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影响效果分析

2021-07-01张洪芝

婚育与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妇产科

张洪芝

【摘要】目的:探寻如何预防妇产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出现。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妇产科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上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VTE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表达水平更低(P<0.05)。结论:通过一系列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干预后,妇产科手术患者VTE发生率较低,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关键词】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护理

妇产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临床体征特点为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静脉血中存在大量固体质块血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阻碍了血液顺利通行,静脉血回流受到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会出现肺栓塞症状,不利于患者康复,甚至于生命岌岌可危。相关研究[1]指出,近年来VTE发病率为2.8%,增长趋势较为明显。所以,早期诊治与预防VTE尤为关键。对此,本研究提出預防性护理干预,并选取特定对象验证其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诊的妇产科手术患者。

纳入标准:1通过临床各项检查,符合手术指征;2自愿参与本研究;3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有精神疾病;2存在智力障碍等情况,无法准确描述身体情况;3拒绝参与本研究。

根据上述标准,本研究共纳入妇产科手术患者64例,按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2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4.33±5.27)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剔除术15例,剖宫产术8例,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术9例。对照组32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4.21±5.01)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剔除术12例,剖宫产术10例,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术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术后注重生命各项体征的监测,注意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等变化。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定时翻身,勤按摩患者四肢,并协助患者开展各项运动;注重饮食及健康指导,播放舒适、平缓的音乐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上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

1.2.1术前预防(1)高危因素评估:对患者基础性资料(吸烟、高龄、肥胖、糖尿病、肿胀消退情况、心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综合性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重点讲解手术知识、注意事项及预期效果,引导患者掌握VTE的风险、发生因素及预防控制相关知识及方法,引起患者的重视,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嘱咐患者积极戒烟与合理饮食,尽量摄入低脂、高纤维类食物,多喝水,加快肠道蠕动。

1.2.2术后预防(1)术后住院环境护理:营造舒适、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对温湿度进行有效控制,温度控制在25°C,湿度控制在40%—50%,加快血液循环。病房内禁止吸烟,避免尼古丁损伤血管。(2)术后病情监测:对患者双下肢进行密切监测,细致检查颜色、肤色、肿胀度、浅表静脉等相关状况,耐心询问患者感受,了解是否存在肢体压痛、麻木等症状。对双下肢周径进行定时检测,并如实记录,若发现异常状况,应迅速处理。(3)术后体位护理:术后将下肢适当地抬高,并保持在20~30°范围内,加快下肢血液回流速度,有效预防出现血栓,为主要脏器提供充足的血液支持。(4)术后活动:当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锻炼,可开展主动或被动运动。当患者麻醉尚未消除时,护理人员或家属应进行踝部的被动运动。一旦清醒,应鼓励其在床上进行足踝部主动运动(足内外翻、踝关节屈伸、足环绕运动、膝关节屈伸锻炼)[2]。对于全麻患者,清醒后应进行深呼吸锻炼活动,促使膈肌迅速运动,加快血液的回流。(5)穿刺护理:术后操作部位不得选择下肢静脉,特别是左下肢。如果穿刺部位产生炎症反应,应迅速重建静脉通路,必要情况下可采用足底泵、腓肠肌泵加快下肢血液循环。(6)预防用药护理:对于存在高危深静脉血栓因素的患者,应指导其合理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弹力与压力,注重皮肤护理。同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抑制血栓的出现。用药时,应留意是否出现出血迹象,若存在异常状况,应迅速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VTE发生情况评价患者转入普通病房之前VTE发生率及具体位置、大小。密切观察患者下肢颜色、温度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安排行超声检查,若观察发现几下情况可确诊为VTE:管腔内表现为无回声或者低回声;静脉管腔无法压闭;脉冲多普勒表现为频谱未随着呼吸发生改变或者无血流表现;血栓段静脉中只能够探测到少量血流信号或者完全无血流信号。

1.3.2凝血指标对患者凝血指标进行测定,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VTE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VTE是妇产科临床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由于血栓大量堆积阻塞了静脉,甚至出现了股青肿,久而久之肢体逐渐坏死,不得已只得接受截肢,且游离血栓脱落则会诱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3]。对此,一旦患上VTE,抑制血栓拓展、清除血栓、静脉血流通畅是临床治疗关注的重点。预防性护理则是贯彻执行积极预防原则,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整个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干预,特别是预防不良情绪及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抑制并发症的出现,优化生活品质,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为了能够有效预防VTE,术前应加强患者的评估,重点分析其是否存在VTE高危因素,控制原发疾病,控制血压,戒烟,尽量避免下肢输液,

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并结合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加强心理、饮食、健康等相关指导,

避免VTE高危因素的出现,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术后,注重病房环境营造、严密监测皮肤变化,并耐心地询问患者,引导患者真正意识到VTE对身体的危害,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另外,护理人员应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护理工作中,鼓励患者多运动、协助翻身,有效预防血栓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若被确诊为VTE,应严格遵照医嘱接受抗凝、溶栓治疗,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剂量,避免出现溶栓过度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VT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可预防性护理干预较好的实现对VTE发生率的控制,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为了进一步评价,预防性护理干预对VTE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对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纤维蛋白原、纤維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以了解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目前评价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有报道[4]指出血栓的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正常群体血液运行通畅,不会存在血流瘀积的现象,但当机体运动下降或者受损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血液瘀积引发血栓因子和缺氧因子快速聚集,造成血管内皮受损,引发血栓,为此,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高水平状态患者,更加容易发生VTE,而通过控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表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VTE发生率。这就表明,通过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帮助妇产科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表达水平的控制,使其保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实现对VTE的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严素琴,陈爱钧,孙秋红.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计划单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566(7):233-236.

[2]刘胜楠,陆胜莲,顾仲毅,等.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表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38(10):1244-1249.

[3]冯培芳.妇产科手术后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的临床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8):83.

[4]瞿红,张震宇.妇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8,34(7):717-720.

猜你喜欢

预防性护理妇产科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观察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妇产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预防性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预防性护理在普外科术后患者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观察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减少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