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构成作为工笔创作前色彩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21-06-28陈桃梅邹孟染

书画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色彩构成基础教学可行性

陈桃梅 邹孟染

关键词:色彩构成;基础教学;配色技巧;可行性

以线造型和色彩表现是工笔画创作的两个重要手段。进行工笔画的创作,对色彩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一门针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课程。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对色彩的学习,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国画创作特别是工笔创作中,色彩的表现能力匮乏。所以,设置一套适合中国画色彩教学的课程,是推进和发展中国色彩绘画创作的可行途径。

一、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学生在色彩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现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本科生,入学前接受的是西方绘画体系,如素描、水粉、油画等。他们的教育基本是由课外培训班来实现的。虽然他们掌握一定的写实造型技能,但并未接受相对系统的理论教学,色彩教学也不例外。在写实造型和色彩造型的前期学习中,他们所接受的色彩系统都是遵循光原理的立体色系统。这与中国画色彩表现理念是有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无疑给中国画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会有系统的色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可以弥补入学前色彩学习的不足。

2.在“水墨为上”绘画理念的影响下,现在的高校中国画专业仍然重视传统水墨画的教学,让学生强化“唯笔墨”的观念,这也造成了国画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的困境。对于中国画,牛克诚先生把色彩作为一个“缺失”的问题提出来[1],是发人深思的。比较能体现中国色彩绘画魅力的当数重彩绘画,因为重彩绘画可以真正接触矿物颜料等各种品类颜色,“品类丰富的矿物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多样的创作可能”[2]。但在高校中国画专业中,并没有设置重彩这一门课程。学生往往是在毕业创作中,在专门研究重彩绘画导师的指导下才得以真正学习。

3.工笔画创作和研究在当代渐渐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让色彩绘画重新回归中国画阵营。但现在的工笔绘画大多表现出色彩弱对比的效果。蒋采苹先生早就意识到:“现代的工笔重彩画实际上只有‘工笔淡彩,并没有‘工笔重彩。”[3]随着工笔画的复兴,这种色彩弱对比的审美也渐渐成为新的主流,因为在近几次的全国美展上,色彩弱对比的作品数量最多。这无疑会引导高校学生色彩学习的方向。色彩弱对比可以渲染画面的气氛,容易使画面色调实现统一,弥补画面构图的不足。毋庸置疑,色彩弱对比在画面上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色彩强对比,稍有不谨慎,缺点就会暴露无遗,如色彩生硬不协调、表意零乱、构图不理想等。成功地处理好色彩的强对比,需要足够高的修养和技术水平。因为色彩强对比的色性矛盾较大,需要创作者具备高超的调和能力和统筹能力。在理论上,放弃色彩强对比的做法,对于色彩绘画的发展是不利的。最起码,色彩强对比那种有力的情感表达是色彩弱对比无法做到的。

4.目前关于中国画色彩规律研究或色彩基础教学的书籍少之又少,大多是关于中国画赋色技巧、介绍中国画颜料之类的书,如王定理、王书杰的《中央美院中国画传统色彩教学》、刘源的《中国画色彩艺术》等;或是梳理中国画色彩发展史之类的书籍,如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等;或是关于形而上的东方色彩哲学、美学类的书籍,如李广元的《东方色彩研究》、彭德的《中华五色》、王文娟的《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申少君的《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等;或是从中西色彩发展史、中西色彩美学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书籍,如日本城一夫的《色彩史话》以及我国李广元、李黎的《中西色彩比较》等。在这些书里或有谈及关于色彩基础规律或原理的知识,但也没有形成系统,对于学生而言难以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基础的学生研究这一类书籍是疑惑的,不能落到实处。要想掌握色彩规律和原理,学习色彩构成无疑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但色彩构成与我们追求主观色彩的审美观有些冲突,所以把学习色彩构成所掌握的色彩知识直接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意象色彩的表现,从而削弱中国画本质性。所以,如何将色彩构成与中国画色彩表现进行有效结合,色彩构成可以完善中国画色彩表现的哪些方面,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色彩构成所能改进或完善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配色技巧问题

在工笔画基础教学中,主要传授色彩的赋色方法,注重技的讲授。学生也更多地从赋色技巧上进行学习,这可体现在本科低年级的基础临摹课程上。中国画专业的基础临摹课程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讲究笔墨书写性的水墨画临摹,如传统浅绛山水临摹或传统水墨大、小写意临摹等。在这类临摹课程中,学生几乎不能进行色彩的探索与研究。二是程序性复杂的工笔画临摹,如传统工笔花鸟、传统工笔人物或传统青绿山水临摹。在这类临摹课程中,学生虽然可以接触色彩的学习,但更多是对绘画程序、赋色技法的学习,而对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原理等色彩规律性的研究,几乎不是临摹课的重点。因为临摹范本中已经呈现了该作品的色彩搭配樣式,学生只是在临摹作品中如何呈现出范本的色彩而已,更多的是对绘画程序、色彩材料的学习。在临摹课程中,就算教师对范本色彩表现进行赏析,也是点到即止,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绘画程序或作画技巧上。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赋色技巧,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色彩的搭配问题,不能解决色彩的表现问题,这一弱点充分体现在工笔创作这一课程中。

在工笔创作中,学生往往根据物象的固有色进行色彩表现。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对中国画“随类赋彩”这一色彩观的误读。“‘类就是类相,它是对自然色彩的概括与综合,而不是具体物象的再现。”[4]如果一味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而不进行有效的色彩搭配和色彩调和的话,往往就会导致作品表现力不足,感染力弱,也凸显不出主体的色彩表现个性。在工笔创作中,色彩表现可以重视物象的固有色,但这种固有色更多是概念中的固有色,才有“类”的出现,物象的固有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作品表意功能的指导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比如“绿色”,落实在作品上可以是淡绿、翠绿、草绿、橄榄绿、墨绿、石绿(矿物颜色石绿中有头绿、二绿、三绿……)等。这些绿色如果放在色彩构成系统里,就可以用色彩三元素—色相、明度、纯度进行诠释。绿色如何在作品中实现?选择淡绿,还是选择翠绿、草绿、墨绿等,这取决于作品的表意功能。作品中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状态,或表现不同的意境。在创作的色彩表现中,单物象固有色就存在诸多的选择,更何况在物象与物象之间、物象与底色之间有无数种构成的可能,都可改变色彩表意的可能性。如何进行色彩搭配与组合,这正是色彩构成所研究的问题。

色彩构成是西方比较成熟的色彩体系,是比较系统地认识色彩原理和色彩规律的理论体系。它运用最基本的色彩元素去解决和分析比较复杂的色彩现象。色彩构成教学研究形态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形态与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表现性,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如果把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到工笔创作上来,就可以明显提高色彩的配色技巧能力。所以,色彩构成解决的是如何进行色彩搭配与组合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中国画赋色技巧的问题,更不是改变中国画的色彩审美特色。要在尊重中國色彩观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工笔创作的配色技巧能力,让工笔创作能够有效地实现色彩的表现,促进中国画色彩的发展。

三、如何在工笔创作课程前有效引入色彩构成教学

(一)引入色彩构成教学的时间

色彩课程不应放在中国画专业本科一年级。因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对中国画的掌握几乎是处于零基础阶段,用笔、以线造型、赋色技巧等都还没有接触,更不能从宏观上认知中国色彩系统和西方色彩系统。这时直接学习色彩表现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在低年级开设色彩基础课程,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因为低年级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基本都是临摹课程,传授的是基础知识而不是创作实践知识。所以,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对色彩原理和色彩表现的学习,应在基础课程后,在工笔创作前。这样,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对中国画色彩体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学习色彩规律和表现是比较有效的。如果结合工笔创作实践课程,在色彩表现上马上就能得到验证。

(二)让学生了解中国色彩表现的平面性

色彩构成是西方总结的一套完备的色彩体系。我们要利用这套体系来解决中国画色彩的配色技巧问题,在引入色彩构成体系的同时,也要保持中国画的色彩特点和色彩观。这是根本落脚点。在讲授色彩构成课程时,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色彩观的差异性和中国色彩表现的平面性。这一步骤比较重要。因为学生入学前接触的色彩基础是西方的光学色彩系统,而中国绘画在色彩表现上不是追求光影的立体性,不表现光色的三面五调子,而是通过“类”的区分,在同类物象中几乎用同样的赋色方法和赋色程序进行色彩表现。当然,为了突出同类物象的空间层次感,也对同类物象做出微妙的色彩变化,要在整体上保持色彩平面性这一中国画的色彩观。这也与工笔的赋色程序密切相关。在中国工笔绘画创作中,为了凸显色彩的“薄中见厚”,要进行三矾九染的赋色程序。在同品类物象的描绘中,每一层次都用同样的颜色,并运用同样的赋色方法。中国画颜色是以水作为调和剂的,在横向平面的局部难以追求色彩表现的丰富性[5]。而西方油画颜色是以油作为调和剂的,在横向平面的局部善于追求色彩表现的丰富性,善于在小局部追求颜色的微妙变化。中国画色彩表现具有平面性和单纯性,西方油画色彩表现则具有立体性和局部丰富性,这是中西色彩观最本质的区别。教师在讲授此区别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经典绘画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绘画色彩的演变过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有关色彩的画论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中国画的赋色技法,特别是工笔的赋色技法进行分析。中国画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对中西色彩表现的差异性是有深刻体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中西色彩表现的本质与区别,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就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系统地学习色彩构成原理

在学生掌握了中西绘画色彩表现的差异性,并且明确学习色彩构成是为了提高配色技巧能力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色彩构成教学。中国画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大体可分为“色彩的基本原理”“不同色系组合的表现性”“形与色综合表意构成”三大部分[6],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分节次进行讲授,每节课程必须具有针对性。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以中国经典绘画作品的实例加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课程讲授中,教师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提问,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并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多种情感表现的色彩构成。色彩构成的课时不宜拉得太长,以48课时为宜。

(四)在工笔创作中实践

系统地讲授色彩构成之后,进入工笔写生与创作的核心课程。有了前期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学生在写生和创作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并预想后期的色彩配色问题。在写生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形态造型与色彩面积比例等,同时考虑到创作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这样,在写生和创作中就会有目的性。在写生和创作稿完成后,学生再按照创作初衷,运用色彩构成原理制作多组色彩配色小样,并和老师共同研究、分析每组色彩配色,选择其中最符合创作初衷的色彩小样进行创作。“色彩构成的学习”“完成写生、创作稿”“运用色彩构成知识进行配色”“进行工笔创作”这四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都不可缺少,缺失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四、工笔创作前引入色彩构成教学的意义

目前,中国高校甚至专业性艺术院校在中国画专业的教学中并未把色彩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或根本没有专门的色彩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色彩技法的课程。以线造型与设色是中国工笔绘画的两个重要语言手段,在高校工笔画课程中学习色彩的表现规律尤其重要。在工笔创作前引入色彩构成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让色彩构成有效地服务于工笔创作,弥补中国画色彩教学的不足,在传统的色彩审美上结合科学的色彩分析法,使色彩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

对色彩规律、色彩原理的学习,能让学生迅速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工笔创作中利用色彩构成知识进行色彩搭配和色彩表现;避免在工笔创作中只表现物象固有色,以及普遍表现简、淡、灰色彩效果的现象;培养学生敢于利用矿物颜色及其他可利用的一切色彩原料的能力,让工笔画的色彩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色彩构成基础教学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互融式应用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篮球教学中提升学生投篮命中率研究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对高职“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研究
浅析色彩构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