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美容缝合术后早期激光序列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6-29徐璀炼
徐璀炼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面部是人体特殊部位,对于面部受损患者而言,不仅对治愈度有一定要求,同时对美容效果也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防止由于面部处理不佳而给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双重伤害,面部美容缝合术应运而生。缝合术是采用一些缝合材料,对已经断裂或是切开的组织进行对合靠拢,促使两部分组织的贯穿结扎,起到连续性闭合伤口组织的作用;美容则是进一步淡化这种缝合术留在肌肤表面伤痕与缝合印记的途径,基于最大程度上淡化疤痕的同时,保障患者面部功能的正常恢复[1]。
激光序列治疗指的是先行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在瘢痕至成熟期后,再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使得原本杂乱排列的胶原转变为有序排列。据报道[2],序列激光治疗效果较单一激光治疗更佳。另外对于术后激光治疗开展的时机,有报道提出[3],在伤口愈合之后的2~3个月进行干预为最佳时机,这时瘢痕组织的局部张力已有一定恢复,采取激光治疗手段并不会对伤口的正常愈合造成影响;另也有报道提出,基于对瘢痕的及早预防,应在外伤术后早期行激光介入治疗[4]。本文基于早期激光序列治疗的视角,探讨对面部美容缝合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面部美容缝合术的面部外伤患者92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术后均行激光瘢痕序列治疗,(2)知情且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面部软组织缺损者;(2)局部有感染者;(3)瘢痕体质者;(4)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等症者。按照其术后激光治疗开始时间分成两组:早期组患者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18~47岁,平均(33.1±2.6)岁;常规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6~45岁,平均(31.7±2.5)岁。组间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早期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开始激光介入治疗,常规组术后2~3个月开始激光介入治疗,激光序列治疗方法:使用V beamⅡ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进行患者术后的首次治疗,光斑7 mm,能量密度值7.0~7.5 J/cm2,脉宽值设定0.45 ms,动态冷却系统20/30 ms,治疗1遍,光斑不重叠,以出现轻度紫癜反应作为治疗终点反应;治疗1~2次,间隔时间为1个月;再使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设置Deep FX模式,能量20.0~30.0 mJ,密度为5%,频率为150 Hz,治疗1遍,光斑不重叠,以局部略微出现红肿、并伴有少量点状渗出作为治疗终点反应;每隔12周进行1次治疗,共治疗2次。患者每次治疗后使用冰袋持续冷敷60 min,3 d内局部避水,涂抹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1次/d,持续1~2周。创面愈合后常规涂抹防晒霜、硅胶制剂等。
1.3 疗效评价
在相同光照等条件下,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照片,并由两名非治疗医师进行评价,使用VSS瘢痕评分量表对患者照片做评估,量表内容有:(1)色泽,评分0~3分;(2)血管分布,评分0~3分;(3)厚度,评分0~4分;(4)柔软度,评分0~5分;其中0分代表的是瘢痕已经接近于恢复正常,5分代表的是瘢痕严重,评分总计0~15分。
另外评价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水泡、色素沉着等。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 25.0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关于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P<0.05则以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VSS瘢痕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VSS瘢痕评分尚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SS瘢痕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早期组患者在治疗4、8周后的VSS瘢痕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VSS瘢痕评分(± s,分)
表1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VSS瘢痕评分(±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分组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早期组 10.13±1.12 3.83±0.29* 2.31±0.25*常规组 9.82±0.74 5.61±0.47* 4.12±0.33*t 1.573 21.747 29.556 P>0.05 <0.05 <0.05
2.2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
两组之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常规组4.26%vs早期组6.67%,无显著差异(P>0.05)。针对轻度紫癜反应,未采取特殊处理,1~3周消退;小水泡冷敷后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1周后水泡吸收,未留下局部瘢痕;色素沉着者予以严格防晒,并每日外用左旋C精华液,6个月内均消退,见表2。
表2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n(%)]
3.讨论
针对接受面部美容缝合术治疗的面部外伤患者而言,对其术后瘢痕的干预应贯穿于伤口愈合始终。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具有窄脉宽、中低等能量密度的治疗优势,能够选择性的破坏或是封闭肉芽组织中的血管,使得局部血液供应有所减少,进一步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活化与释放,作用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调,起到对胶原过度沉积的抑制作用,既有利于抑制瘢痕的增生,又有利于促使原本杂乱排列的胶原转变为有序排列。
CO2点阵激光治疗手段是基于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以特定激光来产生显微治疗孔,并且会避免对微孔四周皮肤的伤害,有利于正常组织桥梁结构的保留,由此给组织新生奠定良好前提基础,通过对皮肤修复程序的刺激、使其重启,促进全层皮肤的重塑和再生修复。另外,又有利于抑制胶原的合成、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综合达到瘢痕消除的效果[5]。
本文研究中,我们对面部美容缝合术后患者均采用以上2种方法组成的激光序列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时机的不同进行分组和差异观察,发现在术后2周~1个月开始治疗的早期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8周后的VSS瘢痕评分更低于常规组。对此进行分析来看,通常在术后1个月内,缝合之后的瘢痕厚度值较小,一般在3 mm之内,该阶段的肉芽内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密度比较低、管径比较细,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穿透深度可以达到1~2 mm,有效促进瘢痕颜色变浅、质地变软,进入成熟期;而当术后2~3个月,瘢痕便已经进入增生阶段,此时瘢痕厚度与硬度皆会显著增加,相较而言此时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因无法有效穿透变厚的增生性瘢痕,所以治疗效果要差[6]。对治疗过程中发生水泡、色素沉着[7]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本次研究发现予以对应治疗后患者便可缓解,不良反应症状并不严重。
综合上文来看,对面部美容缝合术后患者早期(术后2周~1个月)进行激光序列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