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2021-07-01陈海生
文/陈海生
本文介绍了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包括生物饵料培育、投喂管理、水质管理和仔、稚、幼鱼阶段发育形态观察等。在水温24.2℃~25.7℃、盐度30.7~31.5、pH值7.4~8.2、溶氧量>5.8mg/L条件下,本试验投放1kg受精卵,经过60d培养,得到全长(4.3±0.7)cm、体重(1.3±0.4)g的幼鱼约6.24×104尾。
云龙石斑鱼是由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与鞍带石斑鱼(Epinehelus lanceolatus)(♂)杂交而成的新品种。云龙石斑鱼不仅遗传了母本云纹石斑鱼耐低温、肉质鲜美的特点,还具有父本鞍带石斑鱼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良性状,是深受养殖户追捧、市场认可的优质杂交新品种。
目前,云龙石斑鱼规模化养殖推广主要集中在海南、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其工厂化育苗技术尚未成熟、出苗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杂交缺陷问题。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遗传缺陷、自然条件下亲本性成熟不同步、配子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受精率低、孵化率低、畸形率高。②营养问题。在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开口期没有适宜饵料,轮虫、大卤虫生物饵料DHA、EPA含量低,直接投喂不能保障鱼苗生长的营养需求。③病害问题。除了常见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此品种易感染高致死率的神经坏死症病毒、虹彩病毒。病害来源除了水源、生物饵料的水平传播外,还容易由受精卵携带,亲本垂直传播。此外,稚、幼鱼期的互相残杀也是导致育苗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云龙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试验在斜带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等品种工厂化育苗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育苗技术和工艺,经多批次试验摸索,初步掌握了云龙石斑鱼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几大关键控制点,对相关人员开展实践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一)育苗设施及材料
1.环境概况
育苗试验在漳州市东山县进行,育苗用水经砂滤处理。
2.育苗设施
育苗水泥池为长方形,规格为6m×3m×1.2m;全池布10只气石及调气阀;育苗池顶搭透光薄膜材料,设有遮光网,可调节光照强度。
3.受精卵来源
受精卵取自当地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4.其他材料
EM菌、芽孢杆菌、聚维酮碘、裂壶藻、啤酒酵母、高级虾片、开口饲料。
(二)生物饵料培育及管理
1.牡蛎受精卵制备
挑选性腺饱满的牡蛎个体,洗净,挤出雌体卵液,再挤入少量雄体精液充分混匀,经250目网绢过滤除杂后加入用5μL/L的10%聚维酮碘,并沉淀约40min,倒去上层液,收集底层受精卵,稀释后均匀泼洒投喂。
2.小球藻培育
露天连续充气培养,选择生长旺盛的藻类作为藻种进一步扩培。补充的海水需经棉袋过滤,加入海水后,用0.5g/t漂白粉全池消毒,再用复合肥追肥(30g/t新补海水),补充少量柠檬酸铁。消毒、追肥1d后方可使用。
3.轮虫培育
在新池扩培前,准备20cm高的海水(需经棉袋过滤),抽入等量小球藻水,轮虫接种量50ind/mL以上,每天投喂的藻水量不宜过多,以隔天呈淡藻色为宜。若投喂的藻水浓度偏低,可以适量添加EM菌和啤酒酵母。轮虫投喂鱼苗前用小球藻水加裂壶藻强化12h以上,再用5μL/L的10%聚维酮碘消毒30min,洗净后投喂。
4.丰年虫幼体孵化
根据说明书调节孵化水质,常温曝气孵化,孵化20h~24h后可开始分批收集。收集前停气遮光20min,用80目和150目网兜互套收集幼体,清洗,去除壳等杂质。
5.桡足类管理
后期用量较大时购入2次,上午、下午各1次,分多批投喂。在暂养桶内放入冰袋降温,保持水温26℃以下,投喂前用5μL/L的10%聚维酮碘消毒40min,洗净后投喂。
6.大卤虫管理
放暂养池中,用3μL/L的10%聚维酮碘消毒,长期浸泡,分批捕捞,洗净后投喂。
(三)育苗管理
1.育苗水体预处理
水位加至70cm,放卵前一天每池泼洒5μL/L EM菌液、芽孢杆菌与少量虾片混合发酵液。
2.受精卵预处理
受精卵置于桶内沉淀,虹吸法吸除死卵,微气,加入5μL/L的10%聚维酮碘消毒20min后投入育苗池,每口池约投放100g受精卵。
3.饵料投喂管理
仔鱼在第四天开口摄食,投喂牡蛎受精卵,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喂1次,连续投喂6d。轮虫连续投喂16d,每天投喂2次~3次,傍晚少量补充,饵料过渡期间酌情减量。丰年虫幼体连续投喂7d,每天投喂2次。桡足类2h~3h投喂1次,傍晚前停止投喂。至42日龄,可过渡投喂少量大卤虫。至45日龄,可在池角落处定点驯食,用大卤虫与少量浮性开口配合饲料混合并添加少许鳗鱼粉增强粘性,鱼苗集群摄食后可直接投喂浮性开口配合饲料,驯食期间也需每天全池投喂一定量的桡足类、大卤虫。各种饵料投喂根据鱼苗口径大小、生长差异适时过渡,投喂量视密度和摄食情况酌情增减,投喂饵料种类及时间如图1。
图1 投喂饵料种类及时间
4.水质管理
仔鱼开口前约半天向育苗池添加适量小球藻,后期视水色酌情添加,投喂桡足类前结束,期间水体保持呈微绿即可。每隔3d泼洒5μL/L EM菌液,根据情况补充芽孢杆菌与少量虾片的混合发酵液。育苗第二周可开始每天向池中补充3cm~5cm海水,后续酌情逐渐增加。水位加至100cm开始排水,后续酌情逐渐增加换水量。视池底情况,一般在桡足类投喂期开始吸污。
(四)育苗水体理化条件和弧菌数测定
水体理化条件测定从受精卵投放当天开始,每两天测定1次,至幼鱼期结束。测定时间15:00,测定的水体理化条件包括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育苗水体理化条件的变化
1.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育苗水体温度和盐度分别保持在24.2℃~25.7℃、30.7~31.5。由于育苗期间无气温骤变、雨水量较少,育苗期间不断补充海水,因此气温、盐度总体相对稳定。
图2 育苗水体中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2.溶氧量和pH值的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育苗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8mg/L以上,主要通过气管上装调气阀调节通气量。育苗水体pH值控制在7.4~8.2,育苗前期由于换水量少、微生物制剂代谢、小球藻光合作用等原因使水体pH值稍有波动,后期通过吸污及加大换水量,水体pH值趋于稳定。
图3 育苗水体中溶氧量和pH值的变化
(二)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1.前期仔鱼期
前期仔鱼期指从孵化出膜至卵黄囊、油球即将完全消失阶段。本试验初孵仔鱼通体透明,卵黄囊和油球逐渐消耗缩小消失(图4-1、图4-2)。3日龄仔鱼(图4-3)眼球、消化管上方、尾椎骨下方出现黑色素沉积;仔鱼口裂明显,消化管弯曲、褶皱明显,可区分出直肠,肛门开口通向体外,仔鱼游泳能力较之前明显增强。
2.后期仔鱼期
后期仔鱼期指从卵囊完全消失至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达到仔稚鱼最大值的阶段。4日龄仔鱼(图4-4)消化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消化道黑色素加深明显,可观察到仔鱼头部有两个黑点,腹部、尾部各一个黑点,仔鱼头朝下浮于水中,开始摄食。8日龄仔鱼(图4-5)背鳍棘和腹鳍棘原基发育形成,游泳和摄食能力增强,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行为。11日龄仔鱼(图4-6)第二背鳍棘和1对腹鳍棘已明显形成,呈“小三叉”状。12日龄仔鱼至20日龄仔鱼(图4-7)第二背鳍棘增长速度超过腹鳍棘,且第二背鳍棘长度逐渐超过腹鳍棘长度,背鳍棘和腹鳍棘末端黑色素增多,鱼体头部、尾柄部等部位色斑增多并逐渐集中,形态呈“大三叉”状,个体大小差异逐渐明显。21日龄仔鱼至27日龄仔鱼(图4-8)口裂显著增大,背鳍棘和腹鳍棘继续增长,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达到仔稚鱼阶段的最大值。
图4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仔、稚、幼鱼发育形态
3.稚鱼期
稚鱼期指从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开始收缩至鳞片开始出现阶段。37日龄稚鱼(图4-9)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开始逐渐缩小,稚鱼逐渐趋向池子中下层分布,鱼群环游现象明显。46日龄稚鱼(图4-10)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收缩明显,体表、眼睛、后缘、尾椎骨出现明显黑色素,在背鳍基部的两侧以及身体的背面开始出现鳞片,鱼体表条纹逐渐形成,个体大小差异明显,存在相互残食现象。
4.幼鱼期
幼鱼期指鱼苗全身覆盖鳞片、各鳍棘形态与成鱼相似。48日龄仔鱼至52日龄仔鱼(图4-11)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已收缩到稚幼鱼阶段的最小值,幼鱼各鳍的形态与成鱼相似,鳞片已完全长齐,仔鱼体表条纹清晰可见,个体大小差异极为明显,相互残食现象极为明显。
三、讨论
(一)水环境对石斑鱼育苗的影响
育苗水质环境对石斑鱼育苗成活率起决定性因素。张梦淇等研究不同盐度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范围是35~37,初孵仔鱼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盐度为30时,受精卵孵化率为(21.7±2.1)%、初孵仔鱼畸形率为(60.3±6.2)%;盐度为35时,受精卵孵化率为(31.3±3.0)%、初孵仔鱼畸形率为(40.0±7.4)%。王云新等认为斜带石斑鱼最佳培养水温在25℃~27℃之间,水温低于22℃时,仔鱼生产发育迟缓,变态时间长,成活率低;水温高于29℃时,仔鱼生产发育快,但容易发生病害。张廷廷等研究在18℃~28℃下不同温度对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y=12139x-1.869关系,R2=0.993(P<0.01),在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
陈国华等研究发现,当水体中氨氮的质量浓度达到1.2mg/L~1.5mg/L时,大小为1cm~2cm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出现不正常反应。郑乐云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非离子氨对斜带石斑鱼苗种的毒性作用高于亚硝酸盐的毒性,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对全长4.4cm斜带石斑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11mg/L、26.7mg/L。本育苗试验期间,氨氮、亚硝酸氮检测采用水质快速测试检测盒,水质氨氮检测长期不超过0.3mg/L、亚硝酸氮长期不超过0.4mg/L,本试验期间未见鱼苗出现急性中毒现象。
本试验育苗前期通过添加小球藻、高级虾片、微生物制剂的方式建立起微生态系统和碎屑食物链,对于保持水环境稳定性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微生物制剂参加水体最基础的物质循环,通过氧化、氨化、硝化、硫化、固氮、分泌胞外酶等多种方式把排泄废物、残体等有机物降解为氨、硝酸盐、磷酸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直接为水体中的小球藻提供营养,小球藻为轮虫、桡足类提供饵料,有助于延长生物饵料的存活时间。同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微生物及鱼苗的呼吸提供溶解氧,从而构成一个良性生态循环,调节菌相、藻相动态平衡,为鱼苗生长创造良好水环境。
(二)病害防控
苗种生产过程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害暴发已成为石斑鱼苗种繁育的“瓶颈”。尤其是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症状主要表现为鱼苗基本不摄食,游动异常,在水面上呈漂浮状,横着打转,鱼苗死亡率可高达90%。该病毒可经养殖水体水平传播,也可通过受精卵垂直传播,来自受感染亲鱼的垂直传播是鱼苗感染的主要途径。
林克冰等用5ppm 10%的聚维酮碘+3ppm盐酸吗啉胍浸泡消毒轮虫、桡足类30min,可有效灭活所携带的神经坏死病毒活力。本试验在投喂前对生物饵料消毒,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病原。同时,通过投喂鲜活生物饵料和加强水质管理,防止由水体败坏,氨氮、亚硝酸盐过高引起的弧菌等致病菌总数过高;通过定期补充微生物制剂,使益生菌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饵料营养强化,保证苗种生长营养需求,提高其抗病和抗应激能力,从而加强病害防控。
(三)几种石斑鱼育苗期间生物学观察及管理技术比较
水温是影响受精卵胚胎发育和仔鱼开口快慢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据研究表明,云龙石斑鱼在水温(22±1)℃条件下,杂交受精卵经过35h23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仔鱼孵化后移至(24±1)℃条件的育苗池,第四天开口摄食。珍珠龙胆石斑鱼杂交受精卵在水温27℃~28℃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5h25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第三天仔鱼开口摄食。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5±0.5)℃条件下,则为28h30min,第三天少部分仔鱼开口摄食。
仔鱼开口方面比较,实践观察,正常情况下多种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约24℃条件下仔鱼第四天开口,在水温约26℃条件下第三天开口。生产过程中要频繁观察卵黄囊、油球变化情况,拟定开口饵料投喂时间,有计划购买牡蛎确保新鲜,尤其要注意某些批次的仔鱼在傍晚过后开口,次日要尽早投喂。
孵化效果方面比较,笔者通过实践观察及走访了解,目前云龙石斑鱼杂交受精卵孵化率(20%~80%)明显低于珍珠龙胆石斑鱼杂交受精卵孵化率(50%~90%)和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率(50%~90%)。卵子、精子质量决定鱼卵受精卵率、胚胎畸形率和孵化率。云龙石斑鱼主要采用挤卵挤精人工授精方式,福建地区的云纹石斑鱼适龄雌性亲鱼存栏量少、产卵期短,利益驱使下易造成使用的鱼卵成熟度不够。常温下鞍带石斑鱼雄性亲鱼性成熟与云纹石斑鱼雌性亲鱼性成熟不同步,雄性亲本需提前数月人为加温调控其性成熟度,否则杂交用精子也会普遍不成熟。
饵料投喂管理方面比较,刚开口的斜带石斑鱼仔鱼口裂宽大于珍珠龙胆石斑鱼和云龙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育苗牡蛎担轮幼虫投喂天数一般为3d~4d,珍珠龙胆石斑鱼、云龙石斑鱼育苗过程中需延长至5d~8d。投喂轮虫期阶段,珍珠龙胆石斑鱼和云龙石斑鱼的仔鱼摄食量明显低于斜带石斑鱼仔鱼,投喂轮虫天数接近。投丰年虫期、桡足类阶段,珍珠龙胆石斑鱼和云龙石斑鱼仔鱼、稚鱼生长速度略快于斜带石斑鱼。至稚鱼后期,鱼苗相互残食现象逐渐明显,尤其是珍珠龙胆石斑鱼苗残食现象最为明显,须注意提前早晨一餐、延长傍晚一餐投喂时间,待80%的稚鱼体表出现条纹,开始分筛减低鱼苗密度和减少大小差异,增加投喂次数,尽可能减少残食损失率。各种饵料投喂根据鱼苗口径大小、生长差异适时过渡,投喂量视养殖密度和摄食情况酌情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