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法华寺石窟病害分析及保护研究
2021-06-28杨中林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云南安宁法华寺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9Y0289)阶段性成果
摘要:安宁法华寺石窟是云南仅次于剑川石钟山石窟的第二大石窟群,历经千年沧桑,近年来因人为破坏、雨水侵蚀、裂隙扩张和崖面坍塌等因素,窟龛造像损毁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安宁法华寺石窟现有病害的发育情况,在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目前在全面加固崖面本体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形下,应该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石窟崖面进行局部的抢救性加固工程,如加修挡雨窟檐、填充崖面缝隙、窟区微环境改造等,以期延长窟龛造像的存续时间,防止石窟继续因诸上因素侵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为法华寺石窟将来更为有效的维修加固工程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法华寺;石窟造像;抢救保护
法华寺石窟,位于昆明市安宁市连然街道东部小桃花村东南的洛阳山麓,这里林木葱郁、岩壁如削,原法华寺院即建于此,惜今不存。沿寺址周围崖壁开凿的石刻窟龛尚在,分布于200多米长的崖壁之间。法华石窟始凿于大理初期,蒙元时期仍有余续绵延。石窟雕凿于红砂岩质崖面,由于其质地相对较软,故而易于开龛造像。也正如此,石窟容易受到自然风化因素的影响,加上有段时期受到人为严重破坏,现窟区造像皆有不同程度的漫漶,而且头部大都残毁,仅有南崖卧佛造像保存尚属完好。法华寺石窟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存不多的石窟雕刻,同时也是西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汉传佛教传播发展难得的实物遗存。1965年1月12日,法华寺石窟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法华寺石窟现存概况
法华寺石窟现存窟龛29龛,其中4龛为空龛,龛内造像内容不详,疑似早前被破坏或盗掘,其余25龛均留有佛教造像。窟龛大多为一龛一像,面部均残,有的造像几乎无法辨识。窟区另有石刻2通、重修题记1则。据笔者对照中国营造学社1938年10月至1939年1月期间在云南考察时所拍摄的图片资料发现,法华寺石窟当时窟龛上方还有木构窟檐建筑存在,惜今窟区所有檐建筑均已毁圯,崖壁上只存几眼穿插木梁的椽眼。法华寺石窟从现有窟龛造像的分布集中程度来看,可大致划分成四块区域:
第一区主要为观音、地藏菩萨合龛造像,其右侧龛壁位置今尚存有一条重修题记;第二区主要为“十八罗汉”造像,是窟区造像体量较大的一处石刻,龛内罗汉现自然风化比较严重。崖壁下方居中位置为石刻“晚照”匾龛,近代人为刻画破坏比较严重。其左侧位置雕凿有一龛佛像,头部被毁,几乎无法辨识;第三区主要为“雪山大士”和“牧女献糜”造像;第四区主要为释迦牟尼佛涅槃造像,它是法华寺石窟仅存的相对保存比较完整的石刻造像,也是窟区规模最大的单体石刻。同时,它也是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卧佛造像。卧佛龛右侧的二层台地巨石之上,有明人杨慎摹刻的禹碑碑文,同样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碑面现已漫漶不堪,文字几乎无法辨识。
二、法华寺石窟病害类型及成因
经笔者多次前往现场考察,发现造成法华寺石窟病害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雨水侵蚀、裂隙扩张和崖面坍塌等,其中尤以雨水侵蚀最为致命,而且为其他病害发育提供了肆意蔓延的温床,现已成为法华寺石窟需要迫切解決的头号病害。另外,崖面上方部分垮落的岩体,也直接威胁到崖壁下方窟龛造像的安全。
1.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是法华寺石窟近代以来受到重创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法华寺石窟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窟区每尊造像几乎都被毁容,部分造像遭到盗掘。之后,当地相关部门对石窟的保护不够重视,管理粗放,许多游客前来观瞻时,在崖壁和造像上肆意乱刻滥画,致使本已遭受严重毁坏的造像本体雪上加霜,加剧了自然因素作用下的风化程度。
2.雨水侵蚀
雨水侵蚀在法华寺石窟病害的自然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其还涉及其他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对其他病害有着催化作用。而法华寺石窟所处的云贵高原,夏季湿润多雨,尽管法华寺石窟群的西北朝向,能有效减少西南季风对崖壁带来的雨水冲刷,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保护石窟的作用。但山顶茂密的植物降雨时候拦蓄的大量雨水可直接沿岩体缝隙下渗到内部,以致诱发诸多其他病害,对崖面的石窟造像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
3.裂隙扩张
由于法华寺石窟崖体的红砂岩质为沉积岩,其构成为各种细沙和细粒砂岩,在长期雨水侵蚀的作用下,以致产生冰劈作用,使石窟崖体表面发生物理状态和结构变化,产生许多裂纹并逐层剥落,甚至出现多处裂隙。而裂隙中雨水又可持续渗入,更加剧了裂隙的扩张发展。在水冻结压力的反复作用下,裂隙逐渐扩大和加深,最终引起崖体岩石体积膨胀而崩塌掉块。另外,温度变化也是致使崖体裂隙扩张的又一原因。由于构成石窟崖壁沉积岩的各细粒砂岩的大小不同,致使它本身各处的膨胀系数也不一致。不同的膨胀应力,导致构成岩体的众多细粒砂岩颗粒的连结力被破坏,故而造成崖壁表面的裂隙扩张。
4.崖面坍塌
环境不仅是文物古迹的组成部分,还是影响文物古迹保存状态、引起古迹损坏病变的外部诱因。而云贵高原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致使法华寺石窟周围植被异常葱郁繁茂。这些植被根系相当发达,能够深入岩体缝隙汲取水分,这就无可避免地加剧了崖壁的裂隙扩张。随着植被根部的发育茁壮,岩体裂隙进一步扩张,造成造像所在的崖面被撕裂成数块,以致有些部位的岩体已经出现部分垮落,对石窟造像的保护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针对法华寺石窟的保护措施
鉴于安宁法华寺石窟的地理位置和上述病害问题,通过分析与参考其他地区石窟保护中类似情况的经验方法,在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目前在全面加固崖面本体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形下,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法华寺石窟崖面进行局部的抢救性保护加固,建议措施具体为:
1.安宁法华寺石窟直到现在都未构建立必要的保护设施,仅在十八罗汉、卧佛和禹碑三处区域围有隔离栅栏,以作造像与游客之间的接触缓冲,其他区域造像没有安装隔离栅栏,无法保证游客对石窟造像的乱刻滥画。因此,法华寺石窟遭受人为再次破坏的隐患仍然长期存在。故笔者建议,在不影响游客观瞻的前提下,应该对窟区其他几处窟龛造像同样安装隔离栅栏,及时消除石窟造像可能再受破坏的安全隐患。
2.前面已经说过,雨水侵蚀在法华寺石窟病害中占主导地位,已对窟区造像的崖面结构造成严重的威胁,必须谨慎应对。目前在对石窟崖面本体全面加固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形下,为了提高崖面的整体稳定性,我们应该重点考虑对局部崖体采取打铆加固,对山顶因雨水下渗和昼夜温差导致的岩体内部水分冷热交替作用出现的裂缝,采取有效的填补措施,用比热容相近的建筑材料进行灌缝处理,以确保岩体的整体闭合性,能够有效抵制雨水下渗,避免崖体裂隙病害进一步扩张发育。
3.法华寺石窟所在的洛阳山因降雨充沛,植被异常茂密。而山顶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威胁石窟崖面稳定性的又一隐患。改造山顶的微环境,减少雨水下渗带来的危害,使其向着有益于崖面保护的方向发展,是变一贯的消极防御保护为主动保护的正确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山顶植被进行必要的治理,清理掉那些靠近崖壁前部根系深扎入岩体内部的植被,并对这部分区域的雨水作汇流改向处理,从而改变山顶植被对崖面裂隙扩张的危害。
4.岩体为热的不良导体,受到阳光照射时,外热内冷,夜晚则内冷外热,容易因温差而发生崩塌。本着减少窟龛造像继续遭受阳光暴晒和雨水侵蚀,笔者建议在现有看台基础上,依据窟龛上方原来的痕迹搭建窟檐设施,形成对石窟立体的可控保护,延长造像的保存时间。
四、结论
法华寺石窟的病害分析及保护建议,是针对目前石窟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比较可行的保护措施,旨在遏制崖面病害继续蔓延,防止危害到文物本体。经笔者现场勘查和研究分析认为,法华寺石窟目前的主要病害有雨水侵蚀、裂隙扩张和崖面坍塌等,其中以雨水侵蚀最为严重。在保持文物原状和减少干预原则的前提下,呼吁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对法华寺石窟进行科学有效的抢救性保护,重点控制崖面裂隙扩张和山顶雨水下渗问题。通过必要的保护措施,以期较好地维系法华寺石窟现有的面貌、延长窟龛造像的存续时间,防止石窟继续因诸上因素侵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为法华寺石窟将来更为有效的维修加固工程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中林,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藏佛教石窟及壁画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成兴、尹慧道《文物保护技术》[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P163。
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阐释》[M],北京:常青树(现代办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