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特征与趋势分析
2021-06-29赵煜,侯威
赵 煜, 侯 威
(1.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阻碍。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同时也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1],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内许多学者对生态补偿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概括和综述[2-4],但主要偏向于从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通过发文时间、作者以及关键词分析等进行定量研究发文特征和趋势的文献相对较少。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中国生态补偿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借助知识图谱将中国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可视化。通过图谱分析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生态补偿这一领域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进而梳理归纳出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特征与趋势,为我国生态补偿后续创新性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在检索栏中设置“生态补偿”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为2020年7月18日,文献检索时间选取为2001—2020年。为使得分析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选择的检索范围仅限于SCI、EI、CSSCI、CSCD和核心期刊数据库,检索得到4 783篇文献。为确保论文检索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去除了期刊征稿通知、资讯、书评等与研究不相关文献,最终确认样本文献4 676篇。
1.2 文献计量法和 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5],利用文献多种数量特征,借助数学和统计方法进行定量描述及归纳,进而对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价。
CiteSpace由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6]开发,是一款用于对科学文献分析,从中得到蕴含在文献中的潜在知识,并在信息和数据可视化、科学计量学背景下日益发展起来的动态、多元、分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它能够借助可视化图谱直观反映信息实体和相关信息间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的会聚情况,了解和预测研究趋势、前沿、热点、交叉学科和未知领域,全面揭示该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状况。
1.3 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的关键指标
本研究在软件选取的参数为Top 50 per slice,时间跨度为2001—2020年,时间切片为1,为降低网络的密度,增加网络的可读性,使用剪切联系中的寻径网络算法。在软件中生成的图谱上,字母N表示关系网络的节点数量,E表示网络连线的数量,Density表示关系网络的密度,Modularity是网络的评价指标,其中Q值表示聚类的好坏程度,Q值越大表示聚类越好,Q值大于0.3代表着所得到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值是所有聚类成员同质性的指标,数值越大表示该聚类成员的相似性越高,该值大于0.5表示聚类结果具有合理性。Centrality是中介中心性,是衡量在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2 结果分析
2.1 发文时间分析
在CNKI数据库中,与生态补偿研究相关的文献年度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表明了学者对生态补偿研究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强。根据每年的文献发文情况和对应年份发表的重要期刊研究成果,可将生态补偿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图1 2001—2020年中国生态补偿文献数量变化
第一阶段,生态补偿研究缓慢发展初期(2004年以前)。此阶段的文献量相对较少,生态补偿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生态补偿政策相对较少,法制建设不健全,属于对生态补偿研究的初期探索。这一时期主要为了扼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趋势,生态补偿主要依靠中央政府专项资金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即中央政府代替生态环境保护受益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补偿,并没有贯彻受益者补偿原则。
第二阶段,生态补偿研究快速发展期(2005—2009年)。此阶段文献的产出量急剧增长,表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而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已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对其展开大量研究。这一时期我国生态补偿贯彻受益者补偿原则,主要对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展开研究,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及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逐渐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框架。
第三阶段,生态补偿研究平稳发展完善期(2010—2020年)。此阶段发文量处于高位波动,年均产出文献量为345篇。这表明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补偿界定为使生态保护效益外部性和内部化的公共制度安排,对生态保护者通过市场交易或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大背景下,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不同学科背景学者从不同维度对构建生态补偿体系进行研究论证,生态补偿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新的研究热点。
2.2 发文作者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可以展现一个领域或学科中的核心作者集群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作者合作关系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李国平[7]、蔡银莺[8]等发文较多。从作者之间的合作看,中国作者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作者合作交流较少,其中,李国平和王奕淇、蔡银莺和张安录以及张化楠[9]等的团队合作较为紧密。学术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加快推动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的发展。
图2 2001— 2020年生态补偿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核心作者对于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框架建立和相关实践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对该领域权威作者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李国平等[10]在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效果分析研究较为全面;蔡银莺和张安录两人合作专注于耕地生态补偿实践及额度测算、农田生态补偿方式及其选择;靳乐山等[11]对生态补偿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作用展开相关研究;葛颜祥等[12]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支付意愿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详细;刘桂环等[13]在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设计上展开深入研究;刘某承等[14]致力于国家公园和森林生态补偿的效益与政策框架的研究;孙博等[15]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机制和自然保护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由此得出,对于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森林生态补偿和国家政策的完善是核心作者研究的热点,同样也是重点。
3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3.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作者对其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反映文章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作者关注的焦点[16]。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可以客观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生态补偿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到图中节点有397个,链接496条,网络密度0.006 3。
图3 2001—2020年生态补偿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由图谱可以看到节点最大的为“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出现次数分别为1 657,333,144,表明这三点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其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退耕还林”和“自然保护区”等也是研究热点。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生态补偿研究这一领域的知识框架,对该领域的全貌有更加完整的认识,可进行聚类分析。借助CiteSpace对高频关键词采用对数似然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2001—2020年生态补偿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在图4中,Modularity Q值为0.845 7,说明聚类效果非常好,结果可信,Mean S 值为0.578 1,说明聚类合理。总共得到20个聚类,分别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外部性、对策、京津翼、补偿额度、矿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资产、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CiteSpace、支付意愿、生态补偿标准、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农户、排污权交易市场,说明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围绕这20个关键词展开。
综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聚类图谱,结合该领域权威经典文献的研读分析,得到2001—2020年我国生态补偿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17-18]、生态补偿标准核算[19]、可持续发展、流域生态补偿、退耕还林[20]、生态系统服务[21]、森林生态补偿[22]、湿地生态补偿[23]等热点方面。
3.2 趋势分析
借助关键词时线图谱分析及突发性检测,可进一步确定我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了解目前研究的前沿内容,掌握最新研究动态。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关键词时线图谱如图5所示。图中每个时间段下的关键词,代表在对应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突发性检测后的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综合图5、图6可知,在生态补偿研究中绿色发展突现强度最高,其次为水土保持、京津冀、生态效益等,说明这些关键词在对应年份中的研究急剧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国家政策导向。
为掌握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最新趋势,主要选取2015年及以后开始出现的关键词,按突现强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横向生态补偿、国家公园、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演化博弈、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扶贫,这些关键词是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最新前沿内容,同时也是主流研究趋势。以下是对突现强度较高关键词的具体分析:
3.2.1 绿色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绿色发展”。我国以往经济发展伴随着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反省与思考,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生态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24]。生态健康、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经济绿化是绿色发展的四层主要内涵。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公众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绿色发展管理和建设的标准;依靠科技创新,研究无污染、清洁技术;对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等。
图5 2001—2020年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关键词时线图谱
图6 2001—2020年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3.2.2 横向生态补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聚焦横向生态补偿。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是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总和,是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等横向生态补偿的核心内容作出的规则性安排[25],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借助于市场化和公共策略等手段,对生态关系紧密但不具备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3.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效用[26]。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和不合理开发,使得生态系统服务逐渐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效用价值,而核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单位价值量,怎样选取较为合理的价格体系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价值量等,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 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大致历经缓慢发展初期、快速发展中期和稳定发展期三大阶段。虽然每一时期研究侧重不同,但研究主题内容一致。
(2)生态补偿研究相关作者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作者之间学术合作交流和互鉴需进一步加强。李国平、蔡银莺、靳乐山、葛颜祥等核心作者在该领域研究深入,为我国生态补偿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3)“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是贯穿整个生态补偿研究阶段的关键词,始终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同时,“可持续发展”“流域生态补偿”“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森林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等为研究热点。
(4)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横向生态补偿、国家公园、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演化博弈、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扶贫等关键词体现了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的最新前沿内容,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深入研究,搜集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快速了解我国生态补偿研究最新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生态补偿研究面临着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生态补偿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没有较合理的方法、生态补偿理论依据不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仍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等,但是我国生态补偿研究正处于平稳发展完善阶段,补偿标准、补偿机制、补偿对象、补偿措施都呈现出不断完善的特征,并且呈现出从初始的依附于环境管制到贯彻受益者补偿原则,再到目前的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