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协同联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21-06-28杜月云李勇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杜月云 李勇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协同联动;人才培养

河南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协同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当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时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二者的协调发展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

(一)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是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区域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加速器。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政府应该制定制定科学规划指导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具体性。针对性指的是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实事求是,紧贴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可操作性是指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不能好高骛远,要立足现实。具体性指的是政策法规一定要关注细节,注重成效。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同时要准备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通盘考虑。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会结合区域优势制定社会发展规划,目前各地都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各自的“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人才需求的变化,相应的也会影响到高职教育系统的发展。例如,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各行各业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人才的制约,很多行业发展都相对迟缓,因此,要加强对于高等职校新兴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扩大招生,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改进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制订人才培养的“订单”

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能够无缝胜任企业的技术岗位。但现实的情况却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企业人才紧缺无法招聘适合自己的员工。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关注,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且急需解决的难题。人才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它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企业产出的商品,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其次就是内部人才培养。公司内部人员熟悉公司业务流程,通过培训能够高度契合企业需求,但是仅通过内部培养远远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获取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高职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往往存在脱节现象,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把校企结合落到实处实行“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制定培养计划,共建共享实训室等。企业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让高职学生在就业之前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以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也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是两全其美的方案。企业也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合作,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待遇以能够让高职毕业生能够长久留下工作,让他们看到晋升的机会、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人才培养的订单需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同时也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招生规模和开设新专业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发展。

(二)引进企业专家能手,培育高职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因此,必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下企业实践,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生通过下企业顶岗实习能够较早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在学习时也就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采用引进来的办法,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为学生讲解企业工作时具体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企业的工作实际。另外,河南省以中原经济区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态势呈现欣欣向荣之态,但是由于前期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束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必须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政府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为产业结构调整献计献策。高职院校教师也要加强与行业专家的合作,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布局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资源共享、协同研发等形式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在我省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普通高等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由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要求,既要有一定的规模,又要具备较高的质量。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如果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即使有再多的数量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高职教育发展走向瓶颈难以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内涵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有些院校针对热门专业进行无限制的招生,例如,对于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等热门专业招生几十个班,但是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一)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环。但是高职教育的专业分类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科门类为基础进行分类,注重学术的发展。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往往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压缩,但1988年高教司就开始关注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高职教育不应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

1、专业设置的原则与要求。高职专业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多种原则。包括专业的方向、市场需求、科学规范等众多领域。第一,在大方向上一定要适合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势,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第二,专业设置一定要紧贴当地区域发展实际,使用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区域大众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开始符合当地企业需求的新专业和专业方向。第三,新专业的设置也要考虑院校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注重院校的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和学生就业前景等,在师资或者其他条件不够成熟时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满足条件在进行申请开设。专业的开设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建设,要符合专业目录的需求。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效益,如果开设一个专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受益卻没有保障,那么一定要十分慎重。专业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教育投入和运行成本,如果新专业的开设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却没有收益,专业可以暂缓申报,或者先在原有专业上增设一个专业方向,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新专业的申报。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资金压力比较大,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追求效益最大化。

高职专业设置要把稳定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稳定性的生源是一个专业能够发展的基础。同时高职专业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专业就应该重新修订教学标准开始相关的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高职专业设置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包罗万象,又要考虑到深度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前者关注专业具备较强的弹性和适应性,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涵盖内容就十分宽广。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设置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另外,高职教育一定要面向区域发展实际。例如,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食品技术专业就针对河南科迪集团和明代蛋糕等企业的某个具体岗位设置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职工作。高职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契合区域发展的实际,只有符合区域发展的才是最有特色的,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专业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专业结构的调整是我们必须要提前进行规划布局。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技术专业、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氢能技术应用专业、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专业、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专业、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等开始快速崛起,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有一些专业由于市场需求变小导致招生困难,面临停招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原来热门的专业可能会变成冷门专业,也有一些冷门专业变成了热门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就经历了由热到冷再由冷到热的过程。前几年建筑施工技术由于受到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导致招生规模出现井喷的现象,但是随着近年房地产热度的下降,招生规模也呈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经过项目组的不完全统计调查,发现河南高职院校有超过八成的院校都开始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且部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还比较大,这就会导致将来学生毕业后竞争压力大甚至难以找到对口工作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专业规模一定要进行适度的控制并进行前瞻性的布局。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适时开设新专业非常必要,但是开设的新专业一定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自身的师资和相关的基础条件是否成熟,提前进行布局。引进足够的师资,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引进实验实训设备,并积极和相关的企业行业进行合作,切记盲目开设新专业。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有较大的招生规模,盲目开设新专业,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训条件都达不到开设新专业的标准,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甚至会连带影响学校的声誉进而给学校其他专业带来负面影响。

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当地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也会越高。例如,高职院校中发展水平较高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比较高。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一定要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的专业才是最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优势专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例如,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就立足于商丘发展实际,结合当地食品工业发达的特色,与河南科迪集团、明代蛋糕、长领花生等一批优势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业特色明显,学生就业率高。河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结合民权打造中国冷谷的契机,将院校新校区搬到民权,与当地制冷企业深度合作,开设特色鲜明的制冷相关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要想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满足区域发展需求有充足的生源。第二,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第三,要加强和区域内优势企业的合作,打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第四,要建设一支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企业一线优秀员工为学生讲课。最后,还有重视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实验和实训的各种要求。

(二)保持高职教育供给与需求平衡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平衡的原则,但是我省高职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做到平衡一。河南是人口大省,近年来每年的高考人数都位居全国首位,但是却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也有供不应求的矛盾局面。首先,河南生源庞大有很多考生无法升学,另一方面,高考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很多学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入学率低,供需平衡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高职教育要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规划专业招生规模,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区域发展需求。

(三)高职教育规模与结构协同联动发展

高职教育规模与结构协同联动发展能够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矛盾。要缓解就业难就要弱化供需矛盾,减少或取消就业率低的专业的招生,增加高就业率专业的招生人数或新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要。切忌为了提高学校层次,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就盲目开设新专业,导致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囧境。以我市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前些年学院的目标是扩大规模打造职教航母,在招生规模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学前教育等刚开始每年招生人数80人,但是很快攀升到每年招生近500人,后来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目前,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已经缩减到120人,基本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了提高就业率,该系果断开设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等一些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招生和就业形势都不错。另外,针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而新兴的一些工业急需大量专业技能人才,该校果断开设了新专业如针对打造中国冷谷的制冷专业,另外还有机械制造、纺织等一批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

四、树立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转变观念,以利益机制驱动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受传统教育束缚的情况依然很重。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这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训实习教学力度,更新一批实验实训设备,建立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前景,这也是高校普遍缺乏的内容。商丘工学院是我市民办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开展以技能为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转变学生观念的过程中重视区域发展实际。例如,“一言九鼎、实干兴商”是商丘的城市精神,而诚信的品格和实干精神往往也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商丘是中国商人、商业、商品的发源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称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作为商丘的大学生,一定要继承并发扬商丘的城市精神,将其作为自己的一张形象名片将对自己的求职带来很大帮助。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融入“一言九鼎、实干兴商”的商丘城市精神,并强化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

校企合作是对企业和高职院校都有益的事情,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才是根本,才是合作能够成功的基础。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要按照合作协议,给学生去参加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的机会,解决企业方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缺乏哪些知识和技能,能够促进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解决用工难题,同时用工成本也会下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了初步的情感和联系,毕业后留到企业工作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对于企业来说利大于弊。另外,企业和教师也可以进行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帮助企业解决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没有收益,合作一定不会顺利进行下去。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激励机制推进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最重要的文件。高职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机制的束缚,方案中很多内容都是基于学术内容安排的,比如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实训时间的安排都不够灵活,限制了校企合作的空间和时间,间接导致了合作不够深入甚至合作终止。推动校企合作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在制定人培方案时,邀请企业方代表参与,加强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尊重企业方的意见,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实时更新一些企业方需要的新兴课程,淘汰市场上已经无用的课程。在总体上要加强专业课和实践课方面的深度合作,一定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一定要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另外,企业合作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在基础课中开设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任何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只通过一个公司就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与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充分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也给自己多一些选择,这样才能保证在合作中能够处在主导地位,为学校和学生争取更多的收益。

(三)建立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合约才能够健康发展。合作需要双方共赢,而不是一方无休止的索取,另一方无休止的付出,合作必须双方都要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此双方的行为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校企合作必须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对违反规定情况的处罚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在合约中应该规范学院每年或者每学期派驻多少名学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方需要支付学生多少劳务报酬等内容。如果学校违约没有派驻学生参与企业方的顶岗实习,要按照协议赔偿企业方由此导致的损失。如果企业方不能按照协议支付学生应有的报酬学院也要按照协议要求企业方按时支付。另外,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如何处理也要在协议中进行明确规定,要求企业方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双方都在协议的规定下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四)建立情感机制

校企合作需要在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建立互信的关系。在我国由于校企合作没有专门法律条文的约束,也缺乏必要的优惠措施,而合作的成本又比较高,因此,很多企业合作的意愿不强,导致很多校企合作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必须构建有效的情感机制,通过情感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深度开展,这个过程需要双方能够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高职院校要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要常与企业方负责人进行沟通,重视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遇到难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时应积极提供帮助。其次,要重视并尽量增加双方之间的人员往来,首先要引进企业方领导来校给教师和学生做报告,引进企业方的优秀员工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派驻教师和学生到企业方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交互,提升双方之间的信任感,校企要经常召开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情感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长久开展下去。

结语

根据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调整高职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发展重点,做到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协同联动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