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觅清欢
2021-06-28何小琼
何小琼
苏轼对清欢是极爱的,他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眼中的清欢,是人间欢愉,是在南山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美酒,还要配着美味的野菜、竹笋。如此清欢,神仙也不及了。
再次读到这首词是在林清玄先生写的文章《清欢》,淡淡的两个字,有着油然而生的温情。先生说:“清欢”是什么呢?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这和古时的苏轼的体会不谋而合。所谓清欢,是内心的纯净安然。
而如今世事纷繁,众人皆是身心疲惫,从内到外难觅清欢。人人行色匆匆,从迎着朝阳出门,到披着晚霞归来,早没有了清心欢愉。更别说那一粥一饭,一酒一茶的安逸闲雅。从几时起,清欢成了奢侈。
清欢的画面是先生笔下的:“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胜蜜,轻轻地含着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仅仅一个摘花的动作,嗅着它的芬芳,浅尝它的甜蜜,就有了犹如春天的享受。于是,清欢有了它存正的意义和价值。
使我感同身受的是先生写的马场。年轻时,先生喜欢去马场,那里远离喧嚣,绿草如茵,柔风徐徐,策马奔腾,有着一骑一人走天下的豪情。那时先生一定自在惬意,无牵无绊,天高地阔凭我行的情愫萌动着。这时的时光,不沾染一丝世俗的尘埃,蓝天白云,甜蜜的空气,一定有着初恋的味道。
可是,许多年后,人至中年的先生再去马场,那里已经是面目全非。草地斑驳,马儿衰老,四处喧哗吵闹,空气浑浊。再也没有过去清欢的场景,心境一片荒芜。无奈中透着悲凉。
而我,先生失去了他的马场,我失去的是年少时所住之地附近的一处山林。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镇,那里依山傍水。我们特别喜欢附近那片树林,清一色人工栽种,亭亭玉立,每一棵都长得笔直秀气。山上没有什么杂草,非常合适我们在林子间追逐玩乐。母亲说,那片树林等许多年后成材了要砍掉的。我聽着不以为意。
林子是我们这群孩子快乐的天堂,嘻笑时,时常会惊起鸟儿飞窜,偶尔有小动物在我们眼前仓促逃离,还能捡到造型特别的石头。到深秋,每棵树都会脱树皮,一大块一块掉下来,或者轻轻一扯就能愉快地接在手中。是当时燃火烧饭好原料,一到周日,我们就有模有样的打着招呼,美其名曰是去捡树皮,哗啦啦就直奔树林。在那里,玩是第一,直到时间差不多了,才会匆忙抢夺树皮,来一场大战才尽兴而归……
这种欢愉,直到我跟随父母搬离,我和伙伴们约好,有空一定回来到林子里玩。可这一别就是许多年,渐渐忘却了树林。直到后来,我结婚生子才回去一次。看到那个承载着年少时诸多快乐的山头,已经是一片空寂。树已经全无,空荡荡地一片矮矮的树桩,可怜又可悲。早已没有当初的风采,难道,这就母亲所说的,成了材,要砍掉?我远远地凝望着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怯怯地不敢近前,心底薄凉一片。曾经以为,总是置身于喧哗的城市,如若能够在闲暇之余,能够回到儿时的树林,享受片刻的清欢,也是一种幸福。可是,想不到也成了泡影……
看到林清玄先生的《清欢》,自然而然想到我的那片山林。苏轼当年想必是清欢无比,无人打扰;先生的清欢荡然无存;我的清欢也踪迹全无。难觅清欢,清欢难觅,也只能在回忆中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