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研究
2021-06-28赵亚荣
赵亚荣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企业逐渐迁移出城区,场地污染逐渐成为当前土地问题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改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准确了解土壤污染程度,需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工作。由于污染场地土壤形成原因错综复杂,部分地块土壤污染严重,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整治和修复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进行论述,旨在有效解决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问题。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修复对策
引言
污染场地是指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产生的一系列有害物质,促使土壤成分发生改变,超过环境限定值,对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的场地。目前,虽然土地修复工作已经在我国实行多年,但是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问题依旧很严峻,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本文主要对我国污染场地的类型进行了阐述,以此明确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最终提出了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修复的策略。
一、污染场地形成原因及类型
(一)累积污染
累积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在一定环境下渗入土壤中,例如:工厂生产过程中涉及重金属或有机物渗入地下土壤,常年累积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过程。累积污染形成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质通过与雨水混合等重力发生作用,进入到土壤表层后,污染物根据其特性在土壤中迁移;二是由于工厂生产因素导致污染物渗入土壤;三是人类活动中形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物质;四是农作物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对土壤有机物造成破坏,导致土壤污染污染物在土壤中难以有效分解,土壤中的废弃物不同于大气和水体,难以及时分解,通过累积容易导致土壤指标超标[1] 。
(二)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或复合污染
重金属在整个土壤环境污染物质中污染性最强,且污染程度较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种工业生产作业中产生的各种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促使土壤发生变质。例如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砷、镉、铅等,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汞等,这些金属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潜藏性,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有机物污染主要因为化工燃料燃烧、石油泄漏农药、化肥、污水灌溉等原因导致土壤被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指一些细菌、病毒等进入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对土壤进行破坏,导致土壤机能受损,直接影响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复合污染情况最为复杂,主要由于历史场地变换或工业生产工艺复杂造成地块存在多种污染情况,例如钢铁厂焦化区易造成重金属污染与有机物污染叠加污染。
二、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
(一)完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污染场地管理部门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优化,完善统一的管理标准,补充相关污染物质指标,对复合型重金属物质形态进行解决,并针对于当前我国的土壤环境污染现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整治经验,以此恢复不同土壤的功能和性质,不断完善污染物标准。另外,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经验时,还需要从我国实际管理模式和修复技术出发,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分析、修复、保护,并从生态病理学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修复标准体系。
(二)制定相关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法律
在充分研读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土壤污染防治规定,对不同污染场地土壤类型进行细化,并建立污染场地控制体制、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吸引更多的人都参与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中,促使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管理和修复目标有效实现。在进行土壤污染防治前,需要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并建立相关土壤污染调查监测制度,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污染需要针对性治理。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复杂,需要从土壤污染源进行监测,并建立土壤污染源控制制度,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土壤污染治理基金法律制度,以此保证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有效进行[2] 。
(三)加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针对于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实际分析,主要对污染源、污染过程、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建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机制,以此为土壤污染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根据土壤污染现状,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对土壤污染物进行识别和监测,从而保证我国污染场地治理进程不断加快。另外,相关部门需要对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此确定最佳修复技术,并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加大开发新修复技术,不断提高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水平和效率。针对于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需要制定专门的场地修复技术体系,便于及时处理各种土壤累积污染,从而保证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修复工作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四)编制污染场地管理制度
为确保污染场地得到有效控制,获取污染土壤的各阶段状况,需编制污染场地管理制度,涉及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风险管控等相关工作。制定相关监测制度,涉及污染场地修复前、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污染场地修复后三个阶段,尤其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后跟踪监测,并根据已经落实的污染场地档案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污染源控制制度和污染应急管理制度。
(五)完善污染场地信息管理系统
相关管理部门可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录入管辖区域内工业企业情况,重点企业建立平面布置图、主要污染区及主要管线走向图等模块,工厂退役后在治理污染场地之前,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治理范围内污染场地作出准确调查及判断。同时可建立相关信息管理模块对我国土壤资源和质量进行调查,并在了解信息后及时公布,以此了解我国土壤质量的真实情况,实现土壤数据库之前的信息共享,便于各部门及时掌握当地污染场地土壤情况,减少重复性工作。在获取到相关信息后,针对污染地块需开展污染场地信息系统工程,规范整个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工作,以此推动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另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建立污染场地应急管理制度,建立數据库,将信息化建设放到重要地位上岗,并建立实时检测系统、预警系统、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协调各部门积极合作,编制完善的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制度。
(六)开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示范点
相关部门在落实并深入推进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工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代表性的污染场地土壤开展示范点,深入地对土壤环境进行调查、修复和研究。在获取国家及当地财政支持,组建经验丰富企业、高校老师及专家等治理团队应用新型先进技术,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加强土壤环境修复技术应用,创建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将此修复工作作为当地重点工作进行,在示范点工作顺利完成后进行反思和优化,以此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需相关部门积极对待,在开展治理工作前需要对污染场地信息、土壤污染进行采集。另外,为有效保证该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需建立相关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并加强修复技术研究,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以此有效解决我国污染场地土壤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玉, 李坤, 刘宇妹.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J]. 科学与财富, 2019, 000(004):164.
[2] 孙宁、张岩坤、丁贞玉、尹惠林.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名录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 v.14(10):7-12.
浙江环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