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挑战城市“天际线”
——记“中国楼王”陆建新

2021-07-01浙江正裕

金秋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际线高楼钢结构

※文/浙江·正裕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在这场高规格“生日庆典”上,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成就、总结经验、分析形势,也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提出要求。庆祝大会上,在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之前,有二位代表作了发言,其中一位是不断用建筑书写中国新高度的工程师陆建新。他38年坚守工匠精神,带领团队破解成百上千技术难题,见证并直接参与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从100米到600米过程,被喻为“中国楼王”!

18岁测量员赶上“深圳速度”

57岁的陆建新是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初见陆建新,一副斯文书生模样,安全帽下几缕黑白参半的头发散落前额,以至于不太确定眼前这个人就是他,也很难想象中国第一高楼出自于这样一位领军人物。几十年风雨兼程,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施工行业最前线,从基层测量员一步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国际顶级专家。

陆建新出生于江苏海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进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学习。1982年,刚满18岁的他来到湖北原荆门市水泥厂工作,此时有同学早一步南下闯荡。两个月后,他收到一封信,同学在信中说他们在一个靠近香港叫深圳的地方,在建的电信大厦已施工到第9楼,一旁马上要盖50层的中国第一高楼。信中描绘了深圳经济特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同学说他是测量专业毕业的,这里正好能派上用场。“什么?50层!我只想见识一下9楼的高层。”陆建新看信惊叹不已。“学建筑的我,那时见过的最高楼只有5层,想到要是能参与中国第一高楼建设,何等有幸,我顿觉心潮澎湃!”陆建新没有犹豫,便挤上南下的绿皮火车。记得初到深圳,走出罗湖火车站,看到的是低矮的楼房、泥泞的道路、简陋的工地,内心略感失落。他安慰自己,对于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吗?

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陆建新的人生。踏入深圳国贸大厦工程现场,当时的情景让陆建新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深圳国贸是我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通过熟人介绍,陆建新进入“中建”公司。作为初出茅庐的技术员,他在国贸大厦工地做起测量工作。陆建新在这个项目中,主要测量大楼基础、门窗洞口定位、垂直度等。当时我国没有相关施工经验可借鉴,其难度可想而知。最终,国贸以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顺利建设到50层160米高度,创造三天一个结构层施工速度,被誉为“深圳速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一种标志。毛头小伙陆建新虽还有些青涩和懵懂,但前辈的韧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不断追求进步、绝不轻言放弃的动力。1983年陆建新回家探亲,跟父亲说自己参与建设的深圳国贸大楼高50层,父亲说:“孩子,你啥时候学会了吹牛?”当时,父亲不仅不相信儿子的单位能建50层楼,更想不到,儿子后来会独立负责建造100层高楼。陆建新成为老家村庄的骄傲。

1990年,陆建新和黄美珊结婚。第二年7月他们迎来了女儿陆懿。从出生,陆懿一直都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荆门。5岁那年,女儿跟着外婆来到深圳,一家三口总算团聚。那时,陆建新和妻子住在罗湖新秀村由单位分配的七楼顶层一间楼梯间小阁楼。仅10平方米小房间内,没有一件像样家具,只有一张陆建新自己动手用钉子钉的加宽木板床。1994年,陆建新所在“亚洲新高度”地王大厦项目刚刚封顶,他已经从年轻小伙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负责人。

以严苛的标准追求建筑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内地高空作业还没有完备安全防护,陆建新经常要行走在几百米高空只有巴掌宽的钢梁上。刚开始他胆子小,都是背着仪器骑着钢梁挪动,后来不断锤炼心理素质,慢慢适应高空行走。在工程测量这个岗位,陆建新一干就是12个年头。在测量技术上他不断改进创新,采用经纬仪观测和激光铅垂仪量距,相接合观察复核系统,把测量精度控制在20毫米内,比国际标准精度允许偏差还低三分之一,创造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奇迹……无论从事哪一个项目施工,陆建新都十分严谨,始终恪守“质量至上”理念,耐心细致推敲每个细节,事无巨细琢磨每个变数。“他对每项工作都要求严格,力求完美。”同事张弦说,像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施工方案,陆总逐字逐句推敲,先后改了十几遍,体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严谨、精细和苛刻。

早在1984年,陆建新被派往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项目。当时我国没有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经验,一家落标境外企业讽刺说:“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他暗暗较劲,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一天天累积勤奋和严谨,最终换来深圳发展中心屹然挺立。1994年,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动工,陆建新自制测量仪器支撑架,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1/3以内。跟陆建新搭班子10年的欧阳仕青至今对一件事记忆犹新,“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中,有技术人员发现塔吊旋转平台的连接板有个裂缝,就用随身带的手机拍了张特写照片。团队判断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谁知他看了感觉不踏实,觉得特写镜头没法看到整体情况,于是一人爬上65米高塔吊确认。”陆总的精神让人折服。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于2016年9月开工建设。该中心是集展览、会议、旅游、购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会展类建筑群。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整体建成,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该工程高度只有45米,远低于陆建新曾负责的超高层建筑,但跨度却有1.8公里,拥有八项“世界之最”。整个登录大厅区域网壳连同屋面龙骨由12155根构件组成,下部由96根巨型分叉柱支撑,网壳焊接作业所用焊丝长度达到24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深圳的距离。作为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陆建新,项目图纸再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仗,不因没有发现设计缺陷而打窝囊仗。

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陆建新始终牢记对项目、对员工的责任,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项目现场,每天坚持工地巡查,每周一6点50分组织召开安全晨会,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始终如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展厅屋盖是倒三角桁架结构,桁架单元最大吊装重量是97吨,属于重大危险源施工。2017年12月22日,该项目展厅桁架结构将进行首吊。为了保证施工顺利,陆建新决定提前一天试吊,结果前两次试吊装都失败了。陆建新见状二话不说,只身爬到三层楼高的棚顶吊。他先是通过步距测量和铅垂测量对重心进行定位,然后指导工人对钢丝绳吊点进行绑扎,并在钢丝绳端头增加“吊装葫芦”,用来调整吊装角度和长度。9个多小时后桁架单元缓缓落在胎架上平稳就位,陆建新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身上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袭,靠近海边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工地面临严峻考验。台风渐行渐近,陆建新抓紧深入工地每个关键点位,仔细查看,不放过一个细节。那一天,他是项目部最后一个撤离工地的人。第二天上午,台风警报解除不久,项目部同事就在微信工作群里看到一组会展中心工地最新照片。原来,台风过后,陆建新放心不下,除他第一时间赶到工地,现场情况让他很欣慰,随后他高兴地发微信告诉大家:工地安然无恙,经受住了台风考验!2019年7月,这个世人瞩目的全球最大会展中心(一期)建设,在陆建新及其团队不懈努力下已竣工交付使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屋面的彩色丝带花纹,寓意“海上丝绸之路”。

推动中国建筑施工技术领先世界

在人们印象中,建楼似乎很简单,只要按照图纸把材料装上去就行。实际上,钢结构施工是项高难度技术活。在中国,300米以上高楼几乎都采用钢构技术,而能承担400米以上高楼施工的只有两家钢结构企业,其中陆建新所在的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38年来,陆建新勇于创新,孜孜不倦钻研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破解成百上千技术难题,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将中国建筑高度从100米提升至600米世界高度。

2000年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计算机刚开始在工地使用,陆建新就巧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核对手工计算数据,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精度。2004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2007年,广州西塔项目,他发明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创造“两天一层楼”高层建筑施工世界纪录。2012年,48岁的陆建新接手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成为这座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最高指挥官。他遇到了一次“最严峻”挑战。平安大厦使用四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须附着在井筒外壁上,并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这一做法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为了确保这四个庞然大物安全附着,同时又稳又快地“攀岩”,陆建新每天不思茶饭,反复组织研讨论证。在两个多月时间里,逢人就说塔吊,好比“祥林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团队终于攻克这项世界级难题,研发出“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4台塔吊不仅稳稳附着在井筒外壁上,而且每次爬升都比传统方式快3-4天,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25次爬升为项目节省工期达96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这项技术在国内其它超高层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该技术于2014年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2017年夺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同样在这块工地,陆建新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下“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纪录,令业内人士赞不绝口!

多年来,陆建新创新巨型钢管柱开孔养护混凝土、压型钢板与钢梁贴合器等技术措施。他主持研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超高层复杂体系巨型钢结构安装成套技术”等11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持及参与完成的国家专利达400余项。中建钢构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参与其中4项,个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陆建新参与创造“深圳速度”及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新纪录,使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世纪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

在2019年4月举办的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受邀参展的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一举斩获两项金奖、两项银奖,并获得罗马尼亚国家代表团颁发的特别奖,标志着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达到国际一流。陆建新参与全国3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中20多座是国内闻名的城市地标,包括:深圳国贸大厦(160米),深圳发展中心(165.3米),深圳地王大厦(383.95米),北京银泰中心(25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广州珠江新城西塔(432米),深圳京基100(441.8米),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60米)等工程,建筑钢结构施工总高度达3600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两天半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两天一层楼的“广州速度”;中国第一高楼、亚洲第一高楼、世界钢结构第一高楼……这些闻名于世的地标建筑,都与陆建新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国内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厦,他主持承建其中4座,开发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或先进的钢结构施工技术,成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不断书写建筑传奇。陆建新被誉为“中国楼王”“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当无数人赞叹“中国楼王”桂冠的辉煌与不易,陆建新谦逊地笑笑,“这对我也高看了。其实,我认为自己也没什么特别天赋,唯有认真与刻苦钻研。”

2018年10月24日,陆建新作为广东改革和深圳市模范人物代表,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2020年10月14日,陆建新荣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再次受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这让他倍受鼓舞,感到万分荣幸!在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层几乎异口同声表示,按陆建新的能力和资历,早就应该进入公司高层管理,但他婉拒很多机会,也谢绝许多企业年薪几百万的诚邀。有人说他傻,他却情愿“蹲守一线”,迎接技术挑战。“我是一名工程师”,这是陆建新给自己的定位。2019年9月陆建新荣膺第七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并获“南粤楷模”称号。

如今,陆建新已经带了很多徒弟,光项目经理、技术总监、总工程师就有四十几位。徒弟王川说,自己从师傅身上学到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承,他把所有技艺都无私传承给我们。有人问,你的师傅是谁?陆建新想了想说:“还真没有专门的老师带我,可以说单位前辈都是我的老师。”陆建新进入中建时学历是中专,现在他的职称是教授级高工,在建筑行业,这是最高级。陆建新施工的很多项目都是标志性建筑,创造了传奇,刷新了纪录。冬去春来,他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悄然融于高楼的节节拔高,融入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陆建新豪迈地说:“退休之前,希望能建一幢千米大厦!以载入自己的人生史册。”

猜你喜欢

天际线高楼钢结构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埋入式钢结构柱脚安装的优化施工工艺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劈木头,盖高楼
高楼搬家
约翰·波特曼:改变世界城市天际线的建筑师
钢结构厚板及中厚板的焊接
高楼万丈平地起
创意
屋顶征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