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民俗

2021-06-28李隽

东方收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王道壁画民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年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对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民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山西北部的风俗民情在它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受华夏民族的影响,而且还接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渗透。在长期持续不断的演进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实现其日益细致的自我完善。显然,促成这种自我完善演进的因素主要是内在的,即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制约情况所产生的推动力。这些制约影响的错综复杂,又决定了民俗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亦名灵岩院,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境内五台山北麓的天岩村。寺内现存文殊殿是金代遗构,碑文载:文殊殿于“正隆三年戊寅岁四月十五日建记”,面阔五间,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有泥塑和壁画,壁画为金正隆三年(1158)。建筑竣工后由“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绘制至金大定七年(1167)画完。“王逵年陆拾捌岁”,前后绘制了十年,从“同画人王道”的语意分析,王逵与王道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师徒关系,有可能是同行关系,但王逵是“御前承应画匠”,当属宫廷画师,王道的身份不清楚。根据西壁王逵的题记和殿内东、西壁在画风上的不同,西壁壁画无疑是王逵绘制的,东壁很可能是王道绘制的,而且这种分工绘制壁画,在中国古代画工中屡见不鲜。

现存殿内保留下来的壁画,东、西壁基本完整,南壁几乎全部被毁,北壁还保存一部分。壁画面积共计98.11平方米,壁画内容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和北壁是说法图、鬼子母和罗刹国等故事。

西壁壁画为一整幅,高345、宽111厘米,面积38.64平方米。四周有粗细两道墨染边阑,根据画幅上的题记,所画内容释迦摩尼佛传故事,是描绘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从天上赞明菩萨托生下凡,到出游四门,学百工射艺,最后出家成佛。描绘了释迦摩尼神通广大,法力无比,诸天神鬼、外道邪魔都被他降伏,皆皈依佛门。

壁画内容为了更好地表现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在幅面安排的画技上,包含了许多民俗生活的场面。如释迦摩尼降生时“托胎”、降生后“九龙灌顶”、夫人梵香祈福、侍女“掴鼓报喜”。释迦摩尼作为净饭王太子,参拜的礼仪和行幸出游四门的卤薄仪仗,以及太子和妃嫔日常生活起居,无一不是宋金时宫廷生活和仪轨制度的真实写照。净饭王为太子命名举行的盛大仪式中,皇太子头戴高冠,手执玉圭,身着朝服,端坐在金殿上接受排列在丹墀下面的文武百官朝拜。大殿两旁还有手持骨朵、旗幡和金瓜及钺斧威然肃立的仪行。这种隆重的仪典无疑是中国宋、金时皇太子接受册封朝贺的真实情况。再如《出行图》中,一群内廷侍臣和宫嫔女簇拥的一乘前后有数十人抬着的华美高大的肩舆,前边有击鼓奏乐的仪仗,后面有骑马的随行官员,城门口还有身披盔甲、手持矛戈的卫士。这种前呼后拥、戒备森严的出行盛大场面,实际是对中国宋、金帝后、太子出行的写照。画面上这种豪华宫廷的宫墙外面,却又是一番情景,无依无靠流落道途的老翁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穷人和郊外野狗、狼等吞噎死者的悲惨场面。

《骄陈如送太子回来问讯处》是一幅描绘中国宋、金时期繁华都市的典型民俗画。画面上市井人烟,买卖交易十分热闹,有僧俗人众,有算命卜卦的盲人,有推车挑檐卖小吃的小商小贩,还有儿童妇女和衣冠楚楚的富人与绅士。街道左侧是一座酒楼,酒簾高挑,楼内备有桌凳,正坐着官人在宴饮,旁边有卖唱的歌妓正为官人们演唱。门外高挑着招幡,上书“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这幅民俗画描绘了当时社会上众多阶层的生活状态。

北壁西次间稍间壁画聊为一幅,画上题记为《五百商人□□□吹坠罗刹厄国》。画面左上角画罗刹恶鬼施展魔力,把一艘满载货物的大商船连同五百商人一齐吹卷到罗刹国的故事。画面表现了航海商船突遇狂风恶浪,大风把桅杆吹断,船中的乘客吓得手足无措,船工们却向大自然展开了激烈搏斗的惊险场面。画面上方绘制了远处海面出现海市蜃楼的奇异幻景,显示了中国航海者出没于“风雨晦冥”的险恶环境。更有趣的是右侧上方,绘制一所小监狱。监狱内柱上绑着六名罪犯,三名跪着反绑于檐柱上,三名站着反绑于柱上,其中两名绑于院中柱椿之上,六名罪犯表情不一,有的显示出无所畏惧,有的已露出无法忍受的样子。

东壁壁画高345、长1100.18厘米,面积38.57平方米。四周皆以粗细两道边阑,整体画面是须阇提太子本身故事,描绘波罗奈国王宠幸的大臣罗阇,心生恶逆,起兵篡夺王位。整个内容与其说是表现释迦摩尼前生作为须闍提太子的善因,倒不如说是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宫廷政变和原始社会饿食人肉的野蛮遗俗。全幅壁画以山水树石云风掩映,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牧女献乳》是一幅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绘画,画面上山峰起伏、绿草遍野,三头奶牛站立不动等待牧女挤奶,牧女和一孩童正蹲在前中间一头乳牛腹旁,手捧陶盆,聚精会神地挤奶。前侧还放着个盛奶的陶罐。后面一头奶牛两眼斜视牧童,左侧一头奶牛一动不动地等待挤奶,尾巴似乎还不停地摇摆,示意已憋不住了。画面细微,写实手法生动,民俗风情真实。

《鬼子母图》和《婴嬉图》,把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婴嬉图》是一幅上好的儿童题材佳作,画面上的儿童正在表演皮影戏,一个儿童在影幕后面拿着皮影正在表演,影幕前面有三个儿童,两个席地而坐,一个两手扶地爬着,正兴致勃勃地看皮影戏。旁边有一组儿童,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都用手指着同一方向,好像在争论什么,旁边还有一个光屁股男孩,俏皮地翘起小腿在听他们的争论。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儿童大概是和小伙伴们闹了别扭,孤零零地坐在一边,玩弄着皮影人。整个画面把儿童的天赋性格和嬉戏的神情跃然壁上,真可谓把人物性格着意刻画得栩栩如生。

《水磨□□□碓臼图》是一幅既能磨面、又能舂米的水磨作坊图。在水磨的横轴中部安装了巨大的水轮,横轴的另一端,安着两个舂米的杵杆,渠水沖着水轮,使横轴迅速旋转带动着水磨运转,同时带动两个木杆不停地一起一落舂米。这幅图反映的既是12世纪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又是一幅绝好的山区乡村社会民俗生活佳作。

当时北方,辽金与宋接壤,战事无常。辽金原为武弁民族,文化不发达,后逐渐强大,侵入中原北部后,大受中原北部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战争中大量俘获艺术人才,并给予丰厚待遇,为其政治服务。特别是画士之间应试作画,互为竞争,各显之所能,以互相夸示,使辽、金绘画国运日渐兴盛。岩山寺壁画的作者王逵、王道,虽未有明文记载,很有可能也是金朝众多画士者之一,而且王逵是“御前承应画匠”。

从壁画内容看,王逵、王道两位画家,对宋、金时期社会上的各阶层人物社会身份、阶级地位,职业区分、生活民俗习惯、衣着特点和精神外貌,都能描绘得恰如其分、栩栩如生。佛的慈祥、天王的威猛、帝王的尊严、贵妇人的矜持、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无一类同。壁画中的绘画、山水,虽然作為人物的配景,但烘托人物故事,渲染环境气氛是不可缺少的。壁画中作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山水意境,如群山起伏的深山峡谷、奇峰崛起的危崖峭壁,怪石突兀的摩崖山洞、烟云缥缈的仙人幽居以及树木葱茂的山村野居和溪桥流水的田野风光,皆显示了作者的功底。

中国绘画艺术汉魏时期多取经史故事,盛唐以后而代之为中国封建礼制和风俗民情,并混合而陶熔。盛唐以后,审美导入自由创作的艺术境地,一反汉魏古简之风,技术的进步、审美程度的提升、学理性经验的积累,以及画师的慎重程度,都已完全民俗化。特别是画师也由帝王贵族、画院画师之手移向于民间,较多地跳出封建礼教的范围,尤其是来源于民间的画师,在画面内容上较多地反映了风土人情和通行习见的民俗志尚。一时社会上好画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画技上脱离了皇室的法式,深入纯粹艺术之鉴赏。王逵、王道特别是王道这样的大画家,绘画出岩山寺如此精湛的壁画,却在史籍记载中榜上无名,故宋、金时期名画家蔚起,阐微发奥,群雄竞秀,万壑争流,法备而艺精,为后代所师法。

审美趣味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直接的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它表明事物在人们身上会引起什么样的审美感受。但审美情趣常常要受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也就是绘画艺术品也总是要反映出作者的某种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既有个人的特性又有社会时代的共性。岩山寺壁画中之所以能够用较大篇幅反映当时的风俗人情,一方面反映作者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由盛唐以后社会制度的变化、民间艺术的成熟,较多地想方设法来反映风俗民情。因此,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风俗民情是时代的产物。

(作者简介:李隽,工作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猜你喜欢

王道壁画民俗
三观壁画
埋个将军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反美”壁画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微趣图
“飞蛾”修复壁画忙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一摸就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