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堂的遗泽
2021-06-29钟治德
钟治德
历史踏进北宋咸平年间,江津南山经堂(书院)走出了古邑江津的第一位进士毕申。毕申也是重庆文化教育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南山经堂的出现,意义在于奋起直追的雄心有了践行,其遗泽从北宋一直贯穿到现代。
如今,南山经堂遗迹何在?在口口相传里,在江津白沙镇南面的牛心山。然而,在传世的江津史志里,没有牛心山而只有游心山。乾隆本《江津县志·地理志》载:“游心山,县西一百三十里,一峰孤峙,草木禽兽最可娱人。上刻《游心山宇铭》,曰既富而寿,培养万物。于汝观仁,喜乐时足。”海内孤本光绪版《江津乡土志》在四川大学图书馆被发现而面世,其中载有游心山,夹注“张弦读书处”。张弦在几部江津古志里均有记载,是从南山经堂走出的江津第二位进士。历史疑窦释然,牛心山即游心山,即今白沙南面塘河古镇的滚子坪风景区。
牛心山与游心山缘何趋同,略作考据。编修乾隆本《江津县志》时,由于明末清初战乱、瘟疫,造成前志散佚无存。修编新志的一批学人采取稽之山川实地采风于民间,朴学之风给江津历史地理一种溯源的提示。唐宋时期的古音,顽固地沉积在土著遗民的方言里,在这个古音系统里,“牛” 与“游”发音混同,牛心山即游心山。这有旁证。汉乐城县遗址江津油溪,唐宋时期名“牛溪”,亦名“游溪”,两个名称并行不悖。直到清朝榨油业兴盛,才定名“油溪”。
古人对游心山有很好的释名,因为南山经堂在此。游心山是四面山西延余脉,风光独秀江津西南。风光佳丽处设立书院,在云淡风轻视野开阔的环境里,有利于文化人格的塑造。南山经堂是良好发端,江津历代的书院均坐落在自然风景佳丽之处,如北宋楼台书院、明代栖清书院。始建于清朝末年的黑石山聚奎书院,而今是西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书院。
南山經堂破巴渝科举天荒,直接促成北宋江津文庙学宫工程。宋仁宗天圣初年,江津文庙县学落成。修建者将鼎山岩溪引入南城内,注入文庙前汇成半月形泮池,苍蓝基调荡漾起银色光波,传递历史人文一腔深情。以泮池为原点,江津文枢圣地不断增益,到清朝中期定型为建筑群落和园林胜地。
人才需要以某种形式来选拔,科举或许是中国封建时代必然的选择。北宋时期的南山经堂,对探析巴渝文化教育而言,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南山经堂开启了古代重庆地区江津文化教育的新篇章,其遗泽反映为对文化教育的带动意义。继毕申、张弦之后,宋代江津县考取进士11人;元朝重庆府考取进士13人,江津籍5人;明朝江津县考取进士57人、举人167人。宋、元、明三朝,江津科举成就以考取人数论,均居重庆府县份之冠,这是后起直追的一种写照。
抗战时期,大量文化机关学校迁入江津,形成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历史的抉择绝非偶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江津走出的中国两院院士有16位;重庆市政府评定的100位重庆市历史文化名人中,江津籍占了10位。江津是人文厚重之城,孕育出了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六张特色文化名片,这种底蕴在于千年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遗泽芬芳。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