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金银器类型研究
2021-06-28路昕
摘要:西亚地区金银器按照风格类型可分为萨珊式、粟特式、罗马式与伊斯兰式。其中萨珊式与粟特式之间较为相似,不管是装饰纹样还是器型都存在很多共同点。因此在关于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研究时总要将两者进行比较,本文主要对萨珊式金银器与粟特式金银器进行纹饰和造型的比较与研究。
关键词:西亚金银器;萨珊金银器;粟特银器
一、西亚金银器发展概况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已经能够冶炼自然铜。公元前3000多年,苏美尔人已掌握高超的冶金技能。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已发展出成熟的金银工艺,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的金银制品风格偏庄重典雅,后逐渐转变为繁复华丽的宫廷风格,工艺技术在萨珊王朝时期得到极大发展。公元7世纪以后,金银器的材质、工艺都和萨珊王朝时期有所不同,主流金银器材质为黄铜,器物表面镶嵌上金银装饰,金属加工工艺愈发精湛。器物的主要用途也因为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逐渐转变为服务于宗教。
二、萨珊式金银器
萨珊式金银器主要使用铸造的方式制作,材质通常为银质,局部使用鎏金工艺突出装饰图案,达到更加华丽的效果。萨珊器的装饰题材相比粟特银器更为丰富,主要包含狩猎题材、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等。存世萨珊金银器器型以日用器皿为主,高足碗、多曲长杯、带把壶大多显示为实用属性,来通杯则是用于盛装酒液或者祭祀礼仪。
1.萨珊式金银器上的装饰纹样
1.1植物花卉纹。萨珊器上的植物纹饰常见有葡萄卷草纹及其他当地花卉,如郁金香。缠枝葡萄纹常见于长杯或盘的装饰,与人物纹组合成葡萄丰收酿酒的劳作主题,长杯上也见有缠枝葡萄与动物纹的组合。郁金香则通常作为辅助纹饰,与动物纹或其他花卉组合构成装饰主题。
1.2人物纹。萨珊金银器中的人物纹主要包含狩猎、宴饮、劳作等场景以及头像纹章。萨珊金银器中的狩猎纹构图形式单一,通常是国王手持长矛、宝剑或弓箭,跨坐于飞奔的骏马或骆驼之上,马蹄周围是四散奔逃的猎物。猎物形象有公羊、公鹿、野猪、狮子等,盘子上的国王总是身披铠甲、手持武器,仪态轻松自然。
1.3動物纹。除狩猎题材里常见的羊、鹿、野猪、马等动物外,其他禽鸟、走兽、带翼神兽也是萨珊器中典型的动物主题。禽鸟多为侧面站立形象,走兽包括狮子、老虎、猞猁、马、牛、羊等,带翼神兽常见各式森莫夫(simurgh)纹。森莫夫为西亚地区常见的一种带翼的猛禽纹样,头和身体一般为狗的模样,带有狮爪以及孔雀翅膀和尾巴(图1)。
2.萨珊式金银器的器型
2.1多曲长杯。多曲长杯是萨珊金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这一经典造型被中国工匠加以模仿制成玛瑙、水晶、陶瓷材质的海棠杯,在唐代金银器中也有大量模仿萨珊长杯的器型出现。齐东方在对萨珊多曲长杯的研究中指出,萨珊多曲长杯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化出新的长杯体系,至晚唐时期,中国长杯仅保留了萨珊长杯的部分特征而形成了全新的面貌。萨珊长杯主要包括八曲长杯、十二曲长杯和椭圆长杯,中国多曲长杯则以四曲、六曲、八曲为主。
2.2高足碗。金银器中高足碗造型最早来自陶器。萨珊金银器中的高足碗多为圆形碗口,带有喇叭状高圈足,碗外壁装饰有条形浅槽纹饰,碗心装饰有同心圆构图的主题纹样。这种装饰风格来源于古罗马,在希腊时期的西亚金银器中常见。
2.3带把壶。萨珊带把壶(图1)与粟特带把壶(图2)器型极为类似,同样具有鸟喙形流与喇叭形高圈足。萨珊器颈部较细,把手连接壶身,壶把最高处通常焊接有一圆球形指垫。指垫的主要作用是在使用过程中方便抓拿壶把,持握壶把时大拇指抵住圆形指垫,其余四指紧握壶把,这样在倾倒壶内液体时更为省力也更加稳定。
三、粟特式金银器
粟特金银器的材质主要为银,纯金器物极为少见,大都是先将银锤鍱成薄片,再进行造型,因此常见器物厚度较薄。相较萨珊器的繁复华丽风格,粟特银器装饰风格更为简约、粗犷,类似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李家营子墓出土的带把壶(图2),此类光素无纹的器物也有一定数量。动物纹是粟特银器装饰的主流类型,植物纹多作为辅助纹饰与动物纹组合出现在器物上。
1.粟特式金银器上的装饰纹样
1.1动物纹。粟特金银器中常见羊、骆驼、老虎及森莫夫纹,其中森莫夫纹最具特色。冬宫博物馆藏一件骆驼首样式的森莫夫纹带把壶,与常见的狗身森莫夫不同。森莫夫前身是苏美尔时期的暴风雨神安祖(Anz),起初是带有狮首的鸟神形象,被称为狮头鹫或狮头鹰。这种流行于两河流域的神兽传至西方的希腊文化地区逐渐演化成带有翅膀的怪兽,粟特金银器和萨珊金银器中的森莫夫图案已不再代表某种具体的神明形象,而是一种无明确意义的装饰图案。
1.2植物花卉纹。粟特金银器上的植物花卉纹常见忍冬、郁金香和莲瓣纹。郁金香主要作为辅助纹饰与动物纹组合构成装饰主题,忍冬则常作为主体纹饰装饰在把杯外壁,也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上。莲瓣纹与中国关系密切,米塔什博物馆藏一件7世纪山羊纹莲瓣碗(图3),碗身锤鍱出向外凸起的双层莲瓣纹,样式与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相似。莲瓣纹在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中已经流行,粟特金银器中的莲瓣纹亦很有可能是受到中国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而制作的。
1.3条形纹饰。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粟特银把杯外壁装饰有“<”形排列的条形鎏金纹饰,除这件典型器外还有出土萨珊银碗残片,外壁有“S”形排列的条形浅槽,以及八棱把杯上带有排列的竖条装饰。这种条形纹饰不仅在粟特地区的银器中出现,中亚其他地区的金属器上也有体现,整齐排列的条形纹饰构成一种规律的美感。
2.粟特式金银器的器型
2.1把杯。粟特把杯是粟特金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分为筒形把杯、多棱把杯和鼓腹把杯三种样式。筒形把杯杯身近似筒状,杯口外撇,杯身直径略收窄,底部焊接有喇叭状圈足,环形把手连接于杯口位置,把手上带有指垫和指鋬。多棱把杯外形与筒形把杯大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杯身并非曲面,而是由八个块面拼接而成,俯视杯口呈八边形。鼓腹把杯,顾名思义,就是杯子腹部呈半球形鼓腹状,有些还在杯身上通过锤鍱制成多瓣装饰。
2.2带把壶。带把壶是粟特与萨珊金银器中都有的器型,两者非常相似,都带有鸟喙形壶嘴、弯曲的把手以及喇叭状圈足。结合各大博物馆藏的带把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萨珊带把壶与粟特带把壶之间的细微区别,总结为以下四点:一、壶把与壶身连接位置不同。粟特带把壶的把手连接壶口和壶腹部,萨珊带把壶则是连接壶颈与壶腹部。二、壶把上球形指垫的位置不同。粟特带把壶把手上的指垫位于壶口和把手连接处,萨珊器则是位于把手的最高点,一般在把手中心位置。三、圈足形状不同。粟特带把壶的圈足直径与高度的比例要大于萨珊器,萨珊带把壶的圈足看起来更细长,粟特器圈足与壶身连接处直径也较小。四、壶身比例不同。萨珊带把壶相较于粟特器壶身看起来更加修长,壶腹直径与高度比例更小。
2.3多瓣碗。撒马尔罕附近城市奇勒克窖藏出土一件十二瓣银碗(图4),与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蒙查克(Munchak)窖藏出土的多瓣碗都带有帕提亚时期的遗风,奇勒克碗口沿被捶打成向外凸出的十二瓣,造型与弗利尔美术馆藏的粟特狮纹银碗一致。蒙查克多瓣碗的样式更接近帕提亚以及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造型,碗心由锤鍱出的单个水滴形凹纹排列围成一圈,组成类似花瓣的装饰。
四、结语
从艺术风格上来说,萨珊金银器相较于粟特金银器更富有宫廷气息,以鎏金银器为主流,装饰纹样繁复多见组合纹样。粟特金银器则以纯银器为主,整体风格更偏粗犷、朴实,常见的动物纹如羊和鹿都带有中亚地区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气息。因地域位置接近,粟特与萨珊之间也有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器物上表现为同样流行的装饰题材如森莫夫纹和忍冬纹。两者相同的器型例如带把壶,虽然大体看去外形样式近似,但依然可以区分出有各自典型的特征。
(作者简介:路昕,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