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1-06-30何秀苗

科技风 2021年1期

摘要: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生物技术类人才。为此,广西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探索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内容,获得了显著效果,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专业第二课堂;科研创新能力

重视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是各类高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造成了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新时期生物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一、专业第二课堂概述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专业类第二课堂,有别于学生课余参加的体育、文艺、娱乐等活动的通识类第二课堂,指以学生在课余围绕专业知识运用而开展的竞赛、研究、实践等各类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法和途径[2]。

广西民族大学是地方性高校,负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的民族地区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结合广西区域特色自然生物资源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面向东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广西具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广西政府特别颁布了《广西生物技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明确了广西生物技术优化突破的战略路径。这一系列的规划对于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疑更加的迫切。但在近20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仍然停留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层面,虽然也零星开展一些旨在提升科研素养第二课堂的实践,但是由于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该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系统探索实施了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二、政策保障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广西民族大学自2014年起陆续颁布了创新实践的学分管理办法,如《广西民族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实施办法》《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关于活动性实践课程、研究课程学分的实施办法》等,保障各项实践学分。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知识训练体系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体系课程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在大二学年起可选择进入训练类和/或实践类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训练体系是技能训练的基础,而经过了第一课堂体系训练后,可进入专业第二课堂课程进行训练,并与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达成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一)与毕业论文结合,组织科研活动

毕业论文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一是加强主持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对课题前言和进展的宣讲,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接着从大二起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结合毕业论文提出选题,老师针对学习积极主动、科研素养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创新性较强的选题,而对于专业基础较差、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选题完成的复杂程度,确保学生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研究;三是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包括科研小组内成员之间实验进程的协调,布置学生及时查阅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及专利,与学生交流和探讨其中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激发其科学创新思维,定期汇报实验进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或专利,在写作中进一步凝练项目创新点;四是加强系部的监管职责,即对选题审批、任务书、开题报告等环节把关,结题则融入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中,通过了则获得毕业学分,参与指导的老师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认可。通过以上活动促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与学科竞赛结合,组织创新实践活动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直接的作用[3],其表现形式通常是实践能力的比赛,比赛过程迫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首先,学院层面专门组建由教务和团委等老师组成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负责创新素养训练,并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桥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其次,组建一支能力较强的创新导师队伍,加强学生指导。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参赛指导。学生可从参与的科研课题、查阅的资料和社会实践中凝练参赛项目,由于从项目选题、项目书的撰写、实施、展示的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而项目结题、答辩等,则需要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升华,这一过程的锻炼不仅可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信息的提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最后,加强成果的学分转化和激励,比如创新项目的考核指标通常要求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者申请发明一项专利,这些成果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模块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如每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教指委的学科创新竞赛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载体平台。

(三)与毕业实习结合,组织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结合毕业实习,到企业进行生物产品研发,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绝好的策略。第一,加强企业进校宣讲,让学生对专业理论之外的“专业社会”进行了解,认识专业产品及其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第二,开拓产学研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研发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单位进行产品研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创新热情;第三,执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即校内和企业各一名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的指导,实现产品研发目标,指导学生从产品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具体研发过程以及研发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到最后新产品进入生产线,都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强考核评价方式,在产品研发结束后,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的打分,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特别优秀的还将得到学校的表彰,优先参与各种评优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创新激情。

四、实施效果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第二课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融合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质量、期刊论文写作能力、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和考研就业等发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在学院研究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师们将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使得课题的执行率和完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发表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考研率从20%提高到近年的40%,升学率从12%达到20%;自2012级以来,98.17%的学生毕业论文均为良好等级以上,近两年的抽查外审均在良好等级以上;近3年来,申报的各级创新训练项目103项,“互联网+”大学生創新创业大赛项目171项,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部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校级金奖银奖各1项、广西“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区级银奖2项、“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9年广西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类教指委大学生创新竞赛一等奖2项等荣誉;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近3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达99%以上。

总之,建立的以科研技能训练、依托竞赛的创新实践、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的专业第二课堂体系及实践在广西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获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晓磊,齐秋菊,霍旭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224.

[2]张静娜,王莉,粘永健,等.第二课堂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79-81

[3]王菊霞.基于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93-19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9JGB186)

作者简介:何秀苗(1975— ),女,博士,教授,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