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原则在名词性从句教学中的应用
2021-06-29杨姣李俊伟
杨姣 李俊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習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考英语与新课程标准密切相关,历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语法题(填词、改错)在以考查学生语言能力为目标的同时,以语篇材料为载体渗透着对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考查范围从学生对词汇的识记,到单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再到结合上下文进行逻辑判断和思维推理能力,无疑是对学生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名词性从句,作为高考英语考试说明语法项目表中三大从句之一,仍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并掌握的语法项目。针对我所任教高三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语法基础过于薄弱的现状,如何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英语语法从初识,到理解再到内化吸收,最终正确输出的有效学习,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通过对课题《1·1+1+1”原则在高中英语线上线下核心素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尝试将“1·1+1+1”原则运用于名词性从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各位同仁以启发,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索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1·1+1+1”原则的概述
“1·1+1+1”原则是指利用一个小时间,设置一个小问题、利用一个小故事、录制一个小微课,探索提升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实践模式。一个小时间指通过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对英语知识点进行反复抓、抓反复;一个小问题旨在以问题促思考,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思辨意识、提升思维品质;一个小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建立了语言的语用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一个小微课和小视频的引入,有助于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获得成就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1·1+1+1”原则在名词性从句教学中的运用
(一)筛选语言材料
作为语法知识的载体,语言材料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续关注起到了关键作用。故事对于学生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所以我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各种名词性从句给予呈现,随着故事的娓娓道来,名词性从句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There was an accident on the corner of the Roman Street this morning. No witness sawwhaton earth happened then.(1 )A car crashed into a truck but luckily, no one got injured.Who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2 )The police are uncertain about the cause that led to the accident. The truck driver looked as if he was guilty.(3 )He was too nervous to say a word.Whatthe police would do is to figure out the truth.(4 ) They said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m to judge whoexactly should be to blame. ( 5 ) Howthis happened was still not clear. It was certainthatthe car driver was too tired to stop the car immediately. (6 )
The car driver didn’t admit the fact thathe was over-speed driving at the turning. (7 ) The police doubtedwhetherwhat he said was true and decided to make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8 )
这是一篇精悍的小故事,文章恰到好处的运用多个名词性从句对车祸场景进行了描述。学生在满怀疑惑--阅读故事--探究真相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名词性从句的输入,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帮助学生感知到名词性从句的语用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这是以往单句呈现语法知识点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二)任务分解
“1·1+1+1”原则强调利用一个小时间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对名词性从句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解,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一个小的时间内实现能做能讲的目标。我将这次的讲解任务分解为两组:
第一组:弄清楚名词性从句的概念、种类、语序和时态等问题
第二组:分析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们之间有何区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通过线上(网络)、线下(查字典、教辅书等各种资料,询问同学、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等多渠道完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提升。英语学习渠道的拓宽,必然会出现学生就一个问题查询到多种答案时需要进行选取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意识、在不断地分析、归纳、总结中实现知识体系的二次建构,并内化吸收。整个过程表面上是在学习语言知识,实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都会得到稳步提高。
(三)自我反思
老师的参与是对学生前期付出的时间与努力的认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因为老师的检查,不再懈怠与偷懒;因老师肯定性的评价,自信满满,重拾英语学习兴趣;因老师的点拨性评语,学会自我反思。对于问题思考深度不够的学生,老师要依据他的思考程度,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导他进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发现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老师的循循善诱会帮助学生逐步打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其思维品质。
(四)互动讲解和检测
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完成任务的第一次讲解。由于我校学生多是住校生,学生每天中午可以保证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学生从1:50起床,结伴穿过校园林荫道走进教室,谈笑的同时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过程可以保证他们入班后不但头脑清醒而且精神焕发,没有前摄抑制的干扰,又考虑到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时间是在下午,于是我果断的把“1·1+1+1”原则中的“一个小时间”定在中午2:00-2:20的午读时间。下面是第一组:弄清楚名词性从句的概念、种类、语序和时态等问题,两位学生的讲解。
学生1运用了先演绎后归纳的方法,他首先带领大家对语法书上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圈画重点,然后带着这些概念,回到最初语言材料上的八个句子进行逐一的对照分析,判断该从句是否属于名词性从句,如果是,那又是哪一种类型的名词性从句呢?这个过程是一个对概念从不懂到模糊,再到理解的内化吸收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是什么,也逐步养成了自我分析和辨析的动脑习惯。接着全班同学在学生1的带领下对每个句子的语序和时态进行了逐一分析,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学生2则运用了问题教学法和演绎法。针对语言材料上的八个句子他首先向全班同学抛出两个问题:你能把每个句子内部的从句完整的找出来吗?请大家思考这些从句在主句中的位置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们分别在主句中做什么成分呢?问题抛出后,首先是一阵寂静,接着同学们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辩。所谓真理不辨不明,问题教学法极大的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在名词性从句的概念和种类讲解完成后,他带领大家逐一观察了每个从句句子的语序和时态,并进行了总结。
整个过程,同学们既新奇又专注,“老师”就是班里的同学,大家胆子放开了,参与度也就增加了,学习效率自然有了保证,这一点在随后的过关检测小卷上有明显的体现,正确率较以往的老师授课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那两位 “小老师”,对语法的理解很全面和透彻。另外,为了提高大家当“小老师”的积极性,班里对两位同学的“授课”进行了评比,以此提高授课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重视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 “教学相长”。
(五)录制微课自我反思、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的英语程度、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第一次的“小老师”讲解可能无法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学习需求。鉴于此,对于仍有需求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组内合作学习,以组内交流研讨的方式最终实现每位同学都能学会并掌握名词性从句的终极目标。在组内学习的过程中,各位同学畅抒己见,全身心投入,在此起彼伏的辩论声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仅促进了学习上的互帮互助,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交流的碰撞使得第二次讲解更有针对性、也更侧重于易混点的辨析,含金量更高。这些不仅是当下的易混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很可能出现知识点遗忘或者再次混淆的情况。所以,针对组内的第二次讲解,教师会以微课的方式录制下来,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方便以后再次出现混淆时学生进行微课的自主学习。这也是我们课题组所提倡的“1·1+1+1”原则中的“一个小微课”的运用。
作为对每次讲解效果的反馈,老师都会安排随后的过关检测。如果说第一次讲解后的过关测是检验学生讲解的效果,那么第二次就是对小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随后的过关测结果数据分析表明,通过组内合作的二次学习,学生对名词性从句的掌握无论从覆盖面上还是语法掌握的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六)利用录制资源
学习本就是不断遗忘与巩固的过程,针对学生学习出现遗忘的问题,可以将小组内二次讲解时录制的微课播放给学生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曾经自己讲解的视频更有利于唤醒学生当初的学习体验,更好的唤醒其内在知识。
三、“1·1+1+1”原则的教学优势
1、不等不拖:发现日常任何一个小问题,均可利用小视频或小微课短时间内及时解决。
2、创造故事语境学语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鲜活的语言材料为载体,提供真实的语用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3、问题引导了解深度: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针对某项语法或语篇的了解深度在哪里,有了目标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才不会迷失。
4、微视频录制给学生成就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录制微课的过程是找寻自我价值的过程,当微课在教室播放,供全班师生共同学习时,他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从中找到了自我归属感和价值感。满满的成就感是鼓舞他继续学习下去的强有力的动机和勇气。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培养思辨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思辨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思考、分析、辨别的过程,整个过程既有独自学习又有分工合作,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辨意识等思维品质。
四、结语
“1·1+1+1”原则是融大家所广泛使用的故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一体,结合新兴的微课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而进行探索的一个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将“1·1+1+1”原则运用于名词性从句教学,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不仅调动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感,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一旦将学习与美好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无往而不利。相信融合了优秀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1·1+1+1”原则的提出与尝试,必然会为日后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对高中英语教学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课题论文
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1·1+1+1原则在高中英语线上线下核心素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