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事例编织精美道德与法治课堂摭探

2021-06-28江果

成才之路 2021年17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事例

江果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正处于亟须道德与法治课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溢出教材,利用好事例育人优势,创新教学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内涵提升,以重要事例补益教材知识,助力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理论解释、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事例;知识点;育人;教学理念;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26-02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特征的过程。改变人的价值观念的,往往是一些突破性、转折性、重大性事件。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判断力和理解力都需要引导与培养,自我认知需求和认识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凸显了事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溢出教材,利用好事例育人优势,以重要事例补益教材知识,助力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理论解释、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

一、创新理念,两耳要闻窗外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更是思想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但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重视不足,考试分值不断下调,学时也不断被压缩。部分教师职业期望值和成就感过低,把上课当成“差事”,敷衍了事,还有部分教师“一本教材走天下”,导致知识死板、事例陈旧。教师不求新,学生没热情。

(1)建立“故事库”。道德与法治课看起来容易,实则不简单。其一,中学思想教育最忌理论条框,重复十遍“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都不如一个鲜活的身边事直观。为此,教师应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调取灵活、内容充盈的故事库。其二,思想教育对教师的道德品质、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要求更高。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做一个“全能王”,才能站得稳讲台、站得好讲台。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在读通吃透教材基础上,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尤其要关注重要事件,并弄清楚原委真相、来龙去脉,不断充实自己的“故事库”。

(2)学习常态化。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已经很重,没有时间“闻窗外事”。实际上,关注时事热点可以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个维度进行编排,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按照类别每天定量查阅,将重要事件做好标记。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详况、我们党和国家及其他各国应对疫情的举措等,以求知之甚详、灵活运用。此外,各教研组可以通力协作,把关注重要事件作为每日必做的研学活动,从而形成合力。只有把握大事要事,博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才能做到胸有丘壑,打造精美课堂。

二、问题导向,事例知识精准接榫

初中生正处于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他们既有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知识认知的冲动,又有寻求具象辅助理解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处理好事例与知识之间的权重,规划好事例引入的时间节点、时间跨度和程度。事例引入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具体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总的来说,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精细而不杂芜。一个精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是知识充沛、理实结合、充满活力的。以知识点为经,以事例为纬,才能编织出精美课堂。事例在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事例援引最忌一股脑“海量抛出”。比如,在主题为“网络生活新空间”的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为活跃课堂气氛,笔者每讲一个知识点,都会援引四五条相关事例,一节课下来大约有二十个事例。但是,听课专家的“你的课变成了故事会”“重点不明,事例太多,容易把学生带偏”等点评,使笔者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存在问题。事例少了,说明不清问题;事例多了,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事例选择须精细,避免杂芜。

(2)准确而无争议。道德与法治课事例援引的作用是辅助教学,这是前提。如果事例起不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甚至存在歧义争端,那么这个事例就是有问题的。比如,有教师教授“诚实守信”这一内容时,举了“尾生抱柱”的故事。“尾生抱柱”讲的是尾生与他人约好桥下见面,谁知发起了洪水,尾生为了信守诺言,抱着桥柱继续等待,最后被洪水淹没丧生。“尾生抱柱”确实体现了诚信至上的精神,却有出现争议的风险。当该教师讲完这个故事时,有学生直接提问:“老师,难道尾生就不能站到高一点的地方等吗?他的朋友来了他照样可以看得见呀。”还有学生说道:“老师,尾生虽然守诚信,但他太不知道变通了。”对于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该教师一时不知道如何解释。可见,把事例引入课堂前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要确保所引事例准确、无争议。

三、注重内涵,提升事例铸魂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使命。道德与法治课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从根本上说,育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这一旨归,教师应在事例的生动性、有趣性之外,抓好育人性。所谓育人性,指的是事例选用不能只“就事论事”,还要做好延伸和溢出,挖掘事件本身的思政元素,在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上下大功夫、下实功夫。

(1)化“高大上”为“接地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事例扶援引提供了便利,教师找几个事例辅助教学很容易。比如,讲授“养成亲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举出我国一些杰出的社会工作者,但难点是如何把距离学生太远的“高大上”化为学生能够学习践行的“接地气”,进而为学生提供行为指导。因此,教师引入“高大上”的事例时,必须做好解释,注重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从而为学生开辟明确的行为道路。简单来说,就是要明明白白教会学生如何把高尚的精神修养落实落细到个人可及的行动上。

(2)用“讲事例”传“正能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事例铸魂育人的实效,关键在于挖掘事例的内涵,研判事例的影响,对事例进行拓展和延伸。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事例”,而且要在备“事例”上多多着力。笔者讲授八年级下册的“维护公平正义”时,引入了一個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例。笔者在总结该案例是“维护公平正义典型表现”的同时,进一步为学生梳理了我国近些年在正当防卫法律认定上的变化,并告诉学生:“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进步,司法公正越来越受到百姓认可。希望同学们以后投身法律工作,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法治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上完这节课,有十几位学生私底下对笔者说:“老师,这堂课让我很激动,我都想快快读大学,然后当法官、当律师。”可见,这样的事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服务社会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收到了铸魂育人的效果。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扎扎实实地把功夫用在平时的钻研上。只有磨好内涵提升这把“刀”,才能砍好精美课堂的“柴”。

总之,知识点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骨架,鲜活的事例则是血肉。以事例助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路径。然而,走好事例辅助教学的每一步都不容易。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等环节稳扎稳打,以学习意识广积事例,以问题意识引入事例,以育人意识阐发事例。同时,还要深蓄研透用好事例,编织好一堂堂既严谨又活泼、既深沉又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

参考文献:

[1]陈亚专.乡土美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1).

[2]陈亚专,罗文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6).

[3]代盼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7(36).

[4]林靖.“红船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