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2021-07-01黄燕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黄燕

庄子《逍遥游》说:“《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息者,风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六月之息可助大鹏鸟飞上九万里天际,六月高考可助学子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故而等待高考的日子就是等风的日子。

一、寻找风向标

(1)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一核”“四层”“四翼”说。“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了“为什么考”;“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了“考什么”;“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了“怎么考”。

(2)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中国考试》2019年12期发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文中指出,语文关键能力是语文科外显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命题立意的平台和中枢;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语文关键能力的主体内容可从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并分类、分层予以呈现。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方面的能力构成。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两个方面。

(3)语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该版课程标准在2020年6月进行修订时,补充了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凸显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

(4)2021年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

2021年3月13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2021年高考命题的6大要求和10项原则。其6大要求是:

①试题设计不超出《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及教材的要求。

②试题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

③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⑤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⑥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2021年高考命题的10项原则为:

①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②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設问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③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为了保证选拔功能,高考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④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的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⑤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⑥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比如政治有些问题好像是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县长、市长的。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试题有的是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⑦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地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⑧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高考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

⑨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试卷中除了基础题,其余的都需要较大的思维量去穿透表面、触及本质。

⑩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

二、风往哪里吹——基于风向标的思考

(1)对应于原则①之“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

近年语文命题使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针对新问题的例子非常多。如:2020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关注到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2018年、2019年、2020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别关注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新基建”助力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等;2020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则关注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由此看来,考前推荐给学生阅读的相关备考文章,应关注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要决策的阐述,关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情境下的变化及应用,关注重大科技进展、重点建设项目及其成就的评价,等等。时间上,可重点关注高考前两三个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的要闻信息。

(2)对应于原则②之“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

以2020年全国Ⅰ、Ⅱ、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为例,选材都很新颖,包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篆刻”“殷墟甲骨文”等,涉及重大时事的“中国航天日”“海南自贸港”“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等,以及生物科技方面的“运动与记忆力”“噪声与健康”“食物热效应”等。然而,所考查的仍是选用词语、辨析修改病句、标点符号使用等基本考点和筛选信息、压缩语段、进行语句衔接等基础能力。有鉴于此,一方面,要让学生多接触关注现实生活的新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所有阅读与训练都要落实到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辨析运用能力。

(3)对应于原则④之“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的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高考极少直接选用教材文本作为命题语料,但考查点即使给人非常新颖、独特之感,也与日常语文学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2020年全国Ⅰ卷选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这个作品绝大部分考生考前都没有接触过;但教材选有海明威《老人与海》这一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考题分析作品的角度,诸如叙述视角、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的方法等,也都是学生在学习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时经常接触的。简答题要求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在《越野滑雪》中有怎样的体现。对这一理论,《外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亦曾做了准确、详尽的介绍。由此看来,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并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如向学生介绍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从而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学鉴赏知识和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圆满完成迁移性阅读的任务。

(4)对应于原则⑤之“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这种情形在许多语文考题中都有普遍的体现。前述之《越野滑雪》的阅读鉴赏即如此。

再看2020年全国Ⅲ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著名作家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两道简答题,一道题要求具体分析作品叙述的“层次感”,另一道要求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题目看似很难,其实,只要对接日常关于小说阅读和记叙文写作的熟悉知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所谓叙述的“层次感”就是讲究叙述的顺序;所谓谋篇布局,就是写作要有清晰的思路,要弄明白作品(或者自己写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因此,要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对完备的常见文体的读写知识和文学类文本的鉴赏知识(这些属于“必备知识”),更要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能力迁移,形成关键能力。要多讲具体方法,少讲答题套路。

(5)对应于原则⑥之“起点很高,高屋建瓴”,“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对于语文学科的考查来说,“起点很高”,是因为有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的大背景。例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卷)以《建水记(之四)》为文本材料的现代文阅读题,第8题问:“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问在文本中关于饮食的描写,是很接地气的,但回答问题时不能就饮食答饮食,这显出思维的低幼化,而应该着眼于文化传承和城市品格,对饮食文化进行透视。由此看来,“高屋建瓴”就是要提升站位,着眼于核心价值,把作品的深刻思想、情感、文化内蕴挖掘出来。

(6)对应于原则⑦之“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地考”。

这里试以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论证分析题(第2题)为例。全国卷从2017年起开始专设论证分析题,到2020年连续考了4年,体现了“重点知识年年考”的命题原则。细分起来,考题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又包括对文章论证中心(中心论点)、论证思路与结构、论点与论据的內在联系、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语言是否准确严谨等多个方面的考查。因此,在今后指导学生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时,不能仅仅着眼于语句的简单比对,而应综观全篇,把握文意,善于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概括。此外,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对词语、病句、语句衔接年年考,也属于“重点知识重点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自2019年全国Ⅱ卷开始回归,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卷)、新高考Ⅱ卷(海南卷)又考查了对比喻相似性和句序变化的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对这些新动向,也应予以充分关注。

语文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等相关知识),二是《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文学作品鉴赏的相关知识和背诵篇目等,三是中外文化常识,如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等。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点面结合,既突破重点,又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

(7)對应于原则⑧之“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原则⑨之“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和Ⅲ卷的古诗鉴赏阅读题,分别选了王安石的《读史》和陆游的《苦笋》。这两首诗都体现了宋诗“重理趣”的风格。但试题的考查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首考了诗所阐述的“道理”,是常规的设问考查;但“对我们有何启示”的设问,则又带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第二首则另辟蹊径,要求考生分析苦笋与魏征的相似之处,从物之形象与人之形象的类比入手,深入理解“苦笋”的品格,体现了“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的命题特点。而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各卷(含新高考卷)的作文题,分别从不同素材、不同视角切入写作话题。素材中,有的是对现实热点的关注,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品评,有的是“反求诸己”的审视。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辩证的、多样性的、批判性的思维,对成说定论要敢于并善于质疑探究,对新说要多方求证辨析,思考评价要客观理性,要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全面立体多角度思考问题。

(8)对应于原则⑩之“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

当前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有诸多热点。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接续展开的乡村振兴计划,还有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等。这些重大时事热点必然会在高考试题中得到反映。在2020年的作文考题、文言文考题和语言运用考题中,都有不少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呼应的内容。比如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题要求写作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稿,新高考Ⅰ卷要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等。全国Ⅰ卷和Ⅲ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和《晋书·王彪之传》)中也都有关于抗疫和赈灾的内容。

有鉴于此,2021年的备考,我们要特别关注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要关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来所培育形成的伟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感受“革命志士、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艺术形象”,“体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中包括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追求真理、艰苦奋斗、革命英雄主义、爱岗敬业精神等。

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结合我国的农耕传统,在语文教育中要关注农业节气、耕作技术、耕读传统和劳动精神等,其中又包括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农村家庭模式等。其思想精华,如乐天(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原则,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