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物的纠缠史(组诗)
2021-07-01罗逢春
罗逢春
罗逢春,彝族,1986年生于贵州赫章,鲁迅文学院西南青年作家班第二期学员,民刊《走火》发起人之一,拖拉机诗歌沙龙成员。诗歌见于《山花》《青年文学》《民族文学》《诗选刊》《江南诗》《星星》等刊物,入选多个选本。
月亮的集小成
在古老的恋人那里
是一间新房子
照亮它,只能用甜咸的泪滴
在异乡人眼里
是一间老房子
让他抬头,让他低头
在孩子那里
盛来幻想中丰盛的晚餐
也藏着割耳朵的刀子
当然还有别的看法
比如只有中秋的故乡的
才算是,才最亮
挂在树上的是被咬过一口的饼
如果挂在风声里
则意味着别的东西
松树林里的
磨尖了松针
银子般的忧郁
边塞的是印象派清洁工
涂抹碧血,黄沙,白骨
孤零零打扫战场
天山的高于其他
平原的吐納汹涌的大江
楼上的是偷窥者
在深夜的小树林是有教养的听众
安静得仿佛不会翻脸
而在长安是打击乐
当然,在古代更新鲜
尚未被语言和大师们不朽的手
磨出老茧
有人认为她有个大海妈妈
有人问她的芳龄
有人要她陪酒……
越来越陈旧
到今天已生锈
甚至被踩在脚下宣告主权
再不是神圣如佛头
也不会让人想到美女和她的兔子医生
还有那个让人又嫉妒又可怜的生态破坏者
以至于此刻,我们谈论这些
异名者,就仿佛在讥讽
佩索阿
就仿佛在反对
亲爱的
阿姆斯特朗
当语言的巴别塔
建到四十万公里的高空
与太初之言已关系寥寥
解释权被滥用
发明纯属僭越
延续千年造成通货膨胀
稳定物价,只能回到
环形山,撞击坑,无名的
平原和高地,回到一个基本事实
——这一块飞奔的魔石
只用恒定的一面反射太阳的光辉
而我们,要进入另一面
棉兰的月亮
在棉兰,月亮
是最大最熟的椰子
挂在高高的树冠上。
它甜醇的汁液太新鲜
它独坐树梢的姿势
太孤单,它就要掉下来。
在棉兰,月亮是一只银鞋子
穿上它,我的一只脚
就回到家乡,但另一只
还在棉兰。我心在北方,
身,却在南方
此事万难两全。
在棉兰,月亮是巨大的针孔
当我的目光,穿过它
过去的事和未来的事,就会
密密地缝在“现在”之布上。
或许可称之为“我的时光地图”
如果顺利掌握它们,我将称之为
“我的掌纹”。
雪的滑行
公元前,时间仿佛
从春天的柳树开始
雨雪霏霏,朴实无华
那时修辞尚未成为把戏
雨密集地下到高处
以致要一把扫帚在下面等待
以致雨成为非雨,其间有
多少旅人的辛酸和热泪啊。
4世纪,男人从热泪提炼出盐
顺便把天空变成了土豪
而女人那敏感的心又回到柳树
确切地说,是大地初醒时的絮语
它提前1400年
预付了英伦短命诗人的吁请。
雪和柳絮之间,除了温度
还有调值的婉转嬗变。
而在8世纪,它擦亮了将军的刀子
也刻下了朋友离去的马蹄形空虚。
但9世纪的诗人却可以用同样的理由
试图换取共饮寂寥的一夕欢愉。
从天空到地面,这漫长的旅途
到今天也远未结束。
而其间经历了多少比喻、夸张、拟人……
还将经历多少比喻、夸张、拟人……
无人能说得清
就像11世纪一只缥缈的鸟
偶然登上这六边形的修辞的剧场。
亲爱的读者,如果不就此打住
我相信,我们的头发和胡须
也将以影子的方式
登台表演一段,而这篇分行文字
也将无法结束自身的冗繁和厌倦。
至为关键的是,在这漫长的滑行中
或许雪早已变成了其他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谈论得越多
就离雪所指称的唯一对应物越远。
的确,一感叹,雪就不是雪了。
世界发生变化而我们毫无知觉
雪一定是从下半夜开始下的。
你的睡眠与此同步。这是周末
无数无聊的周末中的一个
你的早晨应从下午开始。
但你清早就起了床
或许是因为寒冷,或许是因为光亮。
总之,当你洗漱完毕来到窗前
你就明白了一切。
古往今来多少美丽的句子
在天空和心中翻涌。但你
一句也说不出来。
你没有激动到要感叹
也没有十分平静
你在一种保持弹性但振荡不大的情绪中
感觉到寒冷和寂静
在肺腑,在天地中。
夜雨小史
这样的雨
如果下在从前的某个夜晚,
会产生一道
解决花朵变量的数学题,
引发一场关于颜色体型的
小范围争论,
会让对良人的思念漫漶
并急于剪亮那些遥远的蜡烛……
这样的风
如果恰好也同时吹在
从前的某个夜晚,
会让人提起笔
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押韵的信,
让人想起春天
巷子里带露的叫卖声,
或在一场虚拟的战争中
复活土地、热爱和疼痛……
偏偏在今夜
这样的风,听起来像是
无数扼紧的喉咙挣扎发出的
急促的喘息。这样的雨
像是无数被痛苦压低
或反刍之后的抽泣。
在这鸡犬相安的夜晚
或许它们恰好映照并唤醒
迷人的往昔。
传统那辉煌的反光照亮你
现时之幕又来遮蔽。
只能感叹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