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曹溪寺华严三圣的X光照相检测及初步研究
2021-06-30相建凯董少华
相建凯,张 刚,董少华
(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王泽昊
(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
0 引 言
曹溪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安宁市龙山东麓。20世纪40年代初,建筑学家梁思成游寺后认为曹溪寺具有宋代建筑风格,寺内大雄宝殿属大理国时期建筑。大雄宝殿内,正面供奉西方三圣,壁后供奉华严三圣。其中,华严三圣属于木雕造像,1956年经全国佛协副会长周叔伽鉴定为宋代遗物。
曹溪寺华严三圣木雕造像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物和保护文物,掌握其制作工艺、修复历史和保存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历史久远,这些信息很难从文献中获取,因此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检测手段。选择X光照相检测,因为它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且检测结果直观,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物的检测分析中[1-7]。目前,大型木雕造像的X光照相检测文献鲜有报道,本工作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
1 检测设备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和设备
曹溪寺华严三圣照片如图1所示,释迦牟尼佛居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右协侍。其中释迦牟尼佛造像高约310 cm,宽约180 cm;胁侍菩萨稍小,高约270 cm,宽约150 cm。三尊木雕造像整体完整,表面描金,背后有装脏孔。X光照相检测的范围为造像的头部至莲花座,不包括背光和须弥座。未检测背光是因为背光与墙体相连,成像载体无法放置到背光与墙体之间;而须弥座则是由于其厚度过大,结构信息在检测图像中不易分辨。
图1 三尊木雕Fig.1 Three wooden statues
X光照相检测使用的是大连西奥特检测设备有限公司的THX-3006TD型X光机,其射线管电压范围为150~300 kV,最大管电流6 mA,设备照片如图2a所示。成像系统使用的是德国DUERR公司CRNet/HD-CR 35 NDT Plus成像系统,成像载体IP板(Image Plate)型号为HD-IP Plus 35 cm×42 cm,检测图像的像素大小为100 μm,设备照片如图2b所示。该成像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技术,CR技术将传统胶片成像的暗室处理过程简化为IP板的扫描过程,光线条件要求低,成像速度快,非常适合于现场检测工作。另外,得到的检测图像为数字图像,便于编辑、存储和使用。
图2 检测设备Fig.2 Testing equipment
1.2 检测方法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造像信息,根据造像体量大而成像载体尺寸小的实际,X光照相检测采取了自上而下分段拍摄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将两张IP板并列放置于木雕造像本体与背光之间同时进行拍摄,并在两张IP板的重叠处放置了“2”和“8”两个铅字进行标记,这样可以方便后期图像拼接。另外,由于释迦牟尼佛造像裙带部分过宽,超出检测范围,因此在该位置分别进行了左右补拍。其次,由于释迦牟尼佛造像和文殊菩萨造像的背部与背光之间有连接件,因此这两处无法进行检测,在拼接的X光图像中显示为灰度一致的区域。三尊木雕造像共拍摄了61张X光片。
1.3 图像编辑处理
由于木雕造像外形和材质的影响,再加上现场检测条件的制约,获得的原始检测图像质量普遍不高。为了便于分析结果,需要对原始检测图像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
1.3.1提取图像有用信息 拍摄时,为了能够得到造像各部位的信息,一般IP板覆盖的区域都大于造像的实际尺寸,再加上现场检测条件的影响,在原始图像中难免会出现无用影像,如图3a中的左侧伪影。为避免误判断,这些伪影都应予以去除。具体做法是先剪切掉图像的无用部分,再将有用部分的背景像素灰度值设置为零,效果如图3b所示。
1.3.2数字图像增强 由于造像各部位的厚度变化大,每次的曝光参数很难选择到最佳,再加上木质材料对X光的衰减系数较小,因此得到的原始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不理想。为了获得高质量的X光图像,后期使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8],这里采用的是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该算法可使图像充分利用每个灰度等级,同时也可有效增加图像的对比度。数字图像增强使用MATLAB 2012a软件实现,效果如图3c所示。
图3 图像编辑Fig.3 Image editing process
1.3.3拼接造像整体X光图像 对于分析造像的某些整体信息,拼接造像的整体X光图像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使用Photoshop CC软件进行图像拼接。拼接方法是先拼接同时拍摄的两张X光图像,再拼接分段拍摄的X光图像。同时拍摄的两张图像拼接可依据标记铅字,分段拍摄的图像拼接可依据图像特征点。三尊造像的整体X光图像如图4所示。
图4 造像X光图像Fig.4 X-ray images of the three wooden statues
2 结果分析
2.1 制作工艺
如图4所示,三张整体X光图像显示,三尊木雕造像的结构基本一致。造像主体部分由一块整木雕刻而成,通过榫卯结构和金属连接件固定在莲花座上,其胸腹部有较小的装脏孔和较大的脏洞。宝冠和裙带都是单独的木质雕刻,通过金属件与主体部分连接在一起。造像的手臂均用泥塑另做,通过金属件与木质主体连接。
2.1.1造像主体由整木雕刻 在每尊木雕造像的X光图像中,主体部分的木纹走势大体一致,颈部、肩部、肘部等关键部位均未发现榫卯或金属连接件。如图5a中,文殊菩萨颈部木纹连贯。唯一有问题的地方在普贤菩萨造像的左臂上,图5b所示有一拼接痕迹,形状为方形,但并未贯通手臂。推测可能是该处木质出了问题,经过了木质补配。综上,三尊造像的主体部分是由整木雕刻而成。
图5 整木雕刻造像主体Fig.5 Whole-wood carved statue
2.1.2宝冠和裙带单独雕刻 在三尊木雕造像的头部和手臂位置上,都可以看到有许多金属钉,在图5中表现为比周围木质更亮(金属吸收X光比木质多)。金属钉按形状可分为3种类型,如图6所示。对照造像的实物照片,认为造像的宝冠和裙带是单独雕刻而成,这些金属钉是用来将宝冠和飘带固定到造像主体部分上的。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在释迦牟尼佛造像的右裙带上还发现了泥塑现象,结合其他5个裙带都是木雕情况,认为三尊造像的原始裙带都是木质雕刻而成,现存的泥塑部分是木质裙带受损后用泥质修补产生的。修补的方法是先用金属钉钉入剩余木质,如果修补部分体积较大还要用细金属丝进一步造型,最后在金属钉和金属丝骨架上覆泥。
图6 三种金属钉Fig.6 Three types of metal nails
图7 释迦牟尼佛造像裙带Fig.7 Creature of the Sakyamuni Buddha statue
2.1.3泥塑制作手臂 X光图像显示,三尊造像的手臂均是用泥塑制作的。其制作方法是在造像的小臂或肘部木质上钉入金属钉,再在金属钉上缠绕一定数量金属丝造型。以金属钉和金属丝作骨架,最后在上面覆泥即可制作出手臂。图8显示了释迦牟尼佛和普贤菩萨手臂的泥塑结构。另外,图中金属钉附近发现有较暗的阴影,说明在金属骨架与泥层之间可能还有一中间层,其材质对X光的吸收比泥质更弱。结合泥塑传统制作工艺,推测这一中间层是用稻草或织物等有机类物质制作的,类似于束草工艺。
图8 手臂制作Fig.8 Arm making process
2.2 历史修复痕迹
如上所述,用来固定宝冠和裙带的金属钉形态多样,具体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粗细一致;Ⅱ型,一端粗,一端细,从粗端逐渐变细;Ⅲ型,一端粗(带帽),一端细,变细地方只在细端。在释迦牟尼佛造像的裙带泥塑修补中,也发现了Ⅱ型和Ⅲ型两种金属钉(图7)。释迦牟尼佛造像右手臂内的金属钉为Ⅱ型金属钉,而其他5条手臂内的金属钉均为Ⅲ型金属钉(图8)。综合以上信息,用以固定附件、作为修补泥塑骨架和作为手臂泥塑骨架的金属钉,其形状均有变化。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金属钉作用不同引起,也可能是造像后期修复引入。但Ⅲ型中带帽的金属钉,具有现代钉子特有的形状,因此三尊造像在历史上肯定修复过。另外,释迦牟尼佛裙带中泥塑的存在,也是造像经过修复的证明。
2.3 造像保存状况
三尊造像的X光图像显示,木雕的木纹清楚、金属钉边缘清晰,因此三尊木雕造像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但是,X光图像也反映出造像存在局部风险。如图4a所示,普贤菩萨造像存在一条裂隙,其位置是从头部开始经颈部延伸到腹部(图9)。胸部位置裂隙虽然看不见(这是由于脏洞的存在减小了胸部木质的厚度,X光过曝造成的),但从裂隙的位置和走向分析,可以认为是一条裂缝。这条长裂隙的存在,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造像的主体部分是由一块整木雕刻而成的。另外,如图7所示,释迦牟尼佛造像的裙带泥塑修补部分存在着泥层开裂和断裂现象,说明该部分也存在风险。
图9 普贤菩萨造像裂隙Fig.9 Fissure of the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statue
3 讨 论
3.1 检测方法的合理性
本检测采取了自上而下分段拍摄的分法,另外还对释迦牟尼佛造像裙带部分进行了补拍,基本上完成了检测任务。但是,如图4所示,本次检测也有3处不足。第一,三尊造像脏洞对应的胸腹部信息丢失;第二,两尊菩萨造像的裙带信息不全;第三,普贤菩萨颈部信息丢失。这3处不足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均是由于一次拍摄的检测范围内木质的厚度差太大,薄的地方由于过曝造成了信息丢失。因此,一次拍摄的检测范围内,如果检测对象厚度差过大,还应使用不同参数进行多次拍摄,防止有用信息的丢失。
3.2 图像拼接效果
如图4所示,三尊造像的整体X光图像都是由数张图像拼接得到,图像之间有缝隙。因此,此次拼接并非无缝拼接,这是由X光照相检测方法决定的。首先,木雕造像的厚度与焦距(射线机焦点到IP板的距离)相比较大,且曝光过程中X光是呈40°圆锥角发射的[9],因此造像胸部和背部上的某两个点,在上下两次曝光中的投影点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如图10a中的红色点和绿色点所示。其次,由于现场检测条件的制约,每次曝光的焦距很难保持一致,造像上的某点在IP板上的投影位置还会发生变化,如图10b中红色点在下方曝光所示。正是由于造像结构点在不同曝光图像中相对位置的改变,导致了拼接过程中图像间不能完全融合,出现拼接痕迹的问题。尽管如此,整体X光图像对于分析造像整体信息仍然很有帮助。
图10 错位示意图Fig.10 Diagram of the dislocation
4 结 论
曹溪寺内的华严三圣木雕造像为宋代遗物,属于珍贵历史文物。对三尊造像进行了X光照相检测,展现出了造像的内部结构、历史修复痕迹以及保存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了解造像和保护造像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另外,对大型木雕造像的X光照相检测进行了尝试,并讨论了检测方法和后期图像编辑处理,这对于其他大型造像开展此项检测也有参考价值。
1) 合理制定检测方案。大型造像的X光照相检测,应以一定的顺序分段拍摄,不同拍摄的检测范围之间须有一定的重叠。如果在一次拍摄的检测范围内造像厚度差过大,还应以不同能量进行多次拍摄,防止漏检有用信息。
2) 检测图像后期处理。由于木雕造像本身和检测条件的制约,X光照相检测得到的原始图像质量一般不高,对其进行必要的后期处理就十分重要的。通过伪影去除、有用信息增强和整体X光图像拼接,获得了亮度和对比度合适的X光图像,反映的造像信息清晰,便于最后结果的分析。
3) 造像制作工艺。X光图像显示,三尊木雕造像的结构基本一致。主体部分都是由整木雕刻而成,通过榫卯结构和金属连接件与莲花座相连。宝冠和裙带等附件单独雕刻而成,再通过金属件与主体连接。手臂均为泥塑,通过金属钉与主体木质连接。
4) 历史修复痕迹。三尊木雕造像内,无论是用于固定附件的金属钉,还是作为泥塑骨架的金属钉形状多样,其中包括现代金属钉特有的形状。现代金属钉的存在,说明木雕造像历史上肯定修复过。另外,释迦牟尼佛裙带中存在泥塑部分,也是造像经过修复的证明。
5) 造像保存状况。三尊造像的X光图像中,木雕的木纹清楚、金属件边缘清晰,说明造像保存状况好、整体稳定。但是,造像也存在两处风险:一是普贤菩萨造像存在一条从头部到腹部的裂隙;二是释迦牟尼佛造像的裙带泥塑修补部分存在泥层开裂和断裂现象。以上两处风险后期应加强监测,必要时应予以加固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