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诱导上钩”与“质疑自愿上钩”

2021-06-29沈菊婷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6期

沈菊婷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置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逐步变为自主质疑,充分探究文本,从而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内涵。

关键词:启发诱导 自主质疑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置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疑的成功与否,关键是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的方法有:(一)教师置疑,“故意制造障碍”,我称之为“诱导上钩”。(二)学生质疑,“自己制造障碍”,我称之为“自愿上钩”。

一、教师置疑,诱导上钩

初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虽然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但不喜言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成为“一潭死水”,要将这“一潭死水”变成“源头活水”,教师的有意置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如能紧扣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与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相适应的问题,一石就会激起千层浪,“死水”就会变成“活水”,只有有了“活水”还怕没有“鱼”上钩吗?多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小太悬。那种“是不是?”齐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但置疑也不能太大而笼统,学生会不知所措无从回答,要让学生“跳起要能摘到果子”。总之,教师的置疑,要科学地精心设计,大问题要化小,小问题要化“了”,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轨道上来,诱导上钩,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启发诱导,重在一个“启”字,“启”而不“发”,不能叫启发。有人曾把启发式教学等同与提问式教学,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启发不一定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进行,提问也不一定具有启发的效应。“启”的要点在于“诱”,在于“导”,而落实则体现在一个“发”字,使“导”之能“发”,“导”之易“发”。《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着使人继其志。”意思是:好的歌手一首歌就使人深受感动,并想继续听他的歌,好的教师稍加提示,就能使人按他引导的思想思考下去,以致豁然开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了启发诱导更有效,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在“启”字上下一番苦功夫。好的启发诱导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点而领全篇。

此外要启发诱导好,还要有一个“度”字要把握好,这个“度”字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在什么情境下启发。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悱”,朱熹解释为“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学生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教师的因势利导、启发提示尤为有效。二是“启”到何种程度。用《学记》的话说是“开而弗达”。这里的“开”,其“度”的掌握至为重要,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启发时应点到为止,把橄榄送到学生的口中即可,任其自嚼,才可回味无穷。有位教师问学生,“什么是衬托?”时,学生纷纷议论,争论热烈,教师并不制止,也不急于叫学生回答,而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对学生说:“这是什么?这个圈可能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学生一个接一个举手回答:“大圆球”、“大西瓜”、“零”、“饼”、“铁环”等等,教师总结:“对,都像,又都不像,我说,这是十五的月亮。”老师又在圈的底下勾勒出几朵云彩,霎时,一轮明月在云层中升起,老师问:“现在你看它还像西瓜、圆球、铁环吗?不,现在它只能是月亮了。这云对月所起的作用叫什么?”学生一齐回答:“衬托”,“对,这就是烘云托月。”这样的启发准确地把握了“度”。

二、学生质疑,自愿上钩

教师启发诱导,引之上钩,从某种意义上对学生来说还是被动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聪明的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质疑,自愿上钩,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变得不愿“多问”,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学生不善于问或不会问,怎么办呢?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找出学生不易理解,即在其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加以解释。”可见,学生的质疑,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迪。

我的做法是:首先激发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进入角色,使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其次,课堂交流。每次要求学生质疑问题,不需太多,能提出两三个即可。在上课时,先抽几分钟,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在课堂上交流一下,教师加以适当集中归纳,留待上课解决学生心中带着的问题,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第三,积极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回答。在这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或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就不成为问题,或比较幼稚,教師不应挑剔。评论要以鼓励为主,可以添加适当的改进。

第四,促进民主。对学生的质疑,诱导学生自己作结论,并允许保留意见。

第五,展开交锋。对同一问题有不同意见时,可适当地展开讨论,进一步活跃气氛,让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地去寻找各自的“同盟军”,提出足够的理由,进行辩论。这样,通过积极思考,反复论证,认真讨论,思维的层次就会不断上升,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获得的技能技巧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达到知识的迁移。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从“学——思——问”到“问——思——学”这样循环上升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是要启发学生“多思”而“多问”,这当中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自主质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A5CEFF0D-06E9-4C02-8E89-7594B414B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