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驱动图书馆信息生态重构的逻辑性研究
2021-07-01吕莉媛
吕莉媛
关键词:智慧社会;图书馆信息生态;信息公平;逻辑关联
摘 要:智慧社会的开放、共享、多元互动、协同治理和去中心化等特点给图书馆的信息生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智慧社会驱动下的图书馆信息生态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平、信息超载等问题,图书馆更加难以稳定与平衡其信息生态。文章立足新的图书馆信息生态领域,研究了智慧社会驱动图书馆信息生态重构的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5-0098-03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国的智慧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智慧社会是以大数据为主要驱动力,在智能技术与产业、资本之间高度耦合及深度叠加,形成具有跨媒体性质的自主智能系统,并以社会群体智能化为表现特征的、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其信息生态在智能环境下呈现出协同、互动及智能响应等特征,知识服务深度的不断增加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国信息生态文明建设。
1 智慧社会建设对图书馆信息生态提出的新要求
智慧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态势促使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及智能化升级,图书馆信息生态在信息主客体、信息媒介、信息环境等要素的多元融合中呈现出高度智能化的特征。
1.1 智慧服务需求的增长要求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发展
智慧社会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实现创新发展。在全世界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实现了创新发展,为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支持[1]。智慧社会注重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空间创新,促使图书馆积极利用各种智力资源和树立创新的智慧化服务理念。智慧服务的开展要求图书馆构建城乡结合、区域协同的全方位覆盖型服务网络,构建智能化、泛在化、协同化的综合服务体系。随着智能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图书馆亟须构建标准统一、能够实现多方交互的数字移动服务网络。
1.2 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要求图书馆健全信息公平的服务保障体系
增强数据资源的流动效率、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更大的“想法流”,提高人们在社会信息交往中的公平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阿莱克斯·彭特兰指出,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提出“数据新政”的关键动机是数据在共享时的价值更高,因其能够显示出社会公共卫生、交通和政府等系统的改进程度[2]。智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高,需要图书馆健全信息公平的服务保障体系。图书馆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并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能够提高社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3]。保障读者拥有平等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是图书馆实现信息公平的前提,因此,图书馆应树立信息公平理念,并在该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各项工作。平等的资源配置是图书馆实现信息公平的基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是图书馆保障信息资源被最大化共享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3 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要求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实现智能化升级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4]。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给图书馆的信息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平衡的信息生态能够使图书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进步及可持续发展,而图书馆信息生态的失衡会导致信息爆炸、信息超载、信息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有关部门致力于构建和谐信息生态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为人们营造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满足信息社会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5]。图书馆应根据智慧社会建设的信息生态环境智慧管理体制,实现信息生态环境业务管理精细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和智慧服务规范化。
2 我国图书馆在信息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智能互联技术在图书馆的全方位应用,图书馆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数字落差,即“能近用数字科技与不能近用数字科技的族群之间的鸿沟,它存在于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族群及全球层次上的不同国家及区域之间。数字落差会造成不同族群在取得信息和参与民主社会上的机会不平等”[6]。目前,由于信息通信科技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人们对数字科技的利用条件、利用程度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信息等级现象,进而造成了信息资源利用不平等和信息生态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智慧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进一步扩大了数字落差。区域数字落差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图书馆难以实现信息公平。
2.2 信息资源协同干扰因素较多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协同面临区域及馆际协作的多环节管理协同决策困境。一方面,图书馆既缺乏多主体、多环节、多层面、多手段的协同决策机制,也缺乏能够优化服务机制的多元化、适应性、弹性的协同决策机制;另一方面,图书馆现有的协同服务程序不符合智慧服务的客观要求,造成了信息链节点流转不畅、决策响应效果受限等现实问题。各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不尽相同,信息共享平台的标准和运行准则存在差异,在服务实践中存在信息流转程序长、渠道少、损耗大、质量差等多种问题,既难以满足快速响应异构信息、深入挖掘知识资源的协同决策需求,也难以满足信息生态平衡的内在需求。
2.3 信息資源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
图书馆储存的数据在多数情况下呈沉寂和分散状态,因数据主权、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信息链规则造成的数据摩擦不可避免,故图书馆难以有序地组织数据,构建相对稳定的数据链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积累量越大,复杂性就越强,将会导致知识内容的大众化和浅层化及知识存储状态的无序化,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的需求。
2.4 信息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智慧社会的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网络上存在很多冗余无序的信息,这些信息加重了图书馆信息链流转的负荷,干扰了用户对有用信息的辨识与获取。人们认知结果的差异造成了信息传递的差异,使信息资源存在深浅、正误之分。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正因为数字化的本质,数字世界应该比模拟世界安全得多,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想把它变得安全,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数字化环境[7]。
3 智慧社会的新要求与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对图书馆信息生态建设提出的双重挑战
智慧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对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阶段性要求。图书馆需要对人们复杂的信息行为进行分析,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搜集、处理与保存,但随着信息资源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生态的稳定性越来越难以保障。
3.1 智慧社会的数据新政与图书馆智慧服务支撑体系具有内在关联性
目前,图书馆对于读者信息行为的关注度较高,并不断寻求科学的方法,以评估用户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网络中的思想变化,构建灵活、高效、富有创造力的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智慧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看作是数据驱动的社会形态,只有更加有力和精细的数据新政,才能保证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顺利开展及数据隐私、数据公平,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价值。
3.2 智慧社会的支撑体系驱动图书馆信息生态多维、综合、协同发展
最新的信息技术与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各类信息共享平台及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共同构成了智慧社会的支撑体系,推动了图书馆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知用户的信息行为特征,凝聚区域图书馆和图书馆联盟的力量,整合特色资源,科学地处理信息生态链的流转问题。能够满足智慧社会要求的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图书馆文献资源为中心,以最新科学技术为核心,开放能够交互、描绘、管理信息资源的接口,营造信息对等、权利平等、系统平衡的信息生态环境,以驱动图书馆信息生态朝着区域一体化、交互协同化、综合统筹化和智能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3.3 智慧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图书馆信息公平的要求更加迫切
智慧社会对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产品的依赖,造成了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中的信息不公平问题[8]。图书馆在社会信息公平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智慧服务能够通过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分析,挖掘用户潜在信息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图书馆的无偿服务不限制用户的身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相对公平的信息获取机会。在智慧社会,图书馆在保障社会信息公平方面的价值更加突出。智慧图书馆能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其资源与服务更加大眾化,推动了信息的有效联结与交流,保障了人们公平利用信息的权利。
4 结语
智慧社会的发展驱动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并从信息公平的视角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的智能化升级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和信息资源协同干扰因素增多,导致图书馆难以实现信息公平及开展智慧服务。智慧社会的建设与图书馆信息生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辩证统一,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联。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J].图书馆杂志,2017(12):9-13.
[2] (美)阿莱克斯·彭特兰.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M].汪小帆,汪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71-172.
[3]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EB/OL].[2021-02-15].http://www.lsc.org.cn/contents/1166/696.html.
[4] 谭志彬,柳纯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3.
[5] 罗义成.和谐信息生态探析[J].情报科学,2006(7):1069-1072,1099.
[6] 郭玉锦,王欢.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218.
[7]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5.
[8] 王飞跃,王晓,袁勇,等.社会计算与计算社会:智慧社会的基础与必然[J].科学通报,2015(Z1):460-469.
(编校:冯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