人吃惊的成功,人均增长率6.5%,按此速度,中国国民收入每11年将翻一番。反观另一个大陆型的农业经济国印度,最初经济条件与中国相似,可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均增长率还不足2%。“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为其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一五”计划也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