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鼓琴”的启示
2021-06-30唐爱民唐静月
唐爱民 唐静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师襄子认为孔子已经会弹了,就催促孔子学新的曲子,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彻底理解这个曲子,仍然需要继续练习,仔细体会,认真钻研。其间经历了“习其曲”“习其数”“习其志”,一直到“得其为人”,孔子才感觉到已经获得了这个曲子的真谛。可见,孔子认为学鼓琴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弹琴的技法,还需要掌握曲子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能够对作曲的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学习鼓琴的故事对于当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和学生学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坚持“知其一也知其二”的原则。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围绕的中心是“考什么”“怎么考”,原则就是考試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考多少我们就教多少。本来经过精心编写颇为完整系统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非常有价值,但是,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经过“考试大纲”的肢解后就变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就是有些学生虽然能够“习其曲”但却不愿“习其数”,他们只满足于掌握了指法、可以弹出来,至于节奏韵律等,由于被“考试大纲”屏蔽了,学生也就自然放弃了学习和探究。显然,这种碎片化的课堂教学拆散了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失去了对教材知识的完整和全面的把握,致使从知识向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失去了应有的知识基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无法真正落地。应试教育对教材知识的“挑肥拣瘦”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制约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摆脱应试的束缚,鼓励学生对已知的知识进行创新解读,从而实现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跨越,让学生在学习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收获“知其一也知其二”的成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坚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原则。从知识的广度上看,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创新,实现知识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延伸。但是,从知识的深度上看,仅仅达到“知其一也知其二”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认知层次上有所深化。认识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受它。因此,在学习中仅仅了解了现象还不够,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仅了解了结果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之间的关系就是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关系,就是结果与原因的关系,因此孔子在“习其曲”及“习其数”的基础上还对蕴含于“曲”与“数”之内的“志”进行探究和挖掘。把握隐藏于“曲”与“数”之中的“志”,可以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促使知识与技能上升为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受到正确理念的洗礼,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成风、思辨成风、创新成风,生成学习力。
再次,坚持“闻其声也知其人”的原则。孔子学习鼓琴的过程中,从“习其曲”到“习其数”是其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变化不是根本的,仅仅是程度上、数量上的变化。但是,当孔子的学习从“习其曲”和“习其数”发展到“习其志”,这个变化就是根本的变化,表明孔子对曲子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更加高级的理性认识阶段。人的认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认识还需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习其志”也不是认识的终点,还需要在“习其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其为人”。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有的教师往往会依据这些只言片语,对人物本身进行标签化的简单评价,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无疑背离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孔子的“得其为人”就启示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探究教材选用的这些名言的内涵和思想,还需要结合被引用名人的其他观点,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物的全面认识。从“习其志”到“得其为人”,不仅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名人名言进行全面呈现,还要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此时,向学生们展现出来的不再是苍白无力的语言,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也有情节的活生生的人和事,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形成。
探究是无止境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认识可以有起点,但永远没有终点。孔子学鼓琴的故事对于当前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今天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永远不是肤浅的,教师不能被功利迷住双眼,需要以真实的情境和科学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学习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应该只是短短的几年,如果中考或者高考结束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就消失了,显然这种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提倡的教育应该是长效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核心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学生来说,需要借鉴孔子学鼓琴的成功经验,增强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唐爱民系江苏省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正高级教师;唐静月系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