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检测试验室质量管理
2021-07-01麦燕华
麦燕华
(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1 我国建筑工程检测行业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房地产与基建发展迅速,现金的施工技术及现金的建筑材料迅猛发展,我国更是攻陷了许多技术难题,极大程度的改善了人民的居住、出行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建筑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从2009至2019年,建筑业企业由70817个增长至103805个,增长47%,我国的建筑业总产值由76808亿元增长至248443亿元,增长223%,截至2019年,建筑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25%,是我国支柱性产业。
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自1985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力量与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通常采用《检测及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ISO 17025:2017》及《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对试验室进行管理。科学的检测质量体系管理已成为各大检测试验室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对外出具数据的检测机构必须通过中国计量认证(CMA)的认定以表征其检测能力及可靠性;同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确认检测机构是否有能力开展相应的合格评定活动、确认其合格评定活动的权威性的组织,发挥认可约束作用。
2 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体系管理
2.1 建立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及方针目标
随着建筑工程检测领域的发展,国内外的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通常使用《检测及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ISO 17025:2017》作为指导,该要求明确提出对管理水平和检测水平的相应要求,其中,建立试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在检测实验室管理中的各个步骤里占据首要地位,体系文件应明确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相关质量文件记录。在相关体系文件的制定过程中,不应脱离检测工作实际,应充分考虑检测机构实际情况与工作量,由相关检测职能部门技术力量参与,经过多方讨论及对初稿的修改之后,出具征询意见稿,充分考虑一线技术力量的专业意见,此举有利于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
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体现了该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检测水平,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明确了该机构最高管理者对实验室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质量保障,质量方针目标应是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在日常检测行为中的基本准则。根据现代管理学观点,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应当遵循PDCA循环,该理论是由现代质量管理奠基人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W.Edwards.Deming)采纳、宣传,获得普及,也称也称戴明环,其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执行、核查和处理。在检测机构质量方针管理活动中,应把对检测行为的质量方针目标作出计划,应充分体现差异化追求,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切勿照搬照抄其他机构的质量方针,充分体现管理者对实验室持续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应注重检查质量方针的实施效果,根据客户反馈情况和检测人员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不应影响其最初设定的发展方向。然后将有效的方针纳入体系,不成功的予以记录并在下一循环做出调整后解决。针对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应当注重对检测人员培训及执证上岗,人员检测能力定期考核,设备能力及精确度,检测样品管理,检测方法科学性,检测环境,检测报告及时率与差错率等指标的考核。
2.2 学习贯彻本机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
在建立健全检测实验室体系文件、明确质量方针目标后,应当组织各职能部门学习贯彻本机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根据PDCA循环理论,在做出计划后,应当贯彻执行计划,其前提是使机构执行者,即实验室管理及检测人员清楚明白本机构管理体系文件,确保各个层级的人员对自身的职责、权力范围、工作流程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贯彻执行,以此保证质量管理可以顺利运行。
2.3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在顺利运行原计划的工作之后,应当定期进行核查及修正处理,在检测机构中,这个过程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
检测机构实验室内部审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机构自查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同时内审也是外部审核的必要评审项目之一。实验室每年应该进行至少一次内部审核,通过内部审核发现不符合项,并按要求进行整改,并对改进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价,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检测实验室内部审核流程
除此之外,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管理评审程序,由管理层负责12个月进行一次,以确认管理体系是否适用和有效,是管理体系持续性保证和PDCA循环的重要环节,具体流程如图2。
图2
3 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资源管理
实验室管理配置合理与否,通常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按照通用要求,实验室检测质量管理可分为对人员、设备、样品、方法、设施和环境、检测报告的管理。
3.1 人员管理
按照检测机构需求,可大致将检测实验室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质量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可能身兼多职,如:部门负责人可能同时是授权签字人和内审员,但诸如授权签字人或监督员等特殊岗位并非行政岗位。
为对人员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质量控制,如:制定年度培训学习计划,对相关标准规范、法律法规、职业资格证进行学习;定期对人员进行履职能力考核,对不符合岗位要求人员应当加强培训力度,如果多次培训仍不能胜任岗位,应当进行调岗。
3.2 设备管理
检测设备是直接关系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于设备的管理,包括检测仪器、标准物质、耗材、试剂等。检测实验室应当对仪器进行严格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校准和保养。
应当时刻留意设备工作状态是否符合要求,按照相关体系文件执行受控,做好使用登记,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对其进行核查,发现设备出现较大偏差应及时暂停使用并申报维修保养。
3.3 样品管理
样品管理是试验检测工作当中十分关键的环节,贯穿于检测的全过程。样品应当具备唯一性标识,放置在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之下实时监控样品状态,在出入库过程中应当做到不出现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人为损害,对要求需要留样、退样的样品,应当在试验后妥善保存入库,由样品管理员处理。
3.4 方法管理
检测方法的正确与否通常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符合标准要求的试验方法是检测行为的依据,检测方法的选用应准确合理。为保证检测过程质量的控制,对标准方法规定不明确的方法应当编制作业指导书和设备操作规程等文件;在选择正确方法的前提下,应当保证标准方法的实施,严格执行标准方法的要求,若需要偏离标准方法,应向技术委员会申请。
3.5 环境管理
稳定的环境条件是试验复现性的重要保证,环境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清洁度、空气流动度、震动、电磁干扰、毒害气体等。实验室应当将可能相互影响的设备进行有效的区域隔离,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实验人员应当实时监测、调控和记录实验室相关环境条件并评估是否符合试验要求,当出现不符合试验要求的环境条件时,应当如实记录并调整至适合进行试验工作的环境条件时再进行检测行为。
3.6 检测报告管理
检测报告为对外出具公正数据的检测机构呈现官方检测结果的手段,在发出之前应当经过层层审批,检测报告应当具备清晰的客户、实验室、样品、方法、日期、参与人等相关信息,检测实验室应对除客户提供的信息外所有信息负责,与报告相关的记录应当妥善保存,如需更改、修正或补发报告时,应当在报告中进行修改信息的标识,必要时备注修改原因。
4 结语
为顺应国家对于检测市场的开放管理,适应市场竞争,检测机构应当做好自身科学有效的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应建立在清晰的管理体系目标并贯彻执行,在此前提下,坚决执行体系目标,并对不符合项做出整改,对相关人员、设备、样品、方法、报告等做好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