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地质勘察及工程评价
2021-06-30耿军民张云飞
闵 丽,耿军民,王 珏,董 雪,张云飞
(1.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抽水蓄能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市 100161;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10)
0 引言
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系统、地下厂房、上/下水库的形成常常伴随着大规模开挖,加上厂内、外连接道路开挖等因素,导致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弃渣量较大[1]。伴随着国家、行业层面对弃渣场安全、水土保持恢复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抽水蓄能电站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占用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的需求也越来越高[2]。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物源来源复杂,堆渣时间长,渣体内部地质条件复杂, 变形破坏呈现多样化,同时受设计阶段、勘察深度、不同设计方案的影响,以及受潜在地质灾害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渣场变更、征地范围调整等情况时有发生。通过行之有效的弃渣场的勘察、及时科学的评价工作,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顺利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7]。
1 工程概况
1.1 弃渣场基本情况
某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开发方式为日调节抽水蓄能电站,电站规模为大(1)型一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按Ⅰ级建筑物设计。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可知,工程场区基岩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30.8gal(1gal=1cm/s2),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好,不具备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诱发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
下水库弃渣场位于右岸坡库外、改线公路西侧冲沟内,弃渣场主沟为北东向,冲沟长约800m,地势平缓,坡降小,地面高程为280~475m,沟中常年流水;弃渣后渣场区总体呈台阶状,第一台阶台面高程在325m左右,第二台阶台面高程在350m左右,第三台阶台面高程在410m左右。弃渣场渣场占地面积18.90hm2,设计容渣量477.43万m3。该弃渣场规模为特大型弃渣场,拦挡防护设施级别为3级,弃渣场防洪设计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防护措施包括拦挡工程、截排水工程、沉沙工程和土地整治工程。2014年,该弃渣场开始堆渣,目前已基本完成堆渣施工。
1.2 弃渣场空间形态
弃渣后渣场区总体呈三层台阶状:第一台阶台面高程在325m左右,台面长约220m,最宽处约60m;第二台阶台面高程在350m左右,台面长约300m,最宽处约60m;第三台阶台面高程在410m左右,台面长约365m,最宽处约85m。下水库弃渣场示意见图1。
图1 下水库弃渣场Figure 1 Residues spoil areas of Lower reservoir
2 技术问题及路线
2.1 技术路线
充分收集弃渣场及周边相关勘察资料,采用地质调查、钻探、物探、原位试验等综合勘测手段,研究弃渣体的具体参数,并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地勘工作技术线路图Figure 2 The framework map of technical route
2.2 勘察方法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对四级以上弃渣场及防护工程进行地质勘察,规定了地质勘察应包括的工作内容[8]。本工程通过资料收集,采用地形测量、地质测绘、钻探、物探、现场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及地下水位长期观测等多种勘察手段,研究弃渣体现状下的空间形态特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结合现场与室内试验、工程类比和稳定性计算选取弃渣体力学参数,并综合弃渣体特征和现状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图3 现场探槽取样及大容重试验Figure 3 Field trench sampling and bulk density test
3 弃渣场物质组成分析
3.1 地表调查和钻孔资料分析
地表调查和钻探揭示,弃渣体大部分为开挖无用的全强风化花岗岩废料,部分为残坡积碎石土,但颗粒结构各部位略有区别,下伏为全、强风化花岗岩,未揭示有软弱土层。
在弃渣过程中,大颗粒(碎块石)随坡滚动堆积于原地面平缓处或低洼处,如布置于沟底钻孔JX1和JX4均揭示有一层碎块石土层,厚度1~3m。另外,第一平台弃渣体的角砾土,夹少量碎块石,颗粒多小于15cm,来源为全强风化花岗岩和残坡积碎石土层,第二平台弃渣体为含碎块石角砾土,且局部夹有碎块石土层,第三平台弃渣体为角砾土,主要为全强风化花岗岩弃料,颗粒粒径多小于5cm,夹少量碎块石。钻孔揭示弃渣体厚度统计见表1。
表1 弃渣体厚度统计表Table1 Thickness statistics table of spoil ground
图4 钻孔下长期观测管和物探作业Figure 4 Long term observation tube under borehole an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3.2 物探成果分析
弃渣体厚度和可能的物质组成分区,采用了高密度电法勘探,亦称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测区基岩为花岗岩,当存在风化、破碎、裂隙、构造等发育时,电阻率(ρ)将不同程度降低;覆盖层组成主要是角砾土、碎块石土,相关组成成分及基岩电阻率范围见表2。
表2 测区岩(土)体地球物理参数统计表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geophysical parameters of rock (soil) in survey area
第一、第二、第三平台坡体物探剖面揭示分别见图5~图7。经分析发现:整个剖面视电阻率值纵向呈现由浅到深逐渐增大特性,电阻率等值线成层性较好。上部的角砾土、碎块石土,电阻率表现为相对低阻特性;下部的基岩,电阻率值表现为相对高阻特性。
图5 弃渣场第一平台前部坡体物探成果显示物质组成Figure 5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slope in front of the first platform of the spoil areas
图6 弃渣场第二平台物探成果显示物质组成Figure 6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second platform of the spoil areas
图7 弃渣场第三平台物探成果显示物质组成Figure 7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third platform of the spoil areas
物探成果表明,覆盖层与基岩面分界线同原地形线基本吻合。
4 弃渣场稳定性评价
4.1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根据现场和室内试验成果及电站前期勘察成果,类比已收集到的类似工程,弃渣体及下伏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3。
表3 弃渣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Table 3 Recommended valu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of the spoil areas
4.2 稳定性复核
为了开展弃渣后渣场稳定性评价,选取典型弃渣场现状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剖面见图8。由于弃渣体前缘已建有拦渣坝,计算底滑面基本按原始地形,前缘剪出口高于坝体,后缘顺原地形上延。一般的弃渣体破坏启动,多为后缘渣体先滑动失稳,从而导致其前缘渣土体被推动,最后形成整体滑动破坏[7]。当不存在水流掏刷渣体坡脚时,弃渣的破坏多为推移式。
图8 弃渣体整体稳定性验算剖面Figure 8 Overall stability checking section of the spoil areas
按照基本工况和地震工况,采用瑞典圆弧法进行计算。由于该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故不考虑地震工况。采用边坡稳定计算软件计算出弃渣体最小安全系数为1.956,大于基本工况要求的1.3,弃渣场整体稳定。
4.3 整体稳定性评价
4.3.1 堆积坡比
现弃渣体分三台阶堆积,三台阶宽60~80m,非一坡到顶堆积,这种堆积方式对弃渣场整体稳定是有利;现弃渣场整体堆积坡比在1:3.0~1:3.5,小于设计坡比1:2.0,对整体稳定有利;弃渣体三台阶间高差偏大,现未按设计要求完成防护施工,现状下对弃渣场局部稳定存在不利影响。
4.3.2 物质组成
弃渣场主要由全强风化花岗岩构成的角砾土、含碎块石角砾土、碎块石土,少部分残坡积碎石土,弃渣体底部和中间未见软弱土层;弃渣体结构松散—中密状,向底部密实性渐增;弃渣体透水性向底部渐低,整体呈弱透水性,其储水性较差,仅弃渣体前部见深埋地下水;弃渣体现有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水文地质特征对渣场的整体稳定有利。
4.3.3 运行情况
弃渣场弃渣至今已近6年,弃渣场整体未见明显变形迹象,仅发现有沿3个平台临空部位发生局部的变形和滑移破坏,但经少量工程措施处理即可消除不利影响。
4.3.4 稳定性验算
对弃渣场整体稳定性验算可知,其最小安全系数>1.3,整体稳定。
5 结论与建议
(1)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勘察及评价分析,需通过资料收集、弃渣体现状下的空间形态特征、物质组成研究等工作,经工程类比和稳定性计算选取合适的物理力学参数,最终完成弃渣体特征和现状工程地质评价。
(2)抽水蓄能电站弃渣来源众多,主要包含筹建期进场公路、主体工程开挖弃渣等,也会包含建筑垃圾、砂石系统废渣等,为避免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稳定失衡、避免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高度重视弃渣场的设计和施工、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
(3)选定的抽水蓄能电站弃渣体大部分为开挖无用的全、强风化花岗岩废料,部分为残坡积土。经现场调查、物质组成分析、弃渣场稳定复核等工作可知,弃渣场未发生明显的变形,现状下整体稳定,在暴雨或人类活动作用下出现局部变形失稳的可能性较小。
(4)如果弃渣场局部发生变形和滑移破坏,应尽快开展坡体修复和必要的防护工作,修复损毁的地表排水系统,尽快完成弃渣场区绿化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并定期开展弃渣场变形监测工作和定期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