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竞争中锻造中国品牌
2021-06-30
5月10日,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活动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优化供给、扩大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坚守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提升敢于在开放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围绕市场特别是消费者需求,立足创新、追求卓越,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公平竞争中锻造品牌,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综合竞争力,使更多中国品牌成为国内外市场值得信赖的选择。
要克服品牌本位主义
李克强总理对今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的批示言简意赅,高屋建瓴。“优化供给、扩大需求”点出了加强品牌建设带来的两种价值,即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如果认识不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核心所在,把注意力过度放在品牌附加值方面,可能就会步入误区,走偏方向。
要想推进中国品牌战略需要凝聚共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产品价值为基础,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但结合我在各个领域的多方面长期观察,我认为在品牌理论和实践中,要克服“品牌本位主义”,即狭隘地就“品牌”而论“品牌”,认识不到品牌与品牌化问题具有综合和全局的本性,忽视品牌存在和发展的复杂情境。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品牌建设是企业战略和管理全部工作的体现;品牌建设的目标是要把自己放在国际市场的坐标中,衡量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大导向”促品牌建设
李克强总理对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所作的重要批示与他自2018年中国品牌日以来历年批示精神一脉相承,深刻地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我国品牌建设的指导方针。他在批示中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我国目前品牌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还反映了我国品牌建设的客观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消费者为导向。品牌建设要重视科技创造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专业细分力量,从而打造新模式、新业态。品牌建设自始至终要坚持质量第一,提倡工匠精神,以细微处见真功夫,产品生产或提供的服务必须精益求精。
二是以市场开放为导向。品牌建设要在充分的市场开放中,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实现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以此锻造品牌。做到这些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氛围。各方要加强品牌法制化建设,促进各类品牌在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中,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国际化为导向。对标国际一流的强势型企业品牌,在持续不断的“走出去”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催生一批值得信赖的世界级强势品牌,以此显示中国品牌优势,传递中国价值追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中担当重任。
以创新驱动与质量支撑“平视”国际市场
李克强总理在对中国品牌日活动的重要批示中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体现了质量与效益联动的思想。要想做强做好品牌,需要把握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强调品牌以质量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升效益;质量与效益联动,体现了质量在品牌与市场经营关系中发挥的关键支撑作用。
國内外市场并重,双循环发展,强调与国际市场公平竞争,中国品牌要有勇于“平视”国际市场的信心与勇气,不仅能与国际市场对接,还能在供给与消费层面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提质”基础上“扩容”,“使更多中国品牌成为国内外市场值得信赖的选择”。其中,“更多”说明我国需要一大批优质的品牌涌现出来,跻身于全球强势品牌阵容中。企业不仅要在业务上拓展市场,还要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新是驱动优化供给的根本,企业要坚守“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立足创新、追求卓越”。对供给侧的要求是“优”,而不只是“良”或者“合格”。围绕品牌开展工作,应该在做精做细方面多下功夫。只有提高责任心,用心做事才能达到极致。强势品牌之所以“久负盛名”,是因为品牌要做长做强,就需要品牌人勇挑重担,肩负使命,永不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