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沟沟”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2021-06-28徐君辅叶倩云

党员生活·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桑蚕精准党员

徐君辅 叶倩云

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曾有着亮眼的过去:凭借3000亩黄姜产业,许多村民在21世纪初成为“万元户”,是有名的“全国黄姜第一村”。但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黄姜加工带来的污染注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曾经富裕的小山村再度沉寂。

面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挑战,长岗岭村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产业道路。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菌菇、桑蚕等产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达270万元,成为“全省智慧乡村建设示范村”。

党建引领实现思想转变。产业转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村里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和群众发展动力不足。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联系在外打拼的年轻党员、能人回村创建产业合作社,聘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回村担任后备干部,壮大村级发展人才队伍力量。另一方面,村党支部定期召开党员群众大会、院场会,拿出资金表彰村里的产业大户、致富能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党员“传帮带”,让群众思想从“等靠要”扭转为重新“依靠自己的双手”致富。逐渐地,许多群众开始主动为村里的產业发展出谋划策,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养什么、哪几家的田适合连片发展。几番摸索下来,我们慢慢有了发展思路。

科技助力提供技术支撑。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缺少科学技术,劳动效率低下。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在省科技厅定点帮扶下,我们积极建成“红色科创精准扶贫基地”,围绕村食用菌、桑蚕等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桑蚕食用菌产业升级示范”等4个科技精准扶贫项目。我们先后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省社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10余家高校、院所的30多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产业技术指导。同时,每年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前往云南、贵州、陕西等产业村学习交流,把村干部培养成“技术员”。

探索“沟域经济”发展路线。与其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如何才能把自身的区位劣势变成发展优势?村党支部在“一村多品”上做起了文章:三组、四组有2000米山沟小岔,经过蓄水保水,形成15亩自然水面,试点发展鱼鳖虾、莲藕等特色水生农产品;利用村一组碱性土地,种植200亩苍术;把二组平整土地整合建设100亩猕猴桃采摘观光园,在安家河至长岗岭公路沿线种植柿树、桂花、银杏等花果长廊7公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探索出“一山一岭五条沟,沟沟有产业”的“沟域经济”发展路线,打造了山上林草、山坡果桑、沟底菌菜、河谷养鱼的循环产业链。目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村党支部也先后被授予“十堰市十星级党组织”、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长岗岭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开启新征程。

猜你喜欢

桑蚕精准党员
《桑蚕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党员标准是什么?
正式党员人数减少至3人以下的党支部是否要撤销?