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及培养途径

2021-06-28祝曼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量表学者同伴

祝曼

[摘  要:亲社会行为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探讨幼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之相比,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数量较少。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亲社会价值取向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关键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定義

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是美国学者Wersberg,他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人不管是出于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目的,都是想让他人或社会获得一定的益处。美国学者 Mussen 和 Eisenberg(1977)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不期待任何回报,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和自我牺牲,愿意帮助其他个体,他们受益的行为。我国学者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定义: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助人、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朱智贤,1989)。李春华认为利他指的是个体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这个角度来说,社会行为包含利他行为(李春华,2010)。有学者强调亲社会行为的利己性特征。Rushton(1980)提出了助人行为,并认为助人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助人者不掺杂个人动机,期望从中获得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纯粹是为了利他”的无私助人行为;另一类是助人者具有个人企图,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助人行为,即“利他最终是为了利己”的助人行为。寇彧等人(2004)认为亲社会行为还带有社会性的特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个体自愿向他人或者社会提供符合社会预期的、积极的、有责任感的一切行为。国外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的情境中有意识做出的有助于他人的行为(Carlo,2006;Eisenberg,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行为不仅有益于他人、群体、社会,且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2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目前,测量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实验研究法通常需要创设出一个与真实情境相似的、可操纵的实验室情景,被试在这一情境中的行为能够反映其当下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实验法不仅能够测量某一具体情境中特定的亲社会行为,而且能够探索行为特点。常用的实验范式有囚徒博弈实验、最后通牒实验、独裁者游戏、第三方惩罚游戏、信任博弈实验等。最经典的范式是博弈游戏,也就是让被试分配自己和他人一定的资源(如奖品、金钱)

观察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被试表现出我们所需要测量的行为,对行为的发生发展进行观察,或是通过自然观察对特定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观察、量化。不少学者用观察法对亲社会进行测量,李幼惠等人(2000)陈琴(2004)对儿童或者中学生的合作进行研究。但观察法容易受到突发因素的干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且应用性较差。

目前,大多数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采用的都是问卷测量法,使用最为普遍的自陈式量表是Carlo(2002)编制的《亲社会倾向测量量表》(PTM)。该量表由六个分量表 23 个项目组成,该量表测量了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和紧急六个方面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考虑到PTM在国内的适应性问题,我国学者寇彧(2007)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及修订形成中文版《亲社会倾向量表》,在依从维度上增加了三个项目,增加了反向问题,删除了利他维度上的两个项目,修订后的 PTM 六个分量表—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 、情绪性的、紧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 0.708、0.778、 0.755、0.738 、0.726 、0.561,量表修订后的维度划分适用于中国的青少年样本。

3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各年级儿童的利他行为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郑建成,1990)。但也有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有学者指出,小学高年级到高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水平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张梦圆、杨莹、寇彧,2015;Carlo,2007)。从三年级至九年级,亲社会行为总体呈下降趋势(张帆,2020)。还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有上升又要下降的趋势。有学者自编中小学利他行为现状调查问卷发现,责任、尊重这两个利他价值观的维度基本处于平稳上升的状态,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分享与宽容这两种利他价值观的维度则出现了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对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很多。在性别层面上,有研究表明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总体上高于男生(宋丹,2019)。留守初中生男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刘佳超,2019)。在生源地上,来自城镇的青少年在公开亲社会行为和依从亲社会行为都显著高于农村的青少年(刘明,2002)。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不同性别、学段和家庭所在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张帆,2020)。

由此可以发现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是不一致的。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教师应当给与青少年更多积极的教育来增加青少年的亲社会倾向以及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4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通常可以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内部因素来说,实施者和求助者的个人特质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性别、移情等。有学者发现女生在各种亲社会行为类型中的表现均显著好于男生(张梦圆,杨莹,寇彧,2015)。研究表明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从外部因素来说,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当突发紧急事件时,个体单独面对紧急事件和与他人在场共同面对紧急事件时的反应不同,就是说他人在场会抑制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情景的模糊性是指模糊的情景会影响个体对情境的判断,个体无法确认发生了什么,无法确定自己是否需要提供帮助时,往会选择走开。积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培养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利他、分享、同情等亲社会行为。此外,还有研究也发现同伴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5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5.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有不少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所以要想增强青少年的亲社会倾向以及增加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时保持一致,并且加强亲社会的教育。首先,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温柔。其次,父母要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呈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為。最后,培养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在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子女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爱和温暖,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而积极的价值取向。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发前发生争吵或冲突,争吵不利于温馨的家庭氛围的形成。遇到问题时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取民主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参与感,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商议和解决。

5.2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的作用

首先,定期举行以“培养亲社会行为”为主题的德育课程。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和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同伴拒绝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伴接纳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所以德育课程应该重点强调如何与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整个班集体都是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容易且温暖的。这样一来,青少年就会思考,我可以为班级和同学做些有用的事情。如果青少年没有和周围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压抑、苦闷,等一些负性情绪。甚至产生一些自私行为或者攻击行为。

其次,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的主题班会。班会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采用集体讨论,个人发言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讲述他们所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社会行为故事,班级成员在交换意见和分享想法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审视和观察自己的行为,形成积极的同一性。

最后,设立专门的亲社会行为表扬园地。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运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让青少年学习同伴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宇琪.初中生感恩、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吉林大学).

[2]何慧,王影,李伟强,袁博.(2018).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心理技术与应用,v.6(07),5-25.

[3]寇彧,付艳,马艳.(2004).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4),43-48.

[4]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2007).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心理发展与教育(1),112-117.

[5]寇彧,张庆鹏.(2006).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社会学研究(05),169-187.

[6]郑健成,潘洁,李伯黍.(1990).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02),70-74.

[7]张梦圆,杨莹,寇彧.(2015).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青年研究,000(004),10-18.

[8]寇彧,张庆鹏.(2006).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社会学研究(05),169-187.

[9]王群,欧阳文珍.(2009).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000(003),107-108.

[10]郑健成,潘洁,李伯黍.(1990).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02),70-74.

[11]张梦圆,杨莹,寇彧.(2015).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青年研究,000(004),10-18.

[12]周珮.(2019).同伴接纳,社会价值取向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toral dissertation,华中师范大学).

[13]Carlo,G.,Crockett,L.J.,Randall,B.A.,&Roesch,S.C..(2010).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7(2), 301-324.

[14]Carlo,G.,Mcginley,M.,Hayes,R.C.,&Martinez,M.M.. (2012).Empathy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prosocial and physically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mex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9(3), 337-357.

[15]Carlo,G.,&Randall,B.A..(2002).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31(1), 31-44.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猜你喜欢

量表学者同伴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寻找失散的同伴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程门立雪
大学者
落地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