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素若简浮华去

2021-06-28钱艺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激励性公开课多媒体

很多教师对精彩的好课的认识是这样的:精彩的讲解、热烈的讨论、响亮的掌声、完美的结束。“精彩”最怕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它,一旦形成就容易僵化甚至走极端。精彩的课也许确实有以上一些特征,但并不是有以上特征的就一定是好课。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冠军总是跑在掌声之前。好课也许不具有很多人认为的精彩点,外表甚至显得拙朴。

一、它也许没有频繁的掌声

“不错”“你真棒”“很好”,这是很多教师对学生惯用的评价语言,甚至在公开课上学生一回答完就来点掌声,其实这一开始能给人一点振奋,久了不免有点审美疲劳。

于永正老师说过,“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恰当的评价才能给受评价者良性刺激,评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不能收到好的激励效果。对学生的评价当然要注重激励性,但要激励有因,有针对性才能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不错”“你真棒”“很好”并非不能用,但有些必须给出理由,否则这样的评价过于宽泛,怎么能达到激励效果呢?好课里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如“你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你能另辟蹊径,很有创见”“条理清楚”等,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表扬,而且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些什么优点。不一定要用赞美词,同样是表扬,但收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好课上教师要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回答,对于回答得不太好的学生能给出中肯的建议,学生听后有所触动、感悟。这一点教师应该做到,但是实际公开课里又有多少教师真的做到了呢?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并没有仔细倾听、发现问题,或者只是为了“粉饰精彩”一带而过,一律给予赞美和掌声。好的课堂上,不管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还是建议性评价,都必须是教师经过谛听、思考、辨析之后给出的,绝不是轻率地制造出一份热闹。

我曾就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提问的后续处理进行过观察,也就是学生未能很好回答教师的提问,观察教师的后续处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启发诱导无果后,就另寻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获得掌声和课堂“高潮”,却把先前不会回答的学生“晾”在一边了,一直到下课,他们都落寞在一隅。我听过肖培东老师的很多课,他也会遇到回答不好的学生,但是当其他学生回答完毕后,肖老师会重新回到那位学生身边,鼓励他重新回答,于是我看到很多失去勇气的学生再次鼓起了勇气,很多当时没有听懂的学生后来经过思考获得新知,很多有自卑退却心理的学生突破了自我。响亮的回答在课堂回荡!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在座听课的老师没有一个不会感动。这不再是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直抵心灵、成长的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倾听学生,需要的是教育的境界和底气,需要的是相信学生也相信自己。

二、它也许没有缤纷的课件

黄厚江老师把PPT“满天飞”的课堂称为“P课堂”。很多教师觉得上一堂公开课很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居然是做課件累。多媒体确实能给授课带来便利,但它也是双刃剑,对课堂有很大的制约和干扰性。它的形、声都是具体可视可听的,心理学里有先入为主的规律,学生一旦接受了第一印象,后面的想象、创造就会大受制约,思考和辨别亦受到干扰。比如语文教学里讲究“不求甚解”,当缤纷的多媒体替代了想象和解读,课堂虽然多了现代的气息,但少了韵味和回味。而过于繁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牵扯了教师很多精力,使他们反而对授课内容钻研不深。叶澜教授认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好课要常态”,这样的课还叫常态吗?

其实好课并不是看用多少媒体,而是看这些媒体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适不适应,操作是不是简约,是不是能对教学效果发挥最大效益。以前在没有任何多媒体的教室里也同样培养了人才,现在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也不能丢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好的板书美观大方、灵动快捷、文化味浓、质朴可感,应该是优课的一大亮点。但我发现,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就在黑板上贴字替代板书,少了课堂的灵动和汉字文化的熏陶。

一堂好课,多媒体是提升学生记忆、理解、感知、想象的工具,而不应阻碍这些的实现。

三、它也许没有各式的合作

当下合作探究被推崇,于是乎课堂逢提问必小组讨论,每逢公开课便围坐成圈,好像没有这样的形式就不算新理念课堂。一堂真正的好课,它也许没有围坐热烈的讨论,也许没有课堂激烈的辩论。合作探究不是万金油,好乱涂一气,要从问题、内容、时机等方面看是否需要。有的学习环节是需要静思、涵泳、品味的,而当课堂被各式的“合作探究”充斥,就只能产生有活动没有体验、有热度没有深度的结果。如《荷塘月色》的精彩句段,《背影》的流泪情节,都是适合涵泳和品味的,如果围坐一起七嘴八舌大加论证一番,则完全破坏了文本的意韵。

一堂学生静思、默念、涵泳的课堂,静水流深。因为不管合作探究与否,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判断、推理、演绎,而要实现这些,很多时候是需要“沉浸式”学习的。所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在“不可被替代时”才去使用。

四、它也许没有“圆满”的收场

一堂课,该学的知识学生似乎都掌握了,学生都大声说“耶”,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这样的课看起来似乎无可挑剔。同样一堂课,师生带着思索下课,因为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因为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假设、很多个“也许”,让师生久久回味,难以释怀,学生期待着下一课……这是师生共同探究的结果,是教师引导启发在学生中的生成。前一种课是教师下结论,也就是黄厚江老师说的“传递结论的课”,不可能再有“可能”。这两种课哪个更具有魅力呢?很显然是第二种。因为这是有思辨质量的课,是有生成和拓展的课,更是民主和开放的课。师生通过民主科学的探究,打破了“圆满”,反而走进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有生命力的课。其实,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能力营造课堂的圆满,更要有勇气和智慧打破这个圆满。

叶澜教授认为好课是“有待于完善的课”,因为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再完美的“假课”都谈不上有课堂生命力。追求课堂的完美并没有错,我觉得这个完美应该是完美调动学生活动、思考、参与,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你的课堂活动,全身心投入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答案的完美,不是既定任务按部就班完成的完美。

“心素若简浮华去”,美女不打扮,好课“不精彩”。它也许静悄悄的,也许很“土”。但正因为它去掉了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浮尘,反而显现了真实课堂的质朴,尽管显得不精彩,但它脱离了花拳绣腿的喧嚣浮躁,实则暗流涌动,其实货真价实,这正是它返璞归真的最美华彩。请还课堂以朴实的精彩,学生只有置身这样的“真课堂”才能学做真人。我们呼唤这样的课堂,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

(钱艺林,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226100)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激励性公开课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建立和实施企业激励性年金制度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与思考
浅谈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