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6-29区翠云
区翠云
(四会市人民医院儿科 广东 四会 526200)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近几年我国早产儿数量明显增加,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临床将其统称为未成熟儿,其特点为体重低,胎龄小[1],根据临床统计,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早产儿数量高达255万,且早产儿的死亡率高达20%[2]。根据美国临床的数据统计可知,体重为1.2~1.5 kg的新生儿死亡率为10%,体重为500~600 g的新生儿死亡率则高达80%[3]。早产儿的胃肠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其胃肠功能较差,这增加了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表现为呕吐、腹胀、大便稀薄、胃潴留等症状[4],这不仅会耽误早产儿的体重回升,也大大增加早产儿的死亡风险。因此可知,喂养情况不仅会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也关系着其存活质量[5],对此,必须针对早产儿的喂养展开有效护理,为深入探究何种护理形式效果最佳,本文纳入100例早产儿展开临床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随机抽取法选择100例早产儿参与研究,早产儿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入我院,以护理形式的不同,对早产儿进行数字编号然后行分组,编号1~50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编号51~100的早产儿为研究组。对照组50例,女婴、男婴各占44%、56%,即女婴22例,男婴28例,最小、最大日龄为40 min、6 d,平均(3.41±1.07)d;最少、最长胎龄28周、36周,平均(32.09±1.46)周;出生体重1300~2450 g,平均(1875.69±233.41)g。研究组50例,女婴、男婴各占46%、54%,即女婴23例,男婴27例,最小、最大日龄为50 min、6 d,平均(3.57±1.10)d;最少、最长胎龄为28周、36周,平均(32.15±1.54)周;早产儿组间一般资料,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可进行。出生体重1300~2450 g,平均(1877.91±241.09)g。研究保障早产儿家属知情权,且获得其同意,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6]:(1)早产儿家属同意,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2)胎龄<36周;(3)体重<2.5 kg。
排除标准[7]:(1)患先天性或后天出现消化系统疾病;(2)患败血症、呼吸窘迫、出血症等严重疾病;(3)患有传染性疾病;(4)身体极差,有大概率死亡;(5)研究开展过程中退出者。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通过胃管喂养,若其吞咽、吮吸能力恢复,则拔除胃管,通过静脉进行缺乏热量的补充,若需禁食,则行全静脉营养补充。
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早产儿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抚触。病房温度维持在27℃左右,每次喂养前0.5 h及喂养后1 h,护理人员清洁双手后涂抹润滑油,在早产儿相对清醒且较轻松状态下对早产儿颈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及背部实施抚触,途中可播放轻缓音乐;(2)非营养性吮吸。若早产儿已可经口喂养,则在胃管喂养的基础上给予奶头安慰喂养,即每次鼻饲15 min前,以无孔奶头刺激早产儿吮吸,每次5~10 min;(3)腹部按摩。在两次喂养之间,或是在喂养30 min后,应适度按摩早产儿腹部。四指合拢,以肚脐为按摩中心,轻柔的进行顺时针按摩,按摩时给予腹部适度的压力,控制按摩速度,每次5~10 min,3~4次/d,在实施腹部按摩的过程中,应适当将早产儿头肩位置抬高30~40°,避免胃内容物反流;(4)口腔运动。在早产儿清醒前提下,每日早、中、晚3次给予早产儿口腔运动护理,护理人员佩戴好无菌手套,手电对早产儿口腔周围进行按摩,以无名指和中指的指腹,以嘴唇中心为起点,逐步向左右两边进行按摩,松弛早产儿口腔周围皮肤;以食指指腹按压嘴唇上方,以上唇口角处为起点,逐渐向嘴唇中点按压,并逐渐增加按摩力度,60 s/次;护理人员以食指对早产儿上唇进行按摩,逐步按压至下唇,然后按压至上唇,进行2 min的反复按摩。按摩口腔时,护理人员需对早产儿牙龈、软腭、硬腭、舌尖进行按摩;按摩舌头时,以手指对早产儿舌头表面进行反复的前后按摩,60 s后,向侧面轻轻推按60 s。按摩牙龈时,以牙龈中央为起点,逐步向两侧进行按压,然后再逐步按摩至牙龈中央,上牙龈和下牙龈按摩时间各为2 min。软腭、硬腭按摩时,同时对口腔中央进行按摩,60 s/次。每次口腔运动时间总共为20 min,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两组早产儿均接受连续2~3周的护理,直至其喂养完全矫正。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组间护理前后生长发育指标、喂养表现及住院时间,以评价护理效果。
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上臀围。
喂养表现:每日奶量摄入、每日热卡摄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应用SPSS 20.0软件,计量、计数资料分别应用(± s)、(%)表示,分别行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前后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在护理工作前,将两组早产儿间的生长发育指标以统计学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结束时再次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均获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s)
表1 护理前后两组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体重/g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50 1980.10±100.37 2086.89±110.31对照组 50 1979.56±100.48 2010.38±104.68 t 0.0269 3.5576 P 0.9786 0.0006上臀围/cm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50 47.14±1.1350.07±1.348.11±0.30 9.17±0.42对照组 50 47.12±1.1748.22±1.248.12±0.31 8.28±0.33 t 0.0869 7.1652 0.1639 11.7105 P 0.9309 0.0000 0.8701 0.0000组别 例数身长/cm
2.2 喂养表现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每日进奶量及热卡摄入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喂养表现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喂养表现及住院时间比较(± s)
组别 例数 奶量/[mL·(kg·d)-1]热卡/[kcal·(kg·d)-1] 住院时间/d研究组 50 93.86±25.30 76.55±23.74 10.15±3.14对照组 50 70.62±19.83 58.73±21.07 15.59±3.23 t 5.1122 3.9698 8.5392 P<0.0001 0.0001 <0.0000
3.讨论
早产儿吞咽及吮吸动作缺乏协调性,胃肠道平滑肌、食管括约肌发育未成熟,增加了经口喂养难度[8],加之胃肠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研究指出,28.5%早产儿会出现喂养不耐受[9]。因此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效果,缩短其完全喂养矫正时间,对其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重要[10]。
本文对研究组早产儿实施护理干预,通过抚触护理、腹部按摩、非营养性吮吸、口腔运动改善其喂养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更佳,喂养表现更好,住院时间更少。抚触护理可刺激早产儿感官,促进释放胰岛素及胃泌素,促进胃肠蠕动,使早产儿尽快过渡至经口喂养[11]。非营养性吮吸可刺激迷走神经,通过吮吸无孔奶头刺激早产儿口腔感觉神经,调节胃肠水平,促进胃肠黏膜发育,使早产儿吮吸反射尽快成熟[12]。腹部按摩可机械刺激早产儿消化系统,可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13]。口腔运动可刺激早产儿口腔,提高其敏感度,促进口腔运动功能的成熟[14]。
综上所述,对于早产儿喂养的护理来说,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其进食功能及喂养表现,促进其不良症状的改善,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保障其身体健康,因此,可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