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藤野先生》一文的现实意义

2021-06-30陈敬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摘 要:在面向初中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时,必须有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那就是必须让学生领略到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追求文本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视角去重新解读经典文本——当然这里所说的重新解读也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弃,相反更应当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去赋予学生能够获得生长的新意义。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并面向现实去解读《藤野先生》。强调文本解读或者教材解析,必须关注其现实意义,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应当是让这些学生具有面向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 现实意义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教材分析基础之上。教材分析是一个宏观工程,是由微观的文本解读构成的,可以说微观的文本解读就跟细胞一样,构成了整个初中语文教材解析的整体。作为一线教师,无论是面向学生的日常教学,还是面向自己的专业成长,都是建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的。文本解读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不同的视角之下,文本解读的结果以及相应的教学实践过程也有所不同,选入教材的文本往往都具有经典的意义,而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文本总能够以时代的光辉照耀古今。所以在面向初中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时,必须有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那就是必须让学生领略到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这对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长时间囿于应试的教学背景中,引导学生超越应试,去面向现实领略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應当成为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觉选择。本文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文本解读的视角差异

追求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挑战,因为追求文本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视角去重新解读经典文本——当然这里所说的重新解读也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弃,相反更应当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去赋予学生能够获得生长的新的意义。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藤野先生》是一篇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再要讲出新意,恐怕并不容易。a笔者以为,要在传统的螺蛳壳里做出新的道场,确实不易,但是如果将文本解读的视角切入现实视角,那就有可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因此这里想先谈一谈文本解读的视角差异。

在传统的文本解读中,教学《藤野先生》最容易出现两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是阅读情感的路径有误,二是阅读情感的程度肤浅。于是有教师进而提出从“藤野先生:一束微弱而温暖的火焰”“藤野先生:一把温柔而锋利的解剖刀”“藤野先生:一口低沉而永恒的警钟”三个方面去详细解读《藤野先生》。b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这是一种突破,但是我们仍然应当看到,这样的努力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进行的,如果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学生在这样的文本解读视角之下,会有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那文本解读可能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天地。

关注《藤野先生》一文的现实意义,就是基于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的获得感而考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一考虑非常重要,好多学生在记得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之后,仅使其作为机械复述或者课后的一些“谈资”,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教学结果。让学生在认识到经典文本的价值之后,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有一个剖析的眼光,这既是经典文本的价值所在,也是鲁迅先生的著文初衷。

二、基于现实的文本解读

任何一则文本都必然有其现实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研究认为,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承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的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c这样的解读笔者是认同的,但是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更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并面向现实去解读《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段话在学生读来,常常会引发两种反应:一种情况是学生义愤填膺,认为鲁迅的日本同学瞧不起中国人;另一种情况是学生非常感慨,国家一旦弱小,那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国民就会被欺负、被侮辱。在这两种情绪作用之下,好多学生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对日本人的愤恨感觉。

面向历史,学生形成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而且也很显然不应该将其理解为民粹;但是同时要注意的是,完全让今天的学生处于这种历史仇恨当中,又不是恰当的教学之举。但是要矫正学生已经形成的认识,靠着教师机械的讲授又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仍然应当是依托文本,让学生在文本的解读当中形成可以回顾历史,同时又可以面向未来的观点。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么做的:在学生形成了上述观点之后,不急着去改变学生的观点,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去解析文本,重点解析的也就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幻灯事件。幻灯事件里面,最让学生刻骨铭心的应当是这样一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里所说的“他们”当然是留学的中国人,当然不包括鲁迅,这个结论是分析这个教学环节的基础,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日本人瞧不起中国学生,让我们感觉到愤怒或者愤慨,那中国人这样的表现,你又是什么感觉?好多学生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性与国别是无关的,鲁迅先生要改变的是人性中的糟粕,而不是国别!于是可以再回过头来看,日本人当中有没有鲁迅先生欣赏的人呢?学生一下子想到藤野先生。这个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观感,于是关于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丰满、立体起来。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来判断学生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所形成的认识是否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对此笔者的判断是符合的!众所周知,对《藤野先生》一文体裁的判断,历来是有两种不同观点的,我国的教材及其主流认识认为本文是散文,而日本学界在研究的时候则提出“弃医从文”的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d其实从学生认知发展与价值观建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一个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弥合课文体裁的争论的矛盾,因为无论是什么题材,都无法否定当时人性的一些弱点,而鲁迅先生所发现的中国人身上的弱点,以及藤野先生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也正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到了方向。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依然是适用的,是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的,本文所强调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必须面向现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让学生感受现实意义

回到文本解读这个主题上来,强调文本解读或者教材解析,必须关注其现实意义,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应当是让这些学生具有面向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显然不在于到故纸堆里寻找一些现成的观点,而在于面向今天的学生,面向今天学生的认知基础,面向今天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经典文本意义的阐释与演绎,来为今天的学生形成可以面向现实的观点落地,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解读当中感受现实意义,并不是回避其固有的经典意义内涵。相反,经典文本的经典意义与传统不变的理解,应当成为文本面向现实并建构现实意义的基础。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事实上在《藤野先生》一文的解读当中,笔者也坚持了这样的思路,课文中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体现在帮“我”突破精神困境上,而今天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困境,要想突破这些困境,他们往往也需要像藤野先生这样的人带来一些精神动力。而这,正是笔者强调文本解读要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初衷。

a 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第16—20页。

b 杨晓闻、汪昌友:《藤野先生:让“我”弃医从文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想》,《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5年第6期,第65—66页。

c 李宗刚:《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1—65页。

d 潘世圣:《事实·虚构·叙述——藤野先生阅读与日本的文化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13—118页。

作 者: 陈敬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南屏初级中学教师。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