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科普现状分析
2021-07-01王振斌
徐 刚 王振斌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四川 广汉618307)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C919首飞并在未来交付客户使用,ARJ21交付三大航,中国人心中的飞机梦和航空梦想逐步实现,航空产业越来越被全国人民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航空、学习航空知识[1]。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开花,成为航空产业、人才培养与青少年航空梦想之间的桥梁。但就民航而言,由于民航行业的特殊性,民航虽已成为普通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普通民众对航空的了解还较为生疏,民航科普任重而道远。因此,本文从民航科普现状分析民航科普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民航科普的建议。
1 民航科普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内航空产业的快速崛起,航空科普快速发展,航空文化、航空知识的普及逐渐兴起。国内较多学者编撰、出版了各类航空科普读物、报刊以及影音作品,如中国航空科普协会的《航空知识》、空军的《空天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国航空:从百年奋发到世纪辉煌》等[2]。而对于民航而言,由于民航行业的特殊性,全国机场以及民航企业有着较为严格的管控措施,从而将民航与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故普通民众对民航的了解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航的发展。随着国家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民航科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民航科普工作在科普观念、科普投入经费、民航科普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从科普观念出发来看,目前民航对科普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把民航科普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积极推动着民航科普活动的开展。但在民航科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在与安全运营、经济发展等刚性问题的对比中,由于民航科普工作对公众航空相关的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对民航安全运营的积极影响不明显,对民航经济收入的提高不显著,因此,民航科普又处于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与此同时,有很多学者认为,目前民航科普工作大多注重科普知识本身的传递,而严重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公众在参与民航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也较少涉及对民航精神、民航文化的了解;而民航科普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部分存在过重于民航知识的普及,而忽视了民航精神、民航文化的传播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民航科普投入经费来看,目前航空科普在各省市多以场馆形式呈现,民航科教设施投入逐渐加大,而民航科普投入略显不足。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民航科教经济投入累计近百亿元,主要集中在安全技术领域、服务技术领域、适航审定方面、民航科教设备、智慧机场、大数据分析等,促进民航的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多次举办的中国民航科教成果展,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人民的热烈追捧。从而可以发现,民航科普更多是被当作阶段性工作进行普及,而未形成系统的连续经费的投入,故民航科普工作经费投入略显不足。
从民航科普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方面来看,在民航科普工作实践中,由于科普工作的特殊性质,公众对民航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误区。一方面,公众对民航科普工作应追求社会效益有着较好的认识,但过多强调政府、民航局对民航科普的投入,甚至完全依赖于此,将民航科普工作的经济效益完全漠视,甚至将民航科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起来,这将导致民航科普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片面地追求民航科普工作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这势必导致民航科普工作本末倒置。此外,由于部分公众对民航缺乏正确的了解,在面对航班延误、返航等民航正常生产活动中遇到的事件,存在过激情绪,不利于民航的健康发展,这也显示了民航科普在民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缺失以及民航科普与经济效益之间的不协调。
2 民航科普问题分析
从民航科普设施在全国的分布来看,如表1所示,目前航空相关的科普多以场馆为主,且主要分布在较为发达城市/地区。近年来,随着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部对中小学研学的指导,以会展和飞行表演为主要形式的航展活动受到公众的喜爱,以会展和科普基地为主要形式的民航科普也在逐渐兴起。
表1 我国航空科普场馆典型代表汇总[3]
从全国的民航科普调研来看,航空科普基地区域性强,这主要与现有科普基地成立背景有关,多数航空科普基地成立依托当地航空工业等相关企业成立,充分利用已有航空资源开展航空科普教育活动,主要接待对象也是当地青少年群体,但跨区域教育案例很少,这也是航空科普基地发展的特点,主要针对当地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航空教育活动形式普遍一致,以参观或航模制作为主要体验形式,能够满足青少年好奇心,培养其对于航空知识的兴趣爱好,以科普讲堂作为主要科普知识讲解学习形式,航空文化走廊也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展现形式,但大多数航空科普基地主要是从航空工业的角度来讲解飞机结构、航空发展史等内容。民航作为航空业与大众最为息息相关的领域,目前并没有被系统地介绍和学习。
有些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商业程度较高,过高的体验性收费很难普及到大众群体。基地大多依托军工企业背景,在师资上存在捉襟见肘的现象;部分航空科普教育基地课程较为零散,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未能系统性地对民航进行科普。
3 民航科普建议
民航科普是民航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加大全民民航科普力度,使用系统思维来发展民航科普,通过民航科普培养民航创新人才、扩大民航市场、提升民族自信。基于此,现从科普内容和科普形式两方面提出科普建议。
(1)政府增大民航科普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共育民航科普。民航科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通过政府有限经费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建设民航科普的战斗堡垒,巩固民航科普的主要阵地,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加入民航科普阵营,从而推动民航科普的长效发展。
(2)民航科普基地科普内容要多元化,大力开拓民航科普互动、民航科普体验类课程,增加课程的体验趣味性[4],同时融入民航知识、民航精神,潜移默化传播民航文化,寓教于乐,充分展现民航科普魅力。
(3)民航科普要发挥民航高校以及民航机场作用,充分利用民航高校科普设施和师资力量,通过组织民航科普类活动、社会实践等,借助民航专业学生力量,将民航知识带出校园、辐射地区,融入中小学生课堂;充分利用民航机场设施,使得公众以最便捷的方式,在最零散的时间内了解民航知识。
(4)民航科普需围绕航空产业重心,传递航空正能量,缩短航空与公众的距离。民航科普需讲好民航故事,将民航文化带入公众视野,激发公众创新民航技术的热情,支持民航以及航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民航科普需让公众了解民航的发展以及其重要性,营造对民航相关工作充分理解的社会氛围,认识民航安全运营的重要性。
(5)民航科普需借助新媒体、融媒体,将民航知识网格化、趣味化、生动化传播,从而打破地区资源的壁垒,共享民航科普资源,最大化传播民航知识和民航文化。
(6)民航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航的发展也被人们高度的关注。通过民航科普的形式,将民航知识、文化带到社会公众身边,及时宣传民航的动态与发展,从而让人们了解民航所取得成绩的来之不易,从而提升民航自信心,引领航空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