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影音档案修复与传播路径探讨

2021-06-30周子晴

北京档案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播人工智能

周子晴

摘要:影音档案的修复带来了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回归与交融,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为其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剖析利用AI技术修复百年前北京影像引发社会热议这一案例的成功原因,提出人工智能视域下影音档案修复与传播应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聚焦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深挖影音档案潜在价值;纯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如史如现尺度;用心打造社交媒体平台,寻求主流媒体合作共赢;积极培育影音档案修复意识,提升档案工作者想象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 影音档案 档案修复 传播

影音档案用视频和声音定格历史,透过方寸胶片重现过去百年光影,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但保管不善、时间流逝等对影音档案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影音档案画面泛黄斑驳、不可读取成为无奈又不争的事实。影音档案修复能让过去时光重现,但人工修复商业回报难以覆盖巨额时间和人力成本,一直是档案部门的边缘地带。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重要着力点,人工智能助力影像补帧、上色、超分辨率提升的工作流日趋成熟。2020年5月,一位网名为“大谷Spitzer”的北京青年在自己的bilibili视频平台和微博账户上发布了两段用AI修复的百年前北京影像,引发网络空间剧烈反响,标志着影音档案修复开辟新篇章。

一、时代背景: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与助推

(一)影音档案修复带来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回归与交融

第一,影音档案修复助力历史景象钩沉。影音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记录城乡历史脉络变迁与传承轨迹,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历史之维和社会发展。第二,影音档案修复推动文化景观重现。“文化景观”从景观的角度强调了“人”与“客观景观”在历史、现在与未来时空下的相互互动。[1]影音档案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意蕴,使已经消失的珍贵历史文化景观得以再现。第三,影音档案修复打造大众怀旧场域。怀旧思潮表现在怀旧的主体呈现群体化、大众化,怀旧方式呈现商业化、符号化、生活化和流行化的特征。[2]影音档案修复让人们的怀旧之感有所安放,身份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相伴而生。第四,影音档案修复促发记忆再生产。通过唤醒、强化、展演档案记忆,能抵抗社会失忆、群体性记忆偏差和记忆虚构等现象,维系族群凝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揭示历史真相。

(二)AI技术带来无限可能

第一,档案部门一直不懈寻求人工智能发展新业态,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科大讯飞,打造智慧档案并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构建新型人工智能智慧档案行业标准[3],AI档案编研、AI档案鉴定等领域正表现出惊人潜力。第二,影音修复事业正蓬勃发展,如优酷启动的影视剧修复计划、爱奇艺的团队自主研发的ZoomAI软件等,都为AI修复提供经验借鉴。

二、实践探索:AI修复百年前北京影像成功经验分析

(一)内容挖掘:微观视角窥探时代全貌

影像视频共分为上下两集,共计十五分钟,第一集是法国摄影师摄于天安门城楼,记录了百年前北京正阳古桥附近的街道原貌;第二集视频取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视觉影像库(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 nas Moving Image Research Collections–MIRC)。不同于以往的宏观国家叙事,此视频的记录对象是百年前北京街道上的建筑、人流车流、赶集吃食、贩夫俗子、买卖吆喝、民俗乐队、焚香拜佛、嫁娶殡丧,甚至是剃头逗狗,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被精细刻画,纪实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百年前北京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既能从微观视角审视百年前的北京这一历史横截面,又能从北京这一特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窥探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境,历史的厚重感与微观叙事的细腻感交织,给人以感动和震撼。

(二)技术支持:人工智能赋予无限可能

第一段视频修复共耗时一个星期,时长近十分钟。总共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开源AI项目,首先用DAIN软件补帧,实现画面从6—8帧到60帧的飞跃,让视频更加流畅不卡顿;再用ESRGAN软件,倍增画面分辨率,提升画面清晰度;再用DeOldify软件完成画面上色,实现从黑白到彩色的视觉升级;此外用VirtualDub软件做了降噪处理。除此之外作者还选取了闫秋霞、骆玉苼等北京民乐大师的音乐作品和白龙观的钟声、念诵经文声等作为配乐,历史的画卷徐徐铺陈,给人以时光交错的感觉,令人动容。第二段视频除了画面的修复外,还利用了DeepRemaster项目自主研发的相关软件完成了视频原音的修复,沉浸式体验让人流连忘返,技术革命带来的体验升级、升维。

(三)传播媒介:个人媒体主流媒体交融

在媒体加速社交化和移动化的趋势下,曾掌握传播话语权的主流媒体逐渐面临包括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社会化新闻生产新行动者的竞争与挑战。[4]在日益复杂的传播语境下,这类自媒体内容与主流价值高度相符、引发剧烈社会反响后官方媒体寻求合作的传播方式十分稀少,且意义非凡。2020年5月8日,第一段修复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巨大轰动,转发点赞评论数据呈现指数式增长。5月10日,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发布相关资讯并开通话题“AI修复百年前北京影像”,达到舆论巅峰。第二段视频由“大谷Spiter”和央视新闻联合发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除此之外,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在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软件上都发布了相关资讯。

(四)情感共振:从个体乡愁到群体怀旧

“因为打小就生活在北京,所以对这段影像格外有感触,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5]大谷Spiter”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视频中从前門到王府井、中山公园的行动轨迹正是他的儿时回忆。2014年他远赴纽约,2020年因疫情全面爆发无法归家,这段人民日报于2016年发布在国外网站上的影音档案牵动着他的乡愁。影音档案触发了受众强烈的情感共振,其不再是概念的、宏观的、文字的、被描述的、被审视的,而是具象的、细微的、鲜活的、参与式的,受众既有沧海桑田的感慨,也有时光飞逝珍惜当下的动容,这场个体乡愁到群体怀旧的情感震荡成为这段影音档案广为流传的重要精神内核。

三、相关启示:影音档案修复与传播策略

(一)聚焦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深挖影音档案潜在价值

特色档案资源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通过平时的收集或征集等不同方式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文化特色、边疆特色、民族特色、历史特色等地方特色的馆藏。[6]一方面聚焦地方特色民俗影音档案,如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纪念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能深耕原住居民的地方依恋和乡土感,提升族群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如纪录片《澳门记忆》记录的澳门胜景以及市井生活风貌;另一方面着力地方特色红色档案资源的修复和再现,如战争时期的录影录像、革命战士口述档案、伟人档案等一系列丰富的档案资源。红色档案作为弘扬红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意义。

(二)纯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如史”“如现”尺度

AI修复作为一种机器深度学习与模仿的工具,“历史再现”还是“历史欺骗”的质疑与之相伴相生,能否保证画面色彩的历史真实感以及人工修复的质感一直饱受争议,修复画面的网红感和廉价感也备受诟病。因此要坚持人工修复与AI修复相结合,把握好“如史”和“如现”的限度。此外,既能通过大数据的智能推送和精准投放,根据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算法推荐,将修复版影音档案推送给目标群体;又能根据用户观看停留和回放的时长和频次等数据,挖掘出符合大众期待和要求的精彩片段,将之剪辑为短视频进行相关营销,“以短带长”,获得更多流量和曝光量。

(三)用心打造社交媒体平台,寻求主流媒体合作共赢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8]社交媒体平台蕴含的巨大价值亟待档案部门开采利用,因此打造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影音档案传播窗口或将成为影音档案传播的捷径。第一,需要清晰认知短视频平台与影音档案的高度匹配,可以发布简短片段到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第二,寻求与官方主流媒体的合作共赢,与其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初期可以为主流媒体提供素材,但需要注明档案馆达到流量牵引的目的,后期可自主经营,通过在热门话题下发布相关精彩内容,充分利用用户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怀旧心理等增加曝光度,活跃在大众视野。

(四)积极培育影音档案修复意识,提升档案工作者想象力

当前影音档案的修复和传播工作鲜少涉及,因此首先需要培养档案工作者的相关意识,借鉴科大讯飞与浙江省档案馆合作打造声像档案智能管理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携手安徽大学应用“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构建利用导向的历史照片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7]等成功经验,加速人工智能与影音档案修复的深度融合。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对档案工作者也提出新要求,科技发展作为激发人类想象力的工具将创造更多可能,技术进步永不停歇,而档案工作者的想象力才是第一生产力。

影音档案是历史的复活,是文化的再现,是情感的触发,也是记忆的复苏,影音档案修复刻不容缓。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赋能影音档案修复正显示蓬勃生命力。档案工作者要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势这一前沿技术勇立潮头。想象力经济时代已然来临,档案工作者也蓄势待发前景光明。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奥尔斯,韩锋,王溪.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J].中国园林,2012,28(5):16-18.

[2]郑宇飞.怀旧文化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4):12-13.

[3]中国档案报.国家档案局科研所与科大讯飞签署协议[EB/OL].(2018- 07- 16)[2021- 03- 08].https://www.saac. gov.cn/daj/yaow/201807/ 8d891c30c3674885a119ee6df7e6ca90.shtml.

[4]张志安,汤敏.新新闻生态系统:中国新闻业的新行动者与结构重塑[J],新闻与写作,2018(3):56-65.

[5]北京日报客户端.远在纽约的北京小伙,用AI修复了100年前的北京老影片[EB/OL].(2020-05-10)[2021-03-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66292199318120115&wfr=spider&for=pc.

[6]归吉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档案学研究,2020(1):97-10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1-03-09].http:// 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8]張斌,马仁杰,牛力,等.人工智能+数字人文:高校历史照片档案智能编研平台新探[EB/OL].(2021-03-04)[2021-03- 09].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1- 03/04/ content_318045.htm.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猜你喜欢

传播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