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教”融合的开发区职教模式的机理、问题与治理

2021-06-30王勇王蒲生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5期

王勇 王蒲生

[摘要]由于区位邻近性,开发区职教模式在产学相连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机制和创业就业的空间融合机制上具有突出优势。但在开发区职教“产城教”融合的实现过程中,仍存在院校与城区功能链接不紧、开发区职教中学校介入产业链不足、产业与教育功能空间分隔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强化区校合作“三层对接”、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措施,以实现“产城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区校合作;产城教;职教模式

[作者简介]王勇(1983- ),男,辽宁大连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176)王蒲生(1962- ),男,山西永济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校合作对北京高职贯通培养的促进机制和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ACAA17021,项目主持人:王勇)和201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贯通培养的实训衔接机制及支持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JYC023,项目主持人:王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0-0038-05

“产教融合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①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高职院校合作(以下简称“开发区职教”)作为一类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自开发区设立之初,便开设职教园区。当前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7个,全国已建或在建的职教城、职教园区近150个,依托地理空间邻近的开发区与职业教育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广泛存在并形成规模。然而,开发区职教这类数量庞大的办学体,在产城教融合背景和创新型国家驱动下正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开发区职教如何改革和转型,能够为更好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及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新思路。

一、开发区职教模式的逻辑机理:区位邻近性优势分析

开发区职教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升级形式,体现了产教融合的供需关系。首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纵观国外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都需要成熟的环境保障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如美国的“能力本位”培养人才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人才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培养人才模式。究其共性,校企合作是其最佳和必要的“路径依赖”。院校嵌入开发(高新)区之中与之融合,其人才培养必然受到产业网络的本地化影响,即所谓根植性,这种正向影响即区位邻近性优势。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与开发(高新)区的合作通常肇始于地理邻近性,再深入到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合作有利于深入开展和降低合作成本,这种多维邻近性比起传统有地理空间距离的合作更加便利。因此,开发区职教赋予了高职校企合作新内涵:一是专业设置紧跟产业调整,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三是创业就业与企业实现闭环对接。

1.产学相连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产学相连,设置对口产业的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也是开发(高新)区与高职院校的互需根基,是点(专业设置)、线(产学结合)、面(区校合作)联动的基础,可以避免职业教育与产业领域之间人才层次断裂、培养过程脱节、合作实践脱钩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从产业规律角度看,产业链、人才链演进带动教育链演进,开发(高新)区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反映了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向,开发区职教依托产业链,作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布局、调整、规划的直接依据,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反馈至高职院校,同时企业也吸纳和消费人才,成为人才的最终流向和出口。开发(高新)区产业集聚多种企业对应高职院校的多个学院,由点与点合作上升到集合之间的合作,学院的专业群比照开发(高新)园区的产业群,从而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另一方面,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角度看,在“产学相连”的产业环境中,专业是高技能人才技能成长的逻辑起点。宏观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人”的发展需要,应该与融入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一致,从而避免出现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孤岛”现象。微观上,高职院校专业的开发、设置、调整、教学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吻合,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求高度匹配。开发区职教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总体上满足了产业和教育双方的诉求。

2.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结合机制。在开发区职教专业联动的基础上,人才培养可以在办学、育人、师资、就业方面开展工学结合,即所谓的“四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结合、技能鉴定与课程考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合、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结合。首先,在办学方面搭建教学平台,共建企业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开发(高新)区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借鉴和选择当前多种共建模式,如共建实体企业、研发机构、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工厂以及共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其次,在育人方面共同开发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如采用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突破校企边界,形成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培训与企业员工到高职院校培训的人才培养双向流动机制。再次,在师资方面加大双向交流。高职院校既可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轮训,又可提供企业师傅兼职岗位。师资的流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最后,在就业方面的链接。开发(高新)区企业作为培养和培训技能型人才的载体,为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就业机会,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区校合作的区域邻近性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了办学、育人、师资、就业等多维工学结合机制。

3.创业就业的空间融合机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创业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叠加和融合。开发(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发展空间需要技术人才来支撑,同时也是高职教育人才输出、实习就业、创业孵化的目标空间。作为叠加的地域空间,可以涵盖诸多单一的功能单元,如创业园、创意产业园、“众创”空间、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小试、中试)基地等形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凭借融合空间既能感受到“场”又是场中的“物”,由此可以归纳出开发区职教合作空间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产生桥接效应。一方面通过园区企业、高校、政府等组织的联结建立正式的关系网络,这一显性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基于地缘或校友等社会关系,不同群体在交流接觸和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形成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这种隐性网络为创业就业提供正向促进效应。二是产生场域效应。职业教育是由教育场域和生产场域相互交合构成的跨界教育,正如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的“一个场域可以被界定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②。野中郁次郎从个体角度论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时,提出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载体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化场、练习场”。与其相类似,开发(高新)区发挥着创业转化的场效应,不仅包括邻近的科技活动场所,满足技术供需交流和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交换的需要,也便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与产业零距离对接,同时还是创业文化氛围传递的依托场所。

二、开发区职教“产城教”融合的现实问题:校企合作到区校合作的反思

开发区职教凭借区位邻近性虽然有专业设置产学联动、人才培养校企互动、创业就业空间融合的优势,但在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新目标上仍然比较滞后。而反观世界创新活跃的典型地区,其正由校企合作“点对面”的模式演进为“面对面”的模式,如当前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技城等都是“区校合作”的典范。究其实质,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空间融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实现“产城教”融合,即实现产教、城教、产城融合。简言之,城市是产业与教育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产业发展影响教育和城市,教育为城市和产业提供人力资本。事实上,“产城教”融合理念正是基于政府、产业、高校合作的创新三螺旋模型。现实中,职业教育“产城教”融合面临着院校与城区功能链接不紧、学校介入产业链入不深、城教空间亟待优化等问题。

1.院校与城区功能链接不紧: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首先,开发区职教在响应城市定位转变上滞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会对开发区和教育提出要求,院校调整发展方向响应诉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容易出现滞后。自1984年我国设立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演进经历了“生产聚集—产业主导—产业完善—产城融合”四个阶段,开发区职教并未凸显出明确的办学特征。当前国家对产业园区的开发正处于产城融合的第四阶段,更注重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园区创新及转化功能,很多区域都被重新布局和定位,如提出“产业新城”“高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智能化之城”等。而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定位转变往往滞后于产城融合演进。其次,开发区院校与城区产业升级的链接不紧。伴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区职教主要侧重和跟随传统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升级,对现代服务业以及城市发展和社会出现的新型产业和新职业需求重视不够,办学上重产业发展而轻城市需求或区域需求,尤其伴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日渐模糊,容易出现职业人才供给与社会民生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2.开发区职教中学校介入产业链不足:人才培养方式创新问题。学校介入产业链是开发区职教模式的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区职教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产业链结合不足。开发区职教不是简单聚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还应聚合涌现出新的模式。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探索状况,目前主要形成了9种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招生、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发区职教的优势在于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模式同时开展。在区位邻近性优势下,开发区职教的校企合作可以不局限于与单一企业的合作,而是进入与产业链合作的阶段。但是,由于“企”和“校”主体的多元以及职教相关利益的多元,在“趋利性”和“公益性”博弈下,学校很多学科并未根植于产业链,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深入。另一方面,开发区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合不足。开发区职教可以变革教育模式,如果照搬传统课程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就难以发挥其优势。据“产城教”融合的需要,从学生考核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出发,从底层架构重构知识模块以及按工作技能需要和生产环节来重新定义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对接,就会出现理论和实训结合度弱、教师和师傅协同性差、学校和企业关系松散、黏合度低等问题。

3.产业与教育功能空间分隔:城市空间布局与政策配套问题。首先,产业与教育功能空间分隔缺少交汇空间使得“产城教”融合弊端凸显。产业园区在设立初期地理划分成诸多区位功能单一的条块,尚未兼顾居住和商业等功能,这种布局弊端逐步成为开发区职教发展的瓶颈。创新活跃地区空间布局,并非产学研单一功能片区组合,还涉及宜学、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等功能。因此,遵循城市的治理逻辑,在开发(高新)区与职教院校等单一功能区之间除了提供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引入配套生活设施和功能空间。其次,“产城教”融合涉及产业、科研、人才等多方面配套政策。创新要素的聚集需要科技与商务、产业、文化、资本的有机结合,开发区职教既是一个大系统需要聚集创新要素,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构成需要。同时,作为学习型城市的题中之义,“产教城”融合能够提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终身学习、社区教育等功能,提升城市的创新品位和文化实力。

三、开发区职教模式的提升策略:“产城教”融合的改革路径

开发区职教模式需要转变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定位和“产城教”融合的时代背景,解决由于城市定位转变、开发区职能演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融入产业角度,强化开发区职教“三层对接”,提高合作幅度和丰度;从职教变革角度,要改进人才培养方式,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训模式;从融入城区角度,要增强城市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融合,融入创新生态系统。

1.强化区校合作“三层对接”,提高合作幅度和丰度。强化开发区职教“三层对接”,即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这一目标依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推动的有效联动。首先,政府作为开发(高新)区的治理者和企业的服务者在区校合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功能,开发区与职教合作包含“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企校合作”等多种形式,政府应发挥调节和导向作用,促使高职教育与开发(高新)区产业协调。其次,开发(高新)区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促进产教融合,即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多层次融合,对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提供建议反馈、参与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最后,院校主动推动专业对接行业产业,根据行业需求、企业利益诉求开展专业建设,在招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学生岗位实践多样化,为学生谋职就业服务、为教师企业实践谋求渠道。

2.改进人才培养方式,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训模式。开发区职教为变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供现实可能,能改进甚至重新设计人才培养多个环节。一方面,构建“岗位—课程—岗位”的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以任职要求为起点,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逆向倒推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将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并转换为学习任务,构建“职业仓”,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企业课程模块、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精确对接产业节点的专业方向课程和满足学生职业迁移的专业任选课程。开发(高新)区众多企业能够提供多样性的岗位,解除了实训岗位难以获得外部资源的限制,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来共同设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学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构建“认岗—跟岗—顶岗”的实训模式。实训课程占据高职教育的“半壁江山”,依据区校结合的邻近性优势,变革“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现实训练与实操实训之间的互补关系、融入关系、顺序关系,搭建“现实训练—课程理论—实操训练”平台,区校“面对面”合作比校企“点对面”合作幅度更大更充分,学院与企业互为彼此的教育培训基地,学生实践具有较强的“工学交替”方式——跟岗,不同于“认岗”(学生到企业参观,主要是观摩),也不同于“顶岗”(学生在岗生产实习),跟岗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便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及时衔接,及早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换和观念转变。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融入创新生态系统。开发区职教是产业与教育、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以及创新创业与教育空间的融合,可以突破地理位置条件约束,形成要素完整的“沉浸式”创新创业空间。首先,创建创业与教育有机融合的物理空间。例如,高职院校留置空地或者布置一块交汇空间,设立创业园,对一定比例毕业生进行扶持、政策优惠甚至无偿地提供办公场地,在校学生也可参与其中,让毕业生起到朋辈教育和示范作用,甚至可以引入外部创业团队进驻。对教师而言,将可转化的科研项目引入创业园,将产业技术融入产业实践,同时,在专业教学中及时反馈市场中具体的创业项目和产业进展。其次,创建基于产业的创业教育空间。区校合作下创业空间有助于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如基于实践建立案例库、导师库、项目库、课程库等;便于开设创业课堂,如创业兴趣类课程、创业通识类课程、创业专业类课程等;便于组建学生创业社团、孵化创业团队,创建以校友纽带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最终形成涵盖创业启蒙、专业训练、扶持创业等功能的创业教育空间。最后,将开发区职教纳入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由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产业与投资人、各类中介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构成,开发(高新)区作为创业链的先导区、产业链的培育区和资金链的反哺区,职业教育应在其中吸纳三条生态链条中的优质资源。

[注释]

①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業技术教育,2019(7):95.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参考文献]

[1]顾绘.产教深度融合: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8-11+26.

[2]马鹤丹,刁玉柱.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区校一体化互动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2):86-88.

[3]王勇,王蒲生.产学研结合“旋转门”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05-108.

[4](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钟静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双主体培养食品检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例[J].轻工科技,2015(6):174-175.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