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辉波:写作是一场逐光之旅

2021-06-30张竞艳

出版人 2021年6期
关键词:支教儿童文学生命

记者|张竞艳

对有着支教经历的舒辉波而言,为孩子们写作,又何尝不是另一场逐光之旅呢?

3月28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联合湖北作家协会在京举办《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讨会。此时,距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写完《逐光的孩子》整整两年。那是2019年3月的最后一天,舒辉波“透过鲁迅文学院204房间的窗子,望着院子里蹲居在枝头的紫玉兰的花蕾,它们多么像一群群落满枝头的鸟儿啊!阳关下仿佛随时都要绽放绚丽的翅羽,我的心中也慢慢生长出花草嫩芽般的欢欣”。

《逐光的孩子》是一部聚焦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生存图景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力作。作者以具有十年支教经历的“优秀援教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范献龙老师为原型,讲述了大学生志愿者苏老师在湖北神农架某山村小学的支教经历,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向支教老师和乡村童孩生活现状、内心世界的现实主义大门。就像一粒种子,终于长成一棵站立在春天里的树。有着丰富支教经历的舒辉波,对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满怀着欢欣与感激。

捕捉生命之光

十年前,舒辉波读到时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老师的一篇文章,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李敬泽呼吁我们的作家和那些有志向、有才能的写作者,走向民间,走向这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内部。此后,舒辉波一直关注《人民文学》发起的“人民大地·行动者”的非虚构写作计划。2016年,《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正是这种影响之下的作品,现在《逐光的孩子》也是。

这些年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的舒辉波一直在利用寒暑假断断续续地参与支教,也作为“驻校作家”参加过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组织的“文化援疆”活动……他的足迹遍布了四川、云南、湖北、新疆的多个偏远小学,因而既接触到了许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师生,也接触到了“研究生支教团”这样一个群体。自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从全国近两百所高校公开招募派遣了近两万余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中西部20个省(区、市)301个县600多所中小学支教。随着参与和了解的深入,舒辉波渐渐地就想就这个题材写一些东西。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热情邀约下,这部书稿便被提上了写作日程。

此后,舒辉波走访了同校有着七年支教历史的全国优秀教师范献龙、2004年“感动中国”的支教教师徐本禹,也关注到了2005年在建始县邺州镇七里坪中学的讲台上倒下的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赵福兵……就这样,那些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时常浮现在舒辉波的眼前,他对即将动笔书写的小说思考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看见了那些志愿者、那些坚守的乡村教师和那些孩子们的心。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城市和乡村从来不是强与弱的关系,成人和孩子也从来不是简单的输和受关系,他们需要相互救赎、共同守望。他们都需要被照耀,他们都在向着明亮那方逐光而行。于是这部作品有了独特的切入点和主题落脚点。舒辉波决定以范献龙长达七年的支教经历为故事原型,以对范献龙思想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乡村老教师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同时,这部作品不是对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支教老师等元素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支教志愿者的视角,在描摹贫困山区儿童生存境遇和心灵图景的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困境、精神成长与生命价值,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新时代下乡村教育发展与进步中的艰辛与荣耀。

正如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所言,舒辉波虔心捕捉现实艰辛之中的自然之光、梦想之光、慈悲之光和友爱之光,归根到底,他是在捕捉幽暗人生通道里的生命之光。

从《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到《逐光的孩子》,仅从作品的标题,就能发现舒辉波对于“光”的追逐和挚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舒辉波,小时候怕走夜路,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敬畏。“害怕的时候就自己南腔北调地唱歌,然后一抬头,哇,居然有满天的星光!此前,竟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那一刻,你就会感觉到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璀璨,同时又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这种复杂的感受涌上心头,非常让人难忘。”在他看来,这就像人的一生,可能会跌跌撞撞,也会有那些黑暗的时刻,我们既要做到脚踏实地,又要懂得仰望星空。“光对我而言,意味着希望、梦想,可以帮助我超脱世俗,让我的灵魂可以飞扬起来。作家该如何来反映这个世界呢?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M.H.艾布拉姆斯曾说,对于现实的书写,我们的心灵可以像镜子一样映照(模仿),也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像蜡烛一样去烛照这个世界——作为发光体的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我希望,如果自己有一本书有幸被读者喜欢,可能是因为通过它,读者看到了我们的世界交叉的那部分,也或者是照亮了他世界中哪怕是被忽略的一部分。这也是文学美好的一种原因。”

文学的双重恩赐

2018年,舒辉波考取了由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9月开学,他是带着厚厚的支教日记和采访笔记到北京的。

在北师大上学之余写作《逐光的孩子》的时候,舒辉波常常是沉浸在那些文字里不能自拔。有时,他会觉得自己也是自己虚构的故事中的一员,离开了现实世界,走进了书中。早上八点起来,他烧上开水沏上一壶茶开始写作,结果想到喝茶时才发现茶已经冷了,一看表已经12点了。“这种失掉自我的感觉太美妙了,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空间。一部作品可能就是一个作家的自传。尤其是当作家真诚地写作时,难免不把自己投射在作品里。这种真诚一是情感的真实,二是态度的诚恳。写作这本书时我刚好有,这是一种很美妙迷人的创作状态。”他很怀念那种孩子般的忘我的书写状态和单纯的快乐,“写作让我获得了这种感受,就仿佛是文学的双重恩赐。”

舒辉波创作这部作品的真诚,也深深感染了读者。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儿童文学》杂志前主编徐德霞就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是怀着一腔热血和激情来写这部作品的,从始至终他情绪很饱满,越到后面情绪越激越,描写越生动感人”。

舒辉波坦言自己刚开始写作时,并没有想到要写儿童文学,到电视台工作开始创作儿童文学剧本后,他才知道自己更适合写儿童文学,“我觉得自己可能还比较天真吧,有一种孩子气。正是这种天真让我回归到以一种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表达。但这不意味着我要学习和模仿孩子的口吻,我首先把孩子当成自主的生命体,与他们平等地对话、交流。如何让孩子接受?这就涉及语言的表达,尽量用简短、轻浅、准确的语句,轻浅不乏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韵律感、节奏感,这样书写时就会发现汉语的美妙”。

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的慈悲之心,使舒辉波踏上了支教之路,也让他与各种写作潮流保持着警惕的距离,坚持着自己对写作的理解。文学评论家崔昕平评价舒辉波的作品如他的名字,是有光的,包括这部新作《逐光的孩子》。“这一束束‘光’的表达与追寻,构成舒辉波作品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束光的质地,是诗意。”舒辉波相信,“世间有单纯美好的诗意,只是人性的复杂解构、消解了这种诗意。但是孩子的单纯让他们相信这种美好的诗意确实存在,这种单纯也让他们有了一种诗人天真的气质。在我看来,天真是对一个人一部作品很好的赞美”。

“我常常想起那年劝学,早春夜行,孩子们举起的火把照亮了崎岖的山路,我们彼此扶携,彼此照亮……我们追逐着光啊,仿佛正行走在一条通往银河的隐秘之路,我们以及我们手中哔剥燃烧的火把也成了映照在溪水中的一颗颗星星……”读过《逐光的孩子》多日后,书中描述的这幅画面再次浮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作者在书中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是我书写了他们的生活,而是他们让我看见了更宽广的世界。那些追逐着光的人,自己也成为了光。他们传递心中的火把,把光和热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

对舒辉波而言,为孩子们写作,又何尝不是另一场逐光之旅呢?■

猜你喜欢

支教儿童文学生命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