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021-06-30何婉文李俊丰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何婉文 李俊丰

作者简介: 1.何婉文,女,广东佛山人,硕士,中山大学党委统战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李俊丰,男,广东广州人,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是当今社会的趋势,对大学生群体影响尤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移动互联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在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 性和针对性之同时,也可能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等负面作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对移动互联网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应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3-0093-04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用户人数的大量增加,人类已经正式进入网络时代。移动互联网则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为一体。移动互联网基于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无线通信以獲得服务。移动终端是指可用于运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大致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狭义上讲,在大多数情况下,移动终端指带有各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近年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变得非常普及,微博、微信、抖音、BILIBILI(一般简称B站)等各种网站(手机应用程序)也随之持续升温,成为人们交流的集中地和社会舆论的发动机,社会信息传递变得非常迅速。

这一客观现实为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①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备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更专门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如何利用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新技术保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这在学术层面和实践层面都颇具研究价值。具体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而言,一方面,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和形式,但不少高校仍只是在一个较为有限、表面的范围内对移动互联网加以利用,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这一重要问题,从整体上看仍未获得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当前面临如何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如何运用前沿教育技术、如何探索新型教育路径等新问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如今,WIFI、4G乃至5G等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流、交往的方式,甚至可以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沟通方式已让人们的社会性发生了质变。例如,在今天的中国,微信成为网络交流工具中的中流砥柱,截至2020年9月,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2亿。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性、轻便性和强时效性等特点,在此新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极大限制。其一,思政课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与课后教育严重脱节:课后教育跟不上课堂教育,课堂教育也无法精准地根据课后情况制定计划;其二,当面交流仍是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较大,如要利用合适的教室、协调开会时间之类。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则为突破这些限制,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条件。根据TalkingData(北京腾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发布的《2019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2019年底移动用户规模已超16亿,比2017年增长了2.5亿[2],而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群体。当前的大学生是所谓“互联网一代”,习惯互联网、熟悉是他们这一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使用移动互联网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换言之,移动互联网已经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甚至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并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日常时间和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据移动互联网是渗入大学生日常时间和空间的必要前提,甚至可以说,对移动互联网的有效占据便几乎相当于占据了大学生的日常时间和空间。

基于这一基本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可以做到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突破原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从固定的教室拓展到“移动教室”,使“聚集学习”变为“分散学习”,使“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动性、普及性、渗透性和有效性。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力建设和应用的思政课慕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理论上说,利用移动互联网让日常思政教育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利用任何设备,都可以进行。这同样便有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教育和学习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和针对性得以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也需要适当提高教育载体的质量,提高其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根据大学生对新事物和多样性的期待做出调整。如前所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群体,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移动互联网所塑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有效整合移动互联网,紧跟时代步伐,便能使教育方法更弹性、教育平台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由此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地调动起来,最终在总体上促进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尤其是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远离学生的教育就如隔靴搔痒,效果不彰。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此语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要强调针对性的最佳阐释。对移动互联网平台提供互动对话、信息收集、个性设计等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均有助于能促进教师设计和开展“精细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青年惯于使用电子设备、互联网络的鲜明特征,高度重视信息多媒体的融合运用,让提供、利用“多元而又针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路径成为可能;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即时通讯、舆情监测和通知等移动互联网功能,快速高效地构建、完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实现针对大学生不同群体——如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来进行个性化教育设计的目标;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迅捷的特点,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行为状态,从而把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等等。

二、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新式的技术环境和教育环境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问题。无论是受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者自身,都面临着多个面向的新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移动互联网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这种改变有良性的一面,如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的交流等等,但也存在负面效果。

其一,移动互联网上的不良、不实信息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甚至进一步引起行为偏差。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一部分实践经验较为缺乏、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不良、不实信息——包括谣言、政治导向错误信息、欺诈信息等等——很容易产生说服力,让他们对事情产生误解,并进而误导其行为。在实践中,确有部分学生会对这些信息不加防范,予以访问甚至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传播。再考虑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具有传递快、扩散广的特点,这些不良、不实信息对大学生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在不容忽视。

其二,个人移动终端可能会加剧网瘾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在传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并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剧了。近年来,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手机应用程序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趋势,手机甚至平板电脑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标配”,移动阅读、移动游戏和移动视频的市场迅速扩大,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使用粘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继续朝着多样化、依赖化的趋向发展,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过度依赖的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而互联网的过度成瘾问题则可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适应能力失调、學习不稳定和其他网络异化行为。

其三,个人移动终端容易导致阅读“快餐化”“碎片化”,影响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随着移动终端性能的提高和阅读类手机应用程序的不断改进,依托移动终端的阅读模式凭借动态文本、生动图片、语音阅读、大容量等优势,逐步削弱了传统阅读模式的地位,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但是,这种阅读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快餐文化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但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无法品味阅读的内涵,从阅读中真正汲取知识养分,无法进行深度的、真正的学习;此外,长期缺乏思考的快速阅读会削弱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由此可见,依托移动终端的阅读模式相当程度上是与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的。更不用多言的是,以微信、QQ信息、自动弹窗为代表的信息泛滥,其本身便会打断传统阅读模式的进行。

当然,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上述三个方面。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毋庸置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动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强势崛起,这让网上信息多元、广泛且良莠不齐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这除了如上文所言般会对大学生本身造成影响,亦同样会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造成影响,特别是会对其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其一,多元的信息来源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主流意见指引。在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信息来源较为单一,高校教育工作者能较有效地指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相较之下,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来源复杂多样,有些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信息供应商,也有的来自其他个人用户,因此信息规范便不易实现。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削弱了移动互联网参与者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每个人都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一,敌对势力的目的性诱惑也切实存在,这便导致了移动互联网上容易产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监测教育有效性的难度加大。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教育者和学生更多甚至主要是采取面对面交流、互动之形式,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比较及时、有效地监测教学过程,保证有序、规范的教学,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但出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一代似乎变得更习惯在网上交流,当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同桌吃饭,各掏手机”的情景,便是典型。在未曾找到其他有效途径的情况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减少也便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正了解、把握教育的效果如何。此外,如前所述,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而改变、发展。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习惯、不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其便可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变得“徒有其名”,不能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甚至相当于在教育过程中“缺席”了。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移动互联时代的应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上述影响,通过持续学习把握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特点,在充分“弄透”“弄通”的基础上,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之道并付诸实践。

(一)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网络渠道

如前所述,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拓展、贴合性和针对性的提升这两大方面。而充分开拓新的网络渠道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把握这些机遇、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的一大途径。

所谓新的网络渠道,首先是指以各种网站、手机应用程序为代表的信息“通道”。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已颇为重视对QQ、微信等主流移动社交工具的使用,但这实际上并不足够。因为社交工具远非当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全部方式,像抖音、B站等等通常被视为娱乐休闲工具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因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反而可能在大学生的信息接收及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少大学生在这些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乘坐交通工具、进餐、睡前等等各种场合都在使用之,因此可以说,只有利用起这些对大学生而言颇具影响力的信息“通道”,才能真正有效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在这方面,部分地方和组织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共青团中央便在B站上开设了官方账号,截至2021年2月,其粉丝数达773万,且不少视频都有百万级别的播放量,这显示出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其次,新的网络渠道,还可从新的信息“载体”这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说,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可更多地从传播效果考量的角度出发,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贴合大学生兴趣的信息形式,如动漫、短视频等等——毕竟、吸引学生点开链接、观看内容,是信息有效传播的基本前提。

总言之,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网络渠道的最终理想目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建设成时间维度上的终身教育环境和空间维度上的学习型社会,并使两者有机统一[4],从而实现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

面对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所可能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思考其本质和根源,寻找能“治本”的方法,而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创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变,便是这样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往往强调教师讲,学生听,这实质上意味着教育的重点乃放在“传递”二字上,只要完成“传递”,教育即告完成,教育者也往往预设此时教育效果即已达到。但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有必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意义”二字上,教育者不仅要将“意义”传递给学生,还必须教育学生如何认识、分析和理解“意义”本身。换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乃是为了让这一教育实现从灌输到引导的转变,通过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提高他们自身进行问题分析、行为选择的能力,如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辨识网上的良莠信息,如何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等等,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在面临移动互联环境所带来的纷繁复杂的影响时如何作出正确应对的问题。

(三)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其一,加大有效思想宣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工作沦为形式主义、教育实际效果不彰等问题。具体到移动网络环境中,则主要表现为如下的一些事例中:某些高校开通微信公众号来开展宣传教育,但只重内容而不重宣传,发布之文章阅读数寥寥;某些高校花费人力物力建设“红色网站”,但建好后内容却不再更新,等等。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有所偏差,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不能仅局限于“发声”,还在于在“众声喧哗”中突出自己的声音,更没有意识到坚持自身的主导地位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获得保证。如前所述,在移动网络时代,“众声喧哗”的情况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不再是“天然”的,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予以重视,并在实践中要想方设法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

其二,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手段,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也是高校在互联网监管与建设方面的三大重点任务。高校保卫部门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好对移动互联网的舆情监控工作,及时清除反动、迷信、淫秽等不良信息,防止西方不良價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蔓延,并出台管理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学校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保证高校有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必须时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发展新的教育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回应社会实践的要求。因此,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而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之时,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跟风,而应该在实事求是、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应变,进行自我变革。更应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继续保持对此问题的关注,积极展开探索,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以持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3(007).

[2]TalkingData.2019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EB/OL].(2020-04-10)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33092.html.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岳金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时空维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3—86.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